樹葉吹奏技藝

樹葉吹奏技藝

樹葉吹奏技藝,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樹葉吹奏源遠流長,中國早在唐代就有關於樹葉吹奏的記載。它從中原傳入閩西後,經過勞動民眾的傳承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閩西當地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樹葉吹出的聲音清越嘹亮、圓潤飄逸,近於嗩吶和小號,別有風味。

2017年1月11日,“樹葉吹奏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樹葉吹奏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
  • 保護單位:上杭縣樹葉吹奏協會
  • 項目編號:Ⅷ-36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樹葉吹奏是上杭鄉間家喻戶曉的傳統技藝。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自中原南遷帶來的漢文化,在南方逐漸與原來的畲瑤土著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客家文化。樹葉吹奏就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樹葉吹奏是一種取材方便,音色清脆、悅耳,山區民眾用以表達情感、自娛自樂、互相交流的普遍又簡易,世代相傳、老少皆宜、喜聞樂見的“樂器”。
早在一千多年前,隋唐文化鼎盛時期,樹葉吹奏就已進入宮廷樂的演奏,《新唐書·禮樂志》中的“清商伎”便有設“歌二人,吹葉一人”的記載,並有“銜葉而嘯,其聲清震”的記述。中原南遷的漢人把樹葉吹奏帶到南方山區後,更是如魚得水。上杭山多樹多,闊葉樹木遍地都是,以農田、山林耕作,特別是依汀江河岸生活的村民,隨手拈來便能吹奏山歌、民間音樂等,而且與地方戲曲藝術融為一體後,具有了獨特的韻味,成為表現客家文化的重要音樂傳媒。

工藝特徵

樹葉吹奏的技藝特點介於聲樂、器樂之間,吹奏與方言發聲和民俗文化緊密相聯。氣息在葉片與嘴唇之間形成氣柱,產生摩擦發聲,在空氣中共鳴,音量大,音色純淨,富有特色。音樂演奏的音域可達三個八度以上,含有長音、斷音、滑音、連音、頓音、顫音、吐音、倚音及舌花音等,擅長抒情演奏,快速演奏時也能達到每分鐘一百二十拍以上。
樹葉吹奏簡易而方便,只要摘取新鮮的樹葉,含在唇間,吹氣使葉片顫動發出不同音階的聲音,便可吹奏出不同樂曲。在自然環境中不用伴奏,隨心所欲,吹山歌、小調,也吹現代歌曲,可獨吹也可合吹。樹葉吹奏搬上舞台後,加上樂隊的伴奏,產生了較強烈的藝術效果,樹葉吹出的聲音清越嘹亮,圓潤飄逸,音域寬廣、別有風味。經專業吹奏者的研究傳承發展,樹葉不僅能吹山歌、小調,也能吹奏難度較大的交響樂及現代曲目。

工藝流程

樹葉吹奏演奏時,兩手分別持葉片兩端或用一手食指和中指分開,按住葉片於唇間,吹氣使葉片振動發音。演奏者通過嘴勁、口形、舌尖的控制,手指繃緊或放鬆葉片等各種技巧,改變葉片的振動頻率,可吹奏出高低、強弱不同的音響,從而形成樂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樹葉吹奏源遠流長,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民間藝術,它從中原傳入閩西後,經過勞動民眾的傳承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是客家文化孕育出的藝術奇葩,是研究客家、了解客家的重要素材。
客家題材的交響詩篇《土樓迴響》和大型歌劇《土樓》等藝術作品作者大膽創新,在重要節點運用了樹葉吹奏,為作品增添客家元素,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客家樹葉吹奏與台灣流行的樹葉吹奏在世界各地國際比賽中頻繁交流,已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紐帶。

傳承人物

邱少春,男,1964年9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樹葉吹奏技藝”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謝秀山,男,1957年9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樹葉吹奏技藝”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1984年07期《人民音樂》雜誌,刊登了上杭縣丘德三撰寫的“怎樣學吹樹葉笛”一文,較詳細地介紹了樹葉吹奏的概況和演奏技巧,是對樹葉吹奏愛好者具有理論和指導意義的一篇文章。
2019年7月21日—7月25日,由上杭縣樹葉吹奏協會主辦的2019年非遺項目樹葉吹奏技藝培訓班在上杭開班,來自福建、廣西、重慶、廣東、香港等地共有近百人參加了這次培訓。

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20世紀60年代中期,龍巖地區的樹葉吹奏節目首次赴福建省舞台表演。
衍生節目
中央電視台、美國CNN電視台、電視紀實欄目Discovery探索發現頻道等都曾拍攝了樹葉吹奏專題和紀錄片。
文化交流
2015年10月,由邱少春牽頭髮起的“全國首屆吹葉藝術交流、研討會”在福州舉行,福建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駱季超、重慶吹葉非遺傳承人白現貴、重慶武隆石橋中心國小木葉特色學校主創人張麒麟、韓國前草笛協會會長成洙炫等領導和專家出席了會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