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安花燈會
- 解釋:廣東省節日習俗
- 起源於 : 明末清初
- 歷史:三百多年
- 舉辦地點:S113桂丹路樂安段橋底
舉辦日期,舉辦地點,花燈構造,歷史典故,地方習俗,發展前景,傳承主題,文化內涵,和諧發展,
舉辦日期
“元宵鬧花燈”,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燈會多在 正月十五 。《南海縣誌》載:“花燈會,每年 農曆正月初九 ,樂安圩 1.1 公里長的大街,掛滿各式造型的紙制花燈,各地遊客絡繹不絕。”
樂安的花燈會選擇在 正月初九 ,這和樂安的民間信仰習俗有關。樂安的民間信仰是道教,道教玉皇大帝被認為是天界的主宰,尊貴非凡,其神誕之日為 正月初九日,樂安人俗稱此日為“天公生”。鄉俗對“天公生”的注重,比之慶祝新春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樂安,每年初八晚,新一天來臨前夕,樂安圩氣氛熱烈,家家戶戶點了燈籠掛在門前,多備清香果品、花燭、齋碗,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在“天公生”這一天樂安還有許多禁忌:早晨起來洗臉後的洗臉水不可倒在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臉;當天露天場所不掃地,屋內掃的垃圾也要放起來,第二天才倒;婦女內衣一律不準晾於外面,要在室內,以免有辱天公;不許宰生畜,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既然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么與生育有關的花燈會自然要選在 正月初九日 的“天公生”了。
舉辦地點
在樂安的風俗中,由於橋樑具有的聯結兩岸的溝通功能,它的象徵性在許多民俗事象中,自然地被引申到人生禮儀中,比如在我們的日常口語裡,常常把幫助男女相識、相交之事,稱作“牽線搭橋”。橋既然是人際交往的媒體,那么它在表達男女兩性之間的交涉及其相關事象的隱喻方面就具有非常的意義了。
樂安是嶺南水鄉,橋樑眾多,人們深信每座橋都有橋神,燈會選擇在大橋下舉行,便是由於橋的祈嗣功能。
在樂安還有一個關於橋的故事。大意是說,一個老漢在一座橋上歇腳,抽完一袋煙把煙鍋往橋上一磕,不想那橋突然收縮了,他自己也掉進了河裡。原來那橋是一個男根,煙鍋一燙,它便縮了回去。在這裡,是把橋隱喻為男性生殖器,而對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也是一種古老的生殖崇拜。
樂安人遇到產婦難產的情形,往往會跑到橋頭為產婦燒香,祈求橋神開恩放行。
花燈構造
樂安的花燈有別於元宵花燈,是因為它是“觀音送子蓮花燈”一統天下。蓮花燈以竹篾、鐵線、絲綢、花邊、彩穗等為主要原料,配上各種襯色剪紙、圖案製作而成,造型美觀,富麗堂皇,玲瓏纖巧,著色鮮艷,象一朵盛開的蓮花。蓮花燈雖然貌似簡單,但其製作都是純手工的,完成一盞需要近百道工序。而無一例外的是,每一盞蓮花燈上總帶有兩顆茨菇,當地人俗稱“生仔燈”。有的花燈還加上紙紮的石榴槤藕,所謂“流連富貴代代傳”。在樂安橋的橋頭,還有擺攤賣生菜、桔子、茨菇的攤販,據說買了茨菇,也能夠早生貴子。
歷史典故
相傳當時有一麥姓男子,多年前已娶妻,卻一直未能生育,其妻勸說丈夫娶妾氏,以繼香火,麥姓男子堅決不允。光緒乙亥年的 正月初九,麥姓男子攜妻來樂安圩閒遊,在此買了一盞“觀音送子蓮花燈”,累了,便坐在一塊石頭上休息。意想不到是,在此年年末,其妻竟誕下一子。此後,這對夫婦每年正月初九都到樂安圩一游,並再買一隻蓮花燈還願。
此事一傳十,十傳百,結婚多年沒有生育的婦女,競相效仿,據說結果都頗靈驗,遂使樂安圩聲名鵲起。精明的商家看到了商機,開始大量製作以蓮花燈求子燈為主的花燈在正月初九 那天擺賣。不少新婚婦女每逢此日都要去買一盞蓮花燈,希望來年也生一個男丁。“ 正月初九行燈地”的風俗由此傳襲下來,形成了百年傳統的“花燈會”。
那對逛樂安花燈會的麥姓夫婦,之所以喜得貴子,當地人相信,還有一塊石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是一塊翻轉了的碓坎(舊時農村用來碾米的工具),那對夫婦正因為坐在石頭上歇腳,才因感致孕,人們稱這塊石頭為“生仔石”。
在民俗學中,許多事物因為諧音的好意頭而廣受人們追捧,例如“棗子”被視為“早生貴子”,“蓮子”被視為“連生貴子”,“筷子”被視為“快生貴子”(佛山有條小街名“筷子路”,是新婚花車的必經之路)等。麥姓夫妻所坐的“石子”,在這裡則被翻譯為“拾子” , 即“拾一個兒子”。所以祈盼早日添丁的婦女, 正月初九 買完花燈後,必到傳說中的“生仔石”上一坐,力圖交個好運氣。
至於原來的“生仔石”,因文化大革命時修整道路,將此石另作他用而不知所蹤。 2001 年離花燈會集市不遠的江氏宗祠重修,按原石複製了一塊安放於後花園中以作紀念,前來祈嗣的人依然熱情不減。
地方習俗
樂安的習俗中,碧霞 元 君、送子觀音、 金花夫人等在民間都是極受推崇的神祇。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使得社會對於祈嗣習俗極為重視。一些帶有多子多孫意義的吉祥物也頗受青睞,比如茨菇,因為其形狀酷似,小男孩的小弟弟,人們多以之比作男丁。鄉俗新嫁的女子母親多以茨菇相贈,並祝願:“來年生個茨菇丁。”古往今來,彩燈一直被人們視為喜慶節日如意吉祥的飾物。
發展前景
傳承主題
一年一度的花燈會如期舉行, 700 多個攤位熱鬧非凡, 10 多萬民眾使樂安成了燈的世界,人的海洋。“樂安花燈會”雖然容顏尚在,魅力不減,吸引著佛山、廣州,還有港澳鄉親、外國遊客。然而,繁華背後,似乎又不能不多少有些感嘆時代的變遷與無奈,花燈的扎制好似越來越成了老年人懷念舊日時光的情感寄託,而更多的年輕一輩則有興趣觀燈卻無意於做燈。多少年後的正月初九 ,是否還會有賞心悅目的蓮花燈承接百年傳統留給我們的賞燈習慣?
作為傳統民間工藝深厚的佛山,其實這不應該成為問題,佛山民間藝術社是中國首批的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完全有能力傳承這一傳統工藝。問題的關鍵是把花燈放在一個什麼樣的背景與主題下進行傳承。
文化內涵
恩格斯曾說過,人類的生產包括物質的生產和人種的繁衍。只要人類生生不息,與生育有關的習俗就不會消亡。在更廣闊的文化視野里,發掘樂安花燈會本來就蘊含著的文化內涵,那就是它美好的祈嗣祝願。在樂安還廣泛保存著這類習俗,諸如飲燈酒:若生男丁,來年 正月初九就要在祠堂掛上花燈,上寫名字;父母還要拿一埕酒,煮一些茨菇蜆肉、鹹欖酸蘿蔔等放在祠堂,村人共同飲酒慶祝,稱為“飲燈酒”。樂安還有句俗語“拜了金花才有得添”:樂安有個金花廟,想去添丁的人去都去拜。以前小孩貪吃,吃完了又要,老人便開玩笑,問有沒有拜過金花,即“拜了金花才有得添”;做生意的商人在討價還價時,賣方要求添高一些價,買方則會說“再添得先去拜金花”。花燈會附近的江氏祠堂,還高懸著“世代源流長,宗枝奕葉長”的牌匾。
和諧發展
長年以來,樂安花燈會由村民自發舉行。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發展文化產業和旅遊業,滿足本地居民的精神需求,實現和諧發展,則需要地方政府的協調引導。現代衝擊著傳統,卻也孕育著傳統的復甦。百年“樂安燈會”的內在價值取向正呼喚著傳統、回歸著傳統,留戀著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