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性:表現手法和認知方法

模擬現在已經奠定了其無處不在的文化技術地位,並逐步改變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方式。不僅在藝術中是如此,而且對於建築更是如此。尤其在媒體化探討的背景下,模擬理念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幻象和模仿,作為掩飾和複製。 在這一背景下,來自不同學科的作者在本書中探索了這個基本概念,它早已經超越了傳統建築話語的層面,並日益成為理論和技術哲學環境下反思的主體。對於模擬性概念的當代解讀,潛力和局限是什麼呢?

基本介紹

  • 書名:模擬性:表現手法和認知方法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108頁
  • 開本:24
  • 作者:安德里婭·格萊尼哲 格奧爾格·瓦赫里奧提斯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這本名為《模擬性》的論文集與已出版的名為《複雜性》的文集一起形成了《情境建築學》系列叢書。這個系列旨在從藝術、科學和技術之間共有的領域開啟對建築基本概念的討論。

作者簡介

安德里婭·格萊尼哲,藝術和建築史學家。自2007年來在蘇黎世藝術大學任講師,研究領域集中在空間美學、舞台美學。她早年在波恩和瑪堡學習藝術史、比較文學和考古學;1988年獲藝術史博士學位,期間研究項目為戰後大規模住宅發展的指導思想;從1983-1993年,任法蘭克福建築博物館館長;自1983年,一直在卡爾斯魯厄、斯圖加特和蘇黎世等地的學府任職和作客座教授。2002-2007年,在蘇黎世理工學院任助理研究員、計算機輔助設計主要負責人。多年來一直活躍地出書立著,尤其在建築、城市規劃、藝術和20世紀新媒體方面,頗有建樹。

加布里埃爾·格萊姆斯伯格,自2004年以來在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學院任助教。在柏林、奧格斯堡學習哲學、政治科學和心理學。在馬特里希特的楊·凡艾克學院理論系、哲學系獲獎學金。柏林自由大學的哲學博士,研究項目是科學哲學,側重數字模擬和視覺化。

圖書目錄

安德里婭·格萊尼哲和格奧爾格·瓦赫里奧提斯
編者語
托馬斯·漢斯利
帕拉修斯的遮幕:視覺模擬上的擬態和媒介性
安德里婭·格萊尼哲
鏡子,雲和柏拉圖的洞穴:20世紀實驗媒體中的空間概念
尼爾斯·魯勒
上帝的中間知識:不同文化間的模擬
格奧爾格·瓦赫里奧提斯
傅拉瑟的飛躍:建築學裡的模擬和技術思維
加布里埃爾·格萊姆斯伯格
模擬世界中的認識論因素
埃里希·霍爾
模擬時代的知識:關於技術自身的反思
參考文獻
圖片著作權
作者簡介

序言

“我們對於不可見世界之興趣源自一種渴望,渴望自可見世界中為其尋找到一種形式,這就意味著去挖掘、分解、打碎那貌似熟悉的一切,那可見的外在顯示,直到我們有能力再次觸及這一切……我們所感興趣的是大自然隱藏的幾何關係,是一種知性原則,而並非對大自然的外在顯示感興趣。”1 如上即雅克·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爾·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對其設計事務所的描述。在計算機模擬的時代,這樣的描述顯現出獨到之處。當代信息技術科學與藝術兩種形象的交叉地帶某處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力,正是這種影響越來越多地決定著建築設計中的概念化和其他手段。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通過何種實踐,尤其是何種理論工具,建築才能夠富有成效地與這些新技術互動,而同時與其展開批判性的對話?
上文中雅克·赫爾佐格和皮埃爾·德·梅隆所作的描述究竟多么接近瓦萊姆·傅拉瑟(Vilém Flusser,著名傳播學哲學家)戲稱的“計算式思維”2,只有在把計算機視為“萬能機器”的背景下,這種近似才更為清晰。由計算機分析與合成之間的互相影響指向一個層面,在這裡,一些全局性的問題終於可以在對建築設計作品的反思的語境下加以權衡。考慮到信息技術所借鑑的思維模式的傳播越來越廣泛,有必要就建築與藝術、科學和技術之間的關係重新開展一場批判性的討論。但是這不是簡單地留心一再要求重新安置建築的呼聲,而是基本理念的問題,這些基本理念令我們能夠去識別、反思和概念化那些轉換過程,而在信息技術催生的範式變革的影響下,建築設計思維一直受到這些過程的制約。
考慮到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所提及的調查方法,我們也可以發問:“從可見形式出發,然後逐步深入不可見世界,與其相比有沒有可能存在更為顯而易見的方法呢?”建築師必須能夠操控不可見世界,以便將現實呈現為可見的形象,而且他還必須能夠看清現實以期對其加以改變。”3 達成這一目標的工具就是計算機模擬,有了這個工具,形象化和再現不可見的、已不存在的和不可想像的已經成為可能,並且還可能獲得認識論探查的途徑。這難道不正是計算機模擬包含的通往知識的反向路徑嗎?從不可見世界出發,艱難地向可見世界的結構前進?對於一個日益趨向計算科學的環境而言,這種朝著合成程式的發展開啟了一系列通往知識生產的寬廣新道路,對於建築來說情況也是如此。我們遠遠沒有徹底弄清這個方法論的轉折點將為建築設計和規划過程帶來什麼。在這樣的語境下,模擬的概念勢必被賦予特殊的意義。考慮到這個概念可以被置於建築史背景下,並且在數位化設計和生產方法日趨重要的語境下更是如此。
同樣在建築中,模擬的概念在一體化的討論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幻覺與模擬,偽裝與模仿。此外,在與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科學開展的對話中,這個概念為建築語言獲得了一種新的特質:今天,我們主要把模擬看作計算機模擬。雖然模擬曾經從屬於表現形式,但它現在將建築與自然科學聯繫起來,與一種方法論和戰略工具—一種知識的工具聯繫起來。就本體而言,計算機模擬必須與建築中一系列傳統的模擬概念相區別。它不再僅僅是一種視覺模擬的技術,而是一種在現代自然科學精神映射下以獲得知識為目的的技術工具。這就意味著一個飛躍,從不受時間限制發展到取決於時間的技術。正是時間要素將計算機模擬與建築中固有的模擬概念區別開來。
建築中的計算模擬歷史相對較短。一般說來,計算機模擬歸類為計算處理和套用數學,而計算機模擬的視覺化方法的技術發展則和某一建築領域不可分割。即便在早期,建築師們也會參與基於計算機再現手段的研發。20多年前,霍斯特·里特爾(Horst Rittel)曾經是烏爾姆設計學院設計科學專業的一位講師,他認為計算機模擬是建築師與計算機互動中最重要的幾個領域之一。
伴隨著硬體與軟體的快速發展,最終,數字模擬發展到成為科學與研究、建築與設計中的一個新的工作實踐方法。現在數字模擬已經樹立了無處不在的文化技術形象,它越來越多地更改著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模擬”因而成為一個基本概念,在其間的定義中,人們不斷感受到跨學科性的呼籲。這不僅適用於藝術,對於建築、技術和科學之間的對話而言更具有適用性。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對於此類基本概念的探討已經超出了建築語言那傳統上模糊的界限,並且越來越多地帶有以下特點—與技術理論、技術哲學和科學史展開的密切溝通。
為了妥善安排這些目標,我們甄選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作者,編者認為在將來這些作者也許對於形成和詮釋建築領域的這些基本概念會產生根本影響。值得特殊說明的是,無論是概念上、技術上或是認識論領域,要想涵蓋所有涉及模擬戰略的行業是不可能的。例如,我們沒有收入非常流行的神經科學在這方面的貢獻,而是集中講述了氣象學這一運用數字模擬最早、最先進的學科。從氣象狀況的模型和模擬,新分子新材料,到建築的類型以及複雜的幾何形體,我們對計算機模擬在這些方面所產生的深遠影響進行了探討。要從建築角度更好地了解這一變化,就需要深刻地、批判地對待模擬這個概念的歷史以及當代的定義。
托馬斯·漢斯利(Thomas Hänsli)的出發點是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所形成的擬態這一概念,通過對古典時期的追索,他的文章追述了從15世紀起藝術理論對於模擬的解釋和藝術運用。在這一背景下,他對模擬概念對當今建築的藝術表現的許可權提出了疑問,例如建築攝影領域。
安德里婭·格萊尼哲(Andrea Gleiniger)的文章向讀者展示了在20世紀的建築史中,設計師對於模擬這一概念的採用遠遠超出了建築表現和視覺化的範疇。通過引用實驗媒體領域中有關的20世紀空間界定的實例,她明確地指出模擬概念在現代建築藝術中的反應和轉化與創意和媒體的歷史緊密相關。從伊萬·利西斯基(El Lissitzky)的“鐵雲”到當代的數位技術,通過對建築簡史的簡要描述,表明了也可以把建築藝術日益媒體化的歷史看作模擬的歷史。在這裡具有決定性的是,迄今為止一直與建築表現與再現模式緊密相連的模擬概念,在對動態過程建模的戰略層面上日益將建築與知識習得和自然科學聯繫在一起。
考慮到從媒體歷史的角度對建築進行反思,從媒體理論來實現模擬概念才具有特殊的意義。正如尼爾斯·魯勒(Nils Röller)闡述的那樣,正因為在媒體研究中,“模擬是一種掩飾”和“模型作為模擬的手段”。這樣的說法也用來區分兩個傳統的概念化,這就更加印證了我們剛才的話。人工智慧從早期的計算機科學的分支演變成獨立強大的科學學科,最終由於沒能實現它自身的目標而解體。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希望通過計算機模擬將科學研究中複雜的模型進行解釋這一願望,無疑對於討論模擬的概念是有決定性的。具有欺騙性的表面視覺印象被取代,從中顯現出預言未來這一問題。在這個背景下,格奧爾格·瓦赫里奧提斯(Georg Vrachliotis)就其對建築中的技術思維施加的影響力進行了探討。與之相關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建築設計工具能夠產生於計算機模擬這個層次模糊的歷史空間?這引領了對日益受到結構科學影響的建築作品的相關理論的探索。建築藝術對於數字計算機模擬方式的反映(很大程度上是結構上的,其特點是數學的時間程式4)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根本技術原則的進一步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其在社會文化含義和局限性。數字模擬越來越多地滲透不同的科學研究分支,使其具有一種文化技術的地位5。從技術哲學的角度,加布里埃爾·格萊姆斯伯格(Gabriele Gramelsberger)不僅在總體上對這些數學世界進行了檢驗,他還基於特定的氣象學模擬,對於數字模擬在認識理論上的可能性進行了探討。任何人要想深入了解模擬,就不能僅僅停留在“計算機螢幕”上,因為只有深入到數據的層面才能對這個符號的世界進行充分的研究。在更早之前,有證據表明這類調查必須參照一下具有特別核心意義的討論:不斷變化中的計算機模擬的數學邏輯性和知識生產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正如埃里希·霍爾(Erich Hörl)在他的文章中指出的,任何試圖理解這一知識轉變的前提是探尋科學界中“計算轉向”的出現所導致的在認識論和本體論中出現的情況。他認為,從描述性轉變到投射性的基於計算機技術上的模型和模擬,不僅取代了各類科學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作為“處於少數派的技術類事物”的技術轉變,加上輔助推理工具組成一個“多數主義結構”,一個“新的知識和其構成背景”。在知識生產的不同層面的曲折發展軌跡上,在審美和技術的不同維度上,在不同的學科里,我們能夠發覺模擬概念的變化,由於計算機模擬展示出不斷擴展的潛力,這一變化也許還遠沒有到達盡頭。本書所採錄的論文,展現了模擬在各個方面的全貌,將模擬的基本特性和文化歷史上的動態特徵置於建築藝術的環境之內。
這本名為《模擬性》的論文集與已出版的名為《複雜性》的文集一起形成了《情境建築學》系列叢書。這個系列旨在從藝術、科學和技術之間共有的領域開啟對建築基本概念的討論。這個項目的發展基於兩位編者的緊密合作,該文集作者間具有建設性的對話使得它更加引人注矚目。他們為本書做出了重大貢獻,謹借這個機會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書中的所有文章都是為本書專門創作的。
我們要特別感謝漢斯-彼得·施瓦茲(Hans-Peter Schwarz)博士兼教授,蘇黎世藝術大學的第一任校長;還有盧德格爾·豪威斯塔德(Ludger Hovestadt)博士兼教授,他同時還是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計算機輔助建築設計(CAAD)的負責人。他們對於本書項目慷慨的經濟支持和鼓勵使得本書最終得以成形。這兩所學府之間的合作也反映了我們的目標:將建築、技術、藝術和科學帶入對話,同時也以一種非凡的方式回響無處不在的對跨學科的召喚。最終負責本書出版的是博科豪斯·沃拉格出版社(Birkhäuser Verlag)。我們還要再次特別感謝羅伯特·斯泰格爾(Robert Steiger)和維羅尼卡·希爾費科爾·杜朗(Véronique Hilfiker Durand),感謝他們耐心的、令人滿意的並且始終如一的編輯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