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椎椎體骨折

樞椎椎體骨折的報導不多,實際上這種損傷並非不常見。在本病的病例中,Ⅰ型骨折的患者伴隨神經損害的機率較高。因樞椎椎體前半部分連同寰椎向前移位,而樞椎椎體後側骨折碎片仍留在原位,從而造成脊髓受壓的危險,但也有神經功能完整僅有頸部劇烈疼痛主訴的報導。Ⅱ型骨折的患者一般不伴有神經損害症狀,僅有局部症狀,頸部疼痛、僵硬。骨折線呈水平方向的樞椎體部骨折,即齒狀突Ⅲ型骨折。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發病部位:樞椎椎體
  • 常見症狀:頸部疼痛、僵硬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

病因

樞椎椎體骨折的部位位於齒狀突基底部和雙側椎弓根之間,按照骨折的形態,可分為三型:
1.Ⅰ型
骨折線呈冠狀排列的垂直的樞椎椎體骨折
2.Ⅱ型
骨折線呈矢狀方向的垂直樞椎骨折,即樞椎側塊骨折或樞椎上關節突骨折,其損傷機制是軸向壓縮和側屈暴力通過枕骨踝傳導到寰椎側塊再傳遞到樞椎側塊,引起壓縮性骨折。
3.Ⅲ型
骨折線呈水平方向的樞椎體部骨折,即齒狀突Ⅲ型骨折。

臨床表現

樞椎椎體骨折的臨床表現特點依骨折類型有所不同,Ⅰ型骨折的患者伴隨神經損害的機率較高。因樞椎椎體前半部分連同寰椎向前移位,而樞椎椎體後側骨折碎片仍留在原位,從而造成脊髓受壓的危險,但也有神經功能完整僅有頸部劇烈疼痛的主訴。Ⅱ型骨折的患者一般不伴有神經損害症狀,僅有局部症狀,頸部疼痛、僵硬。

檢查

1.X線檢查
頸椎側位片和矢狀面的斷層對Ⅰ型骨折的診斷非常有用。側位片可顯示骨折線通過樞椎椎體背側,椎體的前方大部分和寰椎一道向前移位,並伴屈曲或伸展的成角畸形,而其椎體後、下部位仍在原處,位於C3椎體上方的正常位置,斷層片可清楚顯示骨折線及骨折塊移位的情況。開口位片和冠狀面的斷層片對Ⅱ型骨折的診斷非常有價值,可顯示樞椎側塊塌陷、寰椎側塊進入樞椎上關節面。
2.CT檢查
尤其是CT三維重建對了解骨折的全面信息非常重要。
3.MRI檢查
對軟組織的良好解析度使其在脊髓損傷中使用廣泛;同樣,在樞椎椎體骨折患者中,MRI可清楚顯示脊髓損傷和受壓的情況。

診斷

診斷需根據準確、詳盡的病史,體格檢查和結合多種影像學檢查結果綜合研究,確定某一患者暴力作用點、損傷機制,了解樞椎椎體骨折及周圍骨骼和軟組織損傷情況的全面信息。

鑑別診斷

本病需與寰椎椎弓骨折及上頸椎畸形鑑別。運用CT掃描可資鑑別。
另外對於一些移位很小的樞椎椎體矢狀骨折和後緣冠狀骨折僅攝正側位X線片容易漏診,故對可疑患者應加攝張口正位和屈伸側位X線片。有學者指出,觀察樞椎椎體骨折最清晰的手段是CT薄層重建。對本病的鑑別診斷極有幫助。

併發症

本病的併發症包括:脊髓、椎動脈損傷及腦脊液漏等。

治療

樞椎椎體骨折的治療仍應以保守治療為主,根據每個患者的獨特的損傷機制,採取不同的治療。對無神經損害,無明顯移位的患者行石膏固定;有移位的患者行牽引復位。對屈曲加牽張暴力所致損傷的患者,牽引可能造成移位加重或過牽,需改用Halo支架固定,並在影像學監視下略作加壓。對伴有神經損害的患者,可先行牽引復位,密切觀察,同時多種的影像學檢查明確骨折移位情況和脊髓受壓情況,如能復位,症狀改善,可繼續維持牽引。如症狀無改善或症狀改善後停滯,則根據影像學檢查顯示脊髓壓迫的部位選擇手術的入路及術式。對Ⅱ型骨折不能復位者,為防止長期的不穩、畸形融合和退變性寰樞關節炎也可考慮行後路融合手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