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成八景

樂成八景

樂成八景,最早叫簫台八景,指的是星羅棋布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成鎮周圍的,八個最能代表樂清豐厚文化的自然人文景觀。這八景各有特色,或形,或聲,或水,或山,或洞,引人入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樂成八景
  • 地理位置:浙江省溫州市樂成鎮
  • 開放時間:全年全天
  • 別稱:簫台八景
  • 特點:雲煙松雪
八景簡述,八景成對,東塔雲煙,西岑松雪,簫台明月,雙瀑飛泉,白鶴晨鐘,紫芝晚磬,雲門福地,蓋竹洞天,如今八景,

八景簡述

樂清的歷史悠久,相傳因上古神話人物王子晉(王子喬,周靈王太子),在此地吹簫引鶴,而得名。 樂清以雁盪山聞名於世,可是如今有幾人知道,在雁盪山被發現之前,古時樂成(樂清)早已有八景,其中幾處的歷史已逾千載。

八景成對

東塔雲煙——西岑松雪
簫台明月——雙瀑飛泉
白鶴晨鐘——紫芝晚磬
雲門福地——蓋竹洞天

東塔雲煙

東象山(即東塔山)上的雲霧,一般在春冬兩季有大霧的清晨,一年大概只有十幾天看得到,屆時無論近景遠景山上山下都是霧鎖雲掩、朦朦朧朧,很是美麗。聽老人說還有最為壯美的東塔雲海,惜未見。
樂成八景
東塔:位於東象山上,為宋熙寧年間縣令葛逢遷移九牛山廢塔建此,高七級,聳立山頂。早晨日出,霞光映山,雲煙繚繞。塔旁又建成有佛寺,名“東塔院”。紹興二十六年十月,祥雲五彩下覆其巔,次年恰逢王十朋廷對第一,故又名“魁峰”。登山四望,滄溟帆影,城廓千家,皆收眼底。明侯一元有“萬里滄溟帆影暗,千家綠樹鳥聲春”詩句。塔院於解放前毀廢,唯塔仍巋然獨立,如今是樂清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樂清這座古城千年歷史最直接的證據。
上世紀末樂清市政府在東塔山下建造公園,並重修東塔,被毀的塔院也得以重建,更名“文峰禪寺”。

西岑松雪

相傳早年西象山(即西塔山)峰頭舊有大松一株,年歲悠久,孤高挺立,枝葉繁茂,覆壓畝余,每至寒冬早春,一遇降雪,虬枝如綴白花,晶瑩剔透,仿佛玉樹瓊花,倍顯風姿,故名“西岑松雪”,為樂清城內第一景致。
樂成八景
可惜後來據《樂清縣誌》上記載,西象山天柱峰折(山崩),將松樹壓斷,後人再無緣見此美景。
西岑:即西象山,又名西皋,晉時山頂已建一座十三組級佛塔,南朝謝靈運為永嘉太守時曾來此登臨。宋鹹平五年縣令邊秀於塔旁建寺院,毛士龍在《西塔院記》中寫:“雙巒插空,翠阜中峰,修竹籠煙,茂林卷霧”。登其巔,下瞰井陌歷歷分明,令人心境清幽。山半腰舊建有“三高亭”,為紀念晉王羲之、謝靈運、唐孟浩然三高人遊蹤而建。惜早已毀廢,僅留有基址。稍西有“勺泉”,水甘而冽。西塔院已廢,今改名廣福寺。
西塔:位於西象山上,始建於晉代,原為一十三級,與東塔遙遙相對,曾是樂清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原塔上世紀毀於雷擊,樂清撤縣設市後重建,恢復“雙塔護城”壯觀。今塔其形制同東塔,六角七層樓閣式,外表磚砌,內部架構系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

簫台明月

八景之中,以“簫台明月”為首,歷史也最為久遠,幾乎與這座小城同齡。簫,是一種樂器。所以,簫台的來歷當然也跟音樂有關。傳說,周靈王太子晉經過樂清時,見風景秀麗,遂在此山上壘石為台,弄蕭奏樂,引來群鶴飛舞。王子晉盡興,騎鶴離去,但弄簫的石台卻留了下來,後人名為簫台山,山下有沐簫泉,系王子晉洗簫之處;
樂成八景
古人已去,空留明月。簫台上有石枰遺址,故俗名又稱棋盤山。三五之夜,一輪皓月,高掛峰頭,一派清輝,一番幽寂,周邊和風輕拂,似簫聲飄緲;林木隨風起舞,如為古人弄簫伴舞,佇立山巔望月,分外空曠明亮,是為“簫台明月”。
元朝喬吉做小令《雙調·水仙子·樂清簫台》,多次入選元曲集,使簫台山美麗的故事傳遍了五湖四海。簫台山是樂成得名的淵源之地,喬吉借醉臥簫台山下金溪之畔,喚來猿猴拆除張文君的丹灶,表達尋仙訪道的意願;以玉樹、白鶴、天風、王子晉寫時空變遷,灑落一地風雅。
南宋紹興五年(1135),樂清縣尉吳芾在花山之腰建亭,因望王子晉吹簫的簫台山,所以叫景山亭。此後,風光秀麗的沐簫泉亭一帶,就成了文人雅士嚮往之地,古往今來一直是樂成登高遠眺的好去處。
元朝詩詞大家張翥(1287—1368)與李孝光有交情,張翥遊歷樂清,作有七律《岑山亭》:
百尺新亭起碧潯,長藤古木郁蕭森。
水重山掩分吳越,汐落潮生自古今。
飛鳥去邊浮海色,夕陽明處散秋陰。
五雲長近仙台上,時聽鸞簫月下吟。

雙瀑飛泉

雙瀑位於樂清市西南鎮一中(原樂清中學)後,丹霞山南峭崖上,與白鶴寺比鄰,分兩派沖瀉而下,因流水激石似白鶴展翅,故名“鶴瀑”。
樂成八景
宋王十朋作《雙瀑賦》,有“飛泉洶湧,怒流湍激,噴煙霧於蒼嵐,吼龍蛇於大澤”等語,歷來文人學士來城總愛到此觀賞,寫下不少詩篇。瀑下有澄清潭水,潭旁石磯秀潔可坐,清涼宜人。隔溪有“觀瀑亭”,可供觀瀑者坐玩。亭旁有“雙瀑飛泉”及《雙瀑賦》摩崖石刻,為樂清縣級保護文物。
建國後雙瀑上游被劃為水源地,於五十年代攔水築壩,使得雙瀑徑流量大減,左側瀑布幾廢,唯有在每年6~9月份颱風來臨,暴雨之後,才能重現當年“雙瀑飛泉”的全盛景象。

白鶴晨鐘

“白鶴晨鐘”是指樂清城北白鶴寺僧侶做清晨做早課時的悠悠鐘聲。已伴隨著這座古老的小城響徹了千年,鐘聲裊裊,清揚悠遠,沁人心脾。據家裡老爺子說,他少年在鄰鎮虹橋求學的時候,每天早上的鐘聲也清晰可聞。
樂成八景
在沒有鐘錶計時的古代,人們便是聽著這鐘聲而開始一日的耕作。
白鶴寺在市區西北隅丹霞山麓,面對蕭台峰。相傳晉時隱士張文君舍宅為寺,建寺之日,有白鶴飛鳴其上,故命“白鶴寺”。唐天授二年(691),郡城永寧門內白鶴寺改稱“大雲寺”,遂將舊賜額移置於此。寺後為大叢林。白鶴寺是我市最早的一座古剃,擁有1600多年歷史,亦是樂清歷史上最早的私塾學堂。
白鶴寺沙門釋子儀所著《白鶴寺記》記載:“今樂清縣白鶴寺者,乃東晉張文君,字子雁,舍宅為之也。”這是現存最早的關於白鶴寺的文章,也是現存最早的樂清本土人寫的文章。
辛亥革命時期,月空和尚(黃飛龍)曾在此創辦 “僧民學校”,進行革命活動。
該寺民國初年重修,黎元洪題贈“法苑猶龍”匾額。
白鶴寺原有山門、前殿、大雄寶殿等建築,幾經戰亂,建國後僅存大雄寶殿:木構建築,重檐歇山頂,翹角飛 檐,面闊5間,通面寬18米,通進深14.20米,白石台基高1.10米。1985年被列為樂清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8月21日的17號颱風登入樂清,白鶴寺大殿遭洪水沖毀,千年鐘聲從此成為絕響。而後古寺原址上建起了樂清中學(現樂成鎮一中)的食堂及宿舍,白鶴大殿原先的一些建築構件仍保存在學校後山腰的華山法師塔園(民國,保護建築)之中。
2004年新的白鶴寺遷建到雙瀑景賢亭東首,雖然已歷13年仍未完全建成,但中斷了20餘年的鐘聲,又重新迴蕩在了這座小城之中。

紫芝晚磬

古時樂清城北有座紫芝觀,“紫芝晚磬”指的就是紫芝觀晚堂經課時清亮悅耳的磬聲。
樂成八景
紫芝觀,始建於宋至和年間(1054——1056),又名三宮殿,是樂清最早的道家宮觀,先是庵堂,紹興丁卯年(1147)道士邱大同建三官殿。當時永嘉笪竹山紫芝觀被廢,郡太守粱汝如奏準,以宣和二年(1120)皇帝詔令改給是觀,爾後遂名“紫芝觀”。後依龍崗,前揖簫台,左連魁峰,右帶雲溪,逶迤幽深,為道家修練清境。
大約在上世紀初道觀被毀壞廢棄。1986年樂清縣宗教科批准重建,新址移到了鳳凰山上,和城隍廟相鄰。

雲門福地

原指雲門觀,觀址在樂成鎮市區東隅的雲門巷(原名澄清坊),建於宋紹興年間。其中“雲門”傳說為黃帝之樂,指的是始建於宋朝紹興年間的雲門觀,“福地”其意為神仙所居之處。元李孝光詩云:“古帝南巡事已非,士階茅屋尚依依。夜深月底吹簫去,度得雲門一曲歸。”
樂成八景
根據考證,雲門觀於明代毀於大火,清嘉慶四年(1799),改建為儲稻穀的“東常平倉”。其後又毀,至今未重建。

蓋竹洞天

即楊八洞,位於樂成鎮西南邊三公里的蓋竹山上,又名“長耀寶光天”,是道家“三十六小洞天”之一。
樂成八景
洞境內怪石林立,谷幽峰奇。原有八洞十二岩,均散布於荒岡亂崖中。洞以透天、人海二洞最深險;岩以龜岩、玉蟾二岩最可觀。境內還有奇岩稱“寶光”,矗立如碑,上有摩崖“蓋竹長耀寶光洞天”八字。蓋竹洞天開發於宋,建有道庵,遊客如織。宋人邱天祐有“寶光長耀山中月,仙跡深藏洞裡天”的詩句留下。山中竹林茂盛,有“世外桃源”之譽。現僅存透天、遺日、龍舌三洞。

如今八景

樂成八景,流傳至今的僅剩四個,而其餘卻是早已蹤跡無存,我們只能從史書詩詞中尋找它們的存在過的痕跡。所幸近年來許多老一輩樂清人開始關注並呼籲保護八景,而樂成鎮第一中學也收集樂清市內各種人文詩詞,自然景觀,山野異聞,結合史料,編著成《樂清人文》一書,用以教學,使得越來越多人了解並認識到了八景在樂清歷史人文中的重要地位。
儘管如今白鶴鐘聲難聞,雙瀑流水半廢,簫台的月色想必也不如古時清明,但千古歲月也積澱下了許多有意義的東西,就要靠我們這些後人去細細體會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