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以教和
- 類別:漢字詞語
- 拼音:yuè yǐ jiào hé
- 出處:山中避雨
- 作者:豐子愷
基本信息,山中避雨原文,中國古代音律常識,作者生平,
基本信息
樂以教和 【yuè yǐ jiào hé】
普通的胡琴讓更多素不相識的普通人聚合在山中雨窗之下,快樂地歌唱;從而也看出了音樂的感染力,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彼此相處更加和諧,印證了“樂以教和”的古訓。這種音樂之美,與平往截然不同,更具繪畫之美,素樸之美,清純之美,真摯之美,深邃之美,和諧之美……美不勝收。
出自:山中避雨作者:豐子愷
作者簡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浙江崇德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風格雍容恬靜,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他的兒子豐華瞻為父親作傳《豐子愷小傳》。豐子愷給孩子們寫了一封信《給我的孩子們》,書籍《我的苦學經驗》深受讀者喜歡。
山中避雨原文
前天同兩個女孩到西湖山中遊玩,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廟,廟門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開小茶店而帶賣香菸的,我們趨之如歸。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但在這時候,即使兩角錢一壺,我們也不嫌貴了。
茶越沖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候山中陰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謂“山色空濛雨亦奇”,我於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然而兩個女孩子不解這種趣味,她們坐在這小茶店裡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若悶萬狀。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為她們說明,也不願使她們“大人化”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門口拉吸琴,除雨聲外,這是我們當時所聞的唯一的聲音,拉的的《梅花三弄》,雖然聲音摸得不大正確,拍子還拉得不錯。這好像是因為顧客稀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朵作廣告的。可惜他拉了一會就罷,使我們所聞的只是嘈雜而冗長的雨聲,為了安慰兩個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兵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氣地把胡琴遞給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兩個女孩子很歡喜。“你會拉的?你會拉的?”我就拉給她們看。手法雖生,音階還摸得準。因為我小時候曾經請我家鄰近的柴主人阿慶教過《梅花三弄》,又請對面弄內一個裁縫司務大漢教過胡琴上的工尺。阿慶功的教法很特別,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給你聽,卻不教你工尺的曲譜。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對他的拉奏望洋興嘆,始終學他不來。後來知道大漢識字,就請教他。他把小工調、正工調的音階置寫了一張紙給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門。現在所以能夠摸出夏天確的音階者,一半由於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經驗,一半仍是根基於大漢的教授的。在山中的小茶店裡的雨窗下,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兩女孩子和著歌唱,她像是西湖上賣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來看。一個女孩唱著《漁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著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若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我曾經吃過七八年音樂教師飯,曾經用鋼琴伴奏過混聲四部合唱,曾經彈過貝多芬的奏鳴曲。但是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兩部空黃包車拉過,被我們雇定了。我付了茶錢,還了胡琴,辭別三家村的青年們,坐上車子。油布遮蓋我面前,看不見雨景。我回味剛才的經驗,覺得胡琴這種樂器很有意思。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製造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用呢?胡琴只要兩三角錢一把,雖然音域沒有小提琴之廣,也盡夠演奏尋常小曲。雖難音色不比小提琴優美,裝配得法,其以音也還可聽。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裡有之,裁縫店裡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一般流行於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
我離去三家村時,村裡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表示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曾經搪賽他們說:“下星期再來!”其實恐怕我此生不會再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里的青年對於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於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語云:“樂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這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證了。
1935年秋日作。
中國古代音律常識
【鐘】 古代樂器,屬八音之一金類。青銅製,懸掛在架上,用槌擊而鳴。西周中期開始有用十幾個大小不等的鐘組成的編鐘。也有單一的,稱為“特鐘”。有的口緣平,有懸紐,又叫“鎛”,盛行於東周時代,是從鐘發展來的形式。《石鐘山記》:“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又:“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磬磬鐘鼓不絕。”《莊暴見孟子》:“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蘇軾《日喻》:“他日聞鐘,以為日也。”
【磬】 古代石制樂器,屬八音之一石類。用美石或玉雕成,懸掛在架子上,以物擊之而鳴。商代已有單一的特磬,周代常有以十幾個大小不等的磬依次組成的編磬。《石鐘山記》:“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西門豹治鄴》:“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此處是說彎著腰象磬的形狀。《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
另外,佛寺中狀如雲板的鳴器也叫“磬”,用來敲擊集僧。又佛寺中缽形的銅樂器也叫“磬”。
作者生平
1898年11月9日,小崽子出生在浙江省崇德縣。由於是同輩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時候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
1914年,豐子愷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這所學校里,豐子愷結識了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僅給予他音樂和美術上的啟蒙,也在為人處世上為他作了榜樣;而後者所提倡使用生動活潑的白話文、如實地表現自己真實的感受的主張,則始終被他奉為圭皋,成為他以後散文創作中的最可親可愛的特點。在這兩位與他情誼深厚的老師那裡,豐子愷找到了伴隨他一生的三樣東西--文學、繪畫和音樂。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豐子愷自此與佛教結緣。
1919年學校畢業,組織發起"中華美育會"。創《美育》雜誌。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圖畫、音樂、手工藝各科的藝術師範學校--上海專科師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