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樹崇拜

槐樹崇拜

槐樹崇拜,中國民間信仰之一。槐樹是特產於中國的古老樹種,在中國分布廣泛,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數千年來,中國人形成了槐樹崇拜的文化現象。槐樹有如此眾多的用處,與古代人的吃、穿、住、用、行、勞作、防病治病等日常生活和生產息息相關。正是在生產生活中與槐樹朝夕相處,古代人才對槐樹有了細緻的觀察,注意到它的旺盛生命力,遂視其為吉祥、祥瑞的象徵,從而產生了對槐樹崇拜的原始信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槐樹崇拜
  • 參考文獻:《山家清供》
  • 象徵:吉祥、祥瑞
  • 歷史:千年
槐樹簡介,產生原因,神的象徵,科第吉兆,懷祖寄託,祥瑞象徵,植槐傳統,

槐樹簡介

槐樹是特產於中國的古老樹種,在中國分布廣泛,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數千年來,中國人形成了槐樹崇拜的文化現象。槐樹有如此眾多的用處,與古代人的吃、穿、住、用、行、勞作、防病治病等日常生活和生產息息相關。正是在生產生活中與槐樹朝夕相處,古代人才對槐樹有了細緻的觀察,注意到它的旺盛生命力,遂視其為吉祥祥瑞象徵,從而產生了對槐樹崇拜的原始信仰。

產生原因

古代中國人之所以把槐樹作為崇拜的對象,是與古人在生活資料的生產中對槐樹的信賴密不可分的。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其木樹堅重,有青黃白黑色。其花未開時,狀如米粒,炒過煎水,染黃甚鮮。其實作莢連珠,中有黑子,以子連多者為好。周禮:秋取槐、檀之火。淮南子:老槐生火。”可見槐樹的花、根、乾、果實,都有用於人。槐樹木材很優良,心材黃褐色,邊材白色,質地較硬,紋理直而富有彈性,能耐水濕和腐蝕,是造屋、建築、製作家俱、車輛、造船、雕刻、農具的重要用材。槐花和槐的果實能製成染料染布,槐豆能制醬油、醋等。槐葉可作槐葉餅,即槐葉冷淘。是一種涼食,用面與槐葉、水等調和,切成餅、條、絲等形狀,煮熟,用涼水汀過後食用。杜甫《槐葉冷淘》詩云:“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筋,香飯兼包蘆。……”說明在唐代,槐葉餅就是普通百姓以至帝王將相品食的佳肴。北宋蘇頌《圖經本草》說槐樹“初生嫩葉可炸熟,水淘過食。亦可作飲代茶。或采槐子中畦中,采苗食之。”北宋林洪《山家清供》對槐葉餅方法也有記載,曰:“見其法,於夏采槐葉之高秀者,湯少淪,研細,濾清,和面作淘。乃以醯醬熟蒸簇,細苗以盤行之,取其碧鮮可愛也。”明徐光啟《農政全書》載:“晉人多食槐葉,又槐葉枯落者,亦拾取和米煮飯食之。嘗見曹都、諫真予述其鄉先生某云:世間真味,獨有二種,謂槐葉煮飯、蔓菁煮飯也。乙卯見趙六亨民部言食槐芽法:炸熟置新磚瓦上陰乾。更炸如是三過。絕不苦。”陝西、北京地區流行吃“槐花麥飯”,亦稱“槐花疙瘩”。每年槐花放香季節,經常有小兒唱著順口溜:“小娃娃,做鉤搭,做好鉤搭鉤槐槐花。槐花蒸成疙瘩飯,吃得人人笑哈哈。”一邊唱,一邊鉤下一朵朵鮮嫩的槐花。採得槐花後,先將其淘盡,拌上麵粉,再加上適量的鹽、五香粉,放進鍋中蒸熟。食用時調上香油、蒜水,味極清香可口。
槐樹崇拜
槐樹自古就是醫病的良藥。槐樹花蕾乾燥後之為槐米,果實稱之為槐角,其味苦,性微寒,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痔瘡、腸風、大便出血、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癰腫皰瘍等症。槐籽人藥有明目黑髮、補腦益壽的藥用價值。《抱朴子》云:“此物至補腦,早服之令人發不白而長生。”《本草》亦云:“槐子明目黑髮,於牛膽中漬,陰乾百日,食後吞一枚,七日輕身,二七日白髮黑,百日通神。”《太清劃木方》上也有“槐者虛星之精,以十月上已日采子,服之去百病,長生通神”的記載。槐葉也可治立竿見影,(本草綱目)載:“槐葉煎湯,治小兒驚癇,壯熱,疥癬及疔腫。”治霍亂煩悶,槐葉桑葉各一錢炙甘草三分,水煎服之。腸風痔疾,用槐葉一斤,蒸熟曬乾研末,煎茶代飲,久服明目。鼻氣窒塞,以水五升,煮槐葉,取三升,下蔥豉調和,再煎飲。”槐芽可制眼疾,河北《正定縣誌》載正定縣“四月八日戴槐芽,以祛眼疾。”槐汁也可治病。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27"曬槐汁”載:“《圖經本草》按《爾雅》槐有數種,葉大而黑者名。槐晝合夜開者名守宮槐。葉細而青綠者但謂之槐。其功用不盲有別。四五月開花,六七月結實,治五痔。七月七日,采嫩實搗取汁,銅器盛之,日煎會可做丸,大如鼠屎,內竅中。三易乃愈。補絕傷火瘡婦人乳瘕子藏急痛。”又載:“《千金方》銅器盛闐高門上,曝二十已上日,卻箭令成膏,作丸如前法。又雲神方方痔。”就連寄生在槐樹上的槐耳還是制痔瘡的良藥。《本草綱目》載:“煮漿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耳。氣味:苦、辛、平、無毒。主治:五痔脫肛,下血心痛,婦人陰中瘡痛。”

神的象徵

槐樹崇拜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在其代表作《金枝》中提及早期人類崇拜樹木花草的原因時說:“在原始人看來,整個世界都是有生命的,花草樹木也不例外。它們跟人們一樣都有靈魂,從而也像對人一樣地對待它們。”槐樹(特別是古槐樹)自古就被人們視為神樹而極力崇拜之,產生和出現了許多有關槐樹的神化傳說。《唐山縣誌》載:“神槐在泜河東岸。明河堤數潰,民受其害。有神示夢於邑人曰:我城隍神也。憫若等久罹陽侯之難,今已植砥障矣。厥明視之,岸畔果有槐生焉。自是終明朝無河決之患。”
說明神槐能發揮保持水土、固岸護堤的作用。《夷堅志》還記載了神槐送藥的故事,說江西饒州鄱陽縣(今波陽)有一槐花巷,因巷中有棵老槐樹而得名。有個外地秀才叫徐武的因事到縣,遊覽街市看到此樹,撫摸樹幹感嘆道:“這樹心都已枯蠹中空,只存枯皮,卻老乾虬枝,枝葉蔚茂,不知經歷了多少春夏秋冬,隨了多少雨雪風霜,具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一定得了靈氣成精了!”晚上回到客店,正要就寢,忽聽得輕輕敲門聲,開門一看,見一清秀女子站在門前,自稱是槐花巷內的大槐樹精魄,因秀才白天惠顧,憐憫讚嘆,故特來致謝.慶曆四年五月,住在槐花巷的府吏陳忠顯,因腰痛讓妻子溫酒調藥,其妻誤將外用的滑肌散投入,陳服後腹內絞痛,吐瀉不止,全家人為之不安。正準備天亮後到集市上買綠豆解毒,外面響起叫門聲,說是巷內鄰居槐娘,特前來送解藥。陳因怕槐樹精作崇,不敢開門接受。
《南柯太守傳》說有書生淳于芬夢人槐安國,被招為附馬,遷官晉爵,享盡榮華富貴。後來因交戰失利,公主夭亡被遣。那槐安國便是為人熟知的大槐樹下的螞蟻世界,是成語“南柯一夢”的典故出處。《繼夷堅志》說仙人麻姑也看中了槐樹是建築的好材料,因人間為之修廟,樹主夢見女道士募化,一夜風雨,大樹便不見了,卻砍截成材,臥於建廟工地。《因話錄》說古槐之上常有仙人出遊,每每於夜間傳出絲竹音樂之聲。明《保定縣誌》說白天有人在議論砍伐槐樹,夜間便夢見黃衣老人求救,砍斷處會出血,砍倒者竟會自己重立原處。還有傳說老槐樹能開口講話,勸董永莫錯過天賜良緣,這就是黃梅戲《天仙配》中的故事。
由於人們視槐樹為神,所以為之造祠立廟供奉。河北《唐縣誌》記載:“古槐在縣署二堂東,大數圍,高聳旁陰,無一枯枝,下有槐神祠。”山西《汾陽縣誌》載:“仙槐觀在城隍廟之北,相傳其地有槐,枯朽如刳舟。金皇統中,遇異人投藥其中,倏長茂如初。故州人飾觀以仙槐名。今觀中他愧亦盛。”在民間,常見有一些老槐樹下或旁邊有人搭建一座小廟或高台,四周的居民都向它燒香磕頭,祈求保佑,請賜丹藥。

古代人廣泛種植槐樹,出現了許多因槐樹而得名的地名。明《嘉興縣誌》載:“槐潭在縣北三十里,相盪之。北宋高宗南渡時,有汴人王氏為宋承事公,隨輦南渡,築室於此。手植槐於屋側,寄意三槐之意。故名,迄今數百載。”山東淄博周村有“矮槐亭”,很早以前設有郵亭。明《青州府志》載:“郵亭處有古槐十株,高五尺許,相傳宋高祖(趙匡胤)未帝時,過此常掛袍於上。”還有槐樹莊、槐樹溝、槐樹坪、槐樹灣、槐窩、槐疙瘩、槐樹嶺、槐樹埝、槐樹台、槐子峪、構家村、槐樹胡同、槐樹底街、槐樹巷、槐花巷、槐花街、槐樹街、槐樹老街,等等。還有因植槐樹得名的園林名稱,如揚州古典園林中有雙槐園、休園中有植槐書屋、紅葉山莊有槐蔭堂、江都縣有雙槐堂景點。甘肅天水市北道區馬跑泉鄉李家灣村有龍槐寺,民國《天水縣誌》載“龍槐寺,山門上龍槐一株,高不盈尺,蒼雕疏,枝可合抱,霜皮斑剝若鱗夭嬌,大似、龍飛,近千年物也。”

從古代詩詞中也可見當時植槐之況。如唐代鄭谷《感懷投時》詩:“孤吟馬跡拋槐陌,遠夢漁竿擲筆鄉”稱頃槐陌;唐王維《送邱為往唐州》有“槐色陰清晝,楊花惹暮春”詩句,槐色就是指行道兩側種植的槐樹。韓愈《和李司勛過連昌宮》有“夾道疏槐出老根,高甍巨桷壓後塵”詩句,稱頌行道古槐;宋蘇軾《次韻曾子開別駕》有“槐街綠暗雨初勻,瑞霧香風滿後塵”詩句,稱頌“槐街”。劉著《次韻王子慎玉田道中兼呈韓公美閣老》有“古到陰陽槐樹老,歸鴻杳杳荻花秋”詩句,玉田在北京至秦皇島中間,說明當時行道仍有槐樹種植。明李東陽《庭槐》詩:“去年長比人,今歲高過屋。好雨東南來,依稀滿庭綠。”可見槐樹生長之快。

古代人對如何種植培育槐樹有詳細的記載。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地區種植槐樹的技術,曰:“槐子熟時,多收。擘取。數曝勿令蟲生。五月夏至前十餘日,以水浸之,如浸麻子法也。六七日,當芽生,好雨種麻時,和麻子撒之。當年之中,即與麻齊。麻熟刈去,獨留槐。槐即細長,不能自立,根別樹木,以繩攔之。冬天多風雨,繩欄宜以茅裹,不則傷皮,成痕瘢也。明年,靳地令熟,還於槐下種麻,協槐令長。三年正月。移而植之,亭亭條直,千百若一。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若隨宜取栽,匪直長遲,樹亦曲惡。宜於園中割地種之。若園好,未移之間妨廢耕墾也。”說明古代人至少在漢代就已經掌握槐樹的培育技術和方法,因在漢代時就有大量種植槐樹的記載,特別是以槐樹作行道樹。

古代人崇槐、敬槐、植槐,所以很注重對槐樹的保護。《晏子春秋》載:“齊景公有所愛槐,令吏守之。令曰:‘犯槐者刑,傷槐者死’。有醉而傷槐者,且加刑焉。其女告晏子曰:‘妾聞明君不為禽獸傷人民,不為草木傷禽獸,不為野草傷禾苗。今君以樹木之故罪妾父,恐鄰國謂君愛樹而賤人也’。晏子人言之,公令罷守槐之役。廢傷槐之法,出犯槐之囚。”可見齊景公愛槐達如此極端的程度。《隋書·高頰傳》載:“頰每坐朝堂北槐樹下以聽事。不依行列,有司將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後人其見重如此。”《唐國史補》載:“貞元中,度支欲砍取兩京道中槐樹造車,更栽小樹。先符牒渭南縣尉張造,造批其牒曰:‘近奉文牒,令伐官槐。若欲造車,豈無良木。恭惟此樹,其來久遠,東西列植,南北成行,輝映秦中,光臨關外。不惟用資行者,抑亦曾蔭學,徒拔本塞源,雖有一時之利,深根固蒂,須存百代之規。’”由於張造的據理力爭,使得官道的槐樹免於砍伐,道路兩側的槐樹才得以保全。

科第吉兆

槐樹崇拜
在古代槐樹與書生舉子相關聯,被視為科第吉兆的象徵。《三輔黃圖》載:“元始四年(公元前90年)起明堂辟雍為博舍三十區,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株。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經書,相與買賣,雍容揖遜。議論槐下,侃侃閹閹。”因此,在漢代長安有“槐市”之稱,是指讀書人聚會、貿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又有“學市”之稱,北周庚信《奉和永豐殿下言志》有“綠槐垂學市,長楊映直廬”之詩句。唐元稹《學生鼓琴判》亦言:“期青紫於通徑,喜趨槐市;鼓絲桐之逸韻,協暢薰風。”後還以槐借指學宮、學舍。唐武元衡《酬談校書》詩云:“蓬山高價傳新韻,槐市芳年記盛名。”可以想見唐代長安學宮中的情調。

自唐代開始,科舉考試關乎讀書士子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藉此階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們的最高理想。因此,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試的年頭稱槐秋,舉子赴考稱踏槐,考試的月份稱槐黃。唐李淖《秦中歲時記》載:“進士下第,當年七月復獻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黃,舉子忙’。”宋錢易《南部新書》中更有詳細的說明:“長安舉子自六月以後,落第者不出京,謂之過夏。多借靜坊廟院及閒宅居住,作新文章,謂之夏課。亦有十人五人醵率酒噀,請題目於知己,朝達謂之私試。七月後設獻新課,並於諸州府拔解人,為語曰:‘槐花黃,舉子忙’。”是說唐代京城長安,落第的舉子們六月不出京城而閉門苦讀,作新文章,請人出題私試。當槐花泛黃時,就將新作的文章投獻給有關官員以求薦拔。後代的詩人多有吟詠。如唐段成己《和楊彥衡見寄之作》有“幾年奔走趨槐黃,兩腳紅塵驛路長”詩句稱道,北宋黃庭堅《次韻解文將》詩云:“槐催舉子著花黃,來食邯鄲道上梁。”南宋范成大《送劉唐卿》詩有“槐黃燈火困豪英,此去書窗得此生”句。

古代還流傳有許多槐樹為科第吉兆的傳說故事。《談苑》載:“呂蒙正方應舉,就舍建隆觀,緣乾入洛,鎖室而去。自冬涉春方回,啟戶視之,床前槐枝從生,高二三尺,蒙茸合抱。是年登科,十年作相。”明《濟南府志》載:“王氏大槐,在新城縣署新街之西。相傳邑善人王伍常於槐樹下作饘粥,以飼飢者。人掛其笠於槐,累累如也.後夢滿樹皆掛進賢冠。雲孫曾以下科第蟬聯,遂以大槐王氏名其族。”明人朱之蕃為之作《王氏大槐記》稱其事。明《洛陽縣誌》記載:“房氏洛陽故家,將營室,一木忽甲拆於庭,視之則槐也。久之,喬木上聳,密葉四布,觀者以為昌盛之兆。厥後,子儀果聯登進士,遂匾其堂曰:‘禎槐堂’。不忘厥初也。”(11)明人薛瑄作《禎槐堂記》為之載說。清河北《文安縣誌》載:“古槐,在戟門西,清同治十年東南一枝怒發,生色宛然,觀者皆以為科第之兆。”說明古槐某一枝與往年相比,長得比較繁茂亦是一種吉兆。可見,古代的讀書人希望在有槐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心中就自然有槐位一一三公之位之想,並以登上槐位作為刻苦求學的目的和動力。於是,槐樹就成了莘莘學子心目中的偶像,被視為科第吉兆的象徵。這種習俗還影響到歷代人們的心理,在民間有初生小兒寄名於槐的習俗。《金陵瑣志·炳燭里談》卷下載:“牛市舊有槐樹,千年物也。嘉道間,小兒初生,輒寄名於樹,故乳名槐者居多。”這是父母望子成龍觀念的流露。槐象徵著三公之位,舉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孫後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人仕。

懷祖寄託

槐樹崇拜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桐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裡?大槐樹下老鴰窩。”說的是山西移民的歷史。民國《洪洞縣誌》載:“大槐樹在城北廣濟寺左。按《文獻通考》,明洪武、永樂間屢徙山西民於北平、山東、河南等處,樹下為集會之所,傳聞廣濟寺設局置員,發給憑照、川資。因歷久遠,槐樹無存,亦發貢於兵燹。”是說元末山西洪洞縣城北廣濟寺旁驛道邊有株“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明初鑒於長年戰亂,中原荒蕪,朝廷多次組織將山西之民移往翼魯豫皖等地。當時洪洞縣人口稠密,地處交通要道,故移民尤多。每次移民多在深秋,官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凡移民,都要集中在這裡登記造冊,“發給憑照、川資”,後由這裡編隊遷送。據說當時明朝官府廣貼告示,欺騙百姓說:“不願遷移者,到大槐樹下集合,須在三日內趕到。願遷移者,可在家等待。”人們聽到這個訊息後,拖家帶口、熙熙攘攘,紛紜趕往古槐樹下。到第三天,大槐樹下聚集了十幾萬人。突然一大隊官兵包圍了大槐樹下的百姓,一位官員宣布了大明皇帝的敕命,“凡來大槐樹之下者,一律遷走。”
由於是強迫性移民,所以移民們在這裡登上了離鄉背井的征程,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悲傷哭啼,頻頻回首,漸行漸遠,親人的面孔逐漸模糊,只能看見大槐樹和大槐樹上的老鴰窩。因此,大槐樹和老鴰窩就成了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據考證洪洞古大槐樹移民分布在全國11個省市的227個縣。槐樹也就成了移民們懷祖的寄託,所以移民們到達新地建村立莊時,多在村中最顯要的地方,如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或村口種植上一棵槐樹,以此表達對移民活動的紀念和對故土祖先的懷念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幼槐成了古槐,古槐就成了故鄉、祖先的象徵。河北石家莊市區東南部的槐底,就是明初山西移民定居之地,漸成村落。移民為懷念故鄉,便以洪洞大槐樹為標記,定村名為槐底。甘肅天水市城鄉廣泛流傳“祖先從山西大槐樹下遷來”之說,民間對槐樹特別喜歡栽植和愛護,農村落戶建莊時,就植槐樹以紀念故土,甘谷縣姚家莊村民就稱“先有大槐樹,後有姚家莊”。所以古槐就被移民的後裔們視為祖先,向古槐祈求吉凶禍福,成為祖先崇拜的變異形式,希望通過祭拜槐樹,獲得思想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託。

祥瑞象徵

槐樹崇拜
槐樹在周時期就被賦予了象徵吉祥的特性,《太公金匱》載:“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神來甚眾,恐有試者,何以待之。’太公請樹槐於王門內,有益者人,無益者距之。”《春秋緯·說題辭》載:“槐木者,虛星之精。”均說明槐樹具有神異的色彩。《漢書·五行志》記載:“昭帝建始四年,山陰社中大槐樹,吏人伐斷,其夜復自立如故。”可見,槐樹神奇異常。古代人種槐除了取蔭之外,就在於討吉兆,寄期翼。民間俗語“門前一棵槐.不是招寶就是進財”,說明槐樹象徵吉祥的寓意。
古代人深受“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槐樹的榮枯被視為興衰災祥的徵兆。《後漢書·五行志》載:“靈帝熹五年十月壬午,御所居殿後槐樹,皆六七圍,自拔倒,樹根在上。”注“臣昭曰:槐是三公之象,貴之也。靈帝受位不德進,貪愚是升,清賢斯黜,槐之倒植,豈以斯乎!”是說漢靈帝時,朝內六七圍粗的大槐樹無故自倒,根豎向上,有人認為槐是三公之象徵,如此,正和朝廷賢愚不分,黜忠進奸相一致,東漢大概要亡了。果不其然,不久東漢就被滅亡了。

古人還視槐樹為瑞槐。元代迺賢記載,曲阜孔林中有“古槐一章,枝幹偃蹇,膚理若鐫刻篆籀龍鳳,細如絲髮,雖善畫者莫能狀其奇巧,……見者鹹加敬愛,因以紀瑞雲。”古槐被稱為“瑞槐”,作《孔林瑞槐歌》以讚美。古代人還視槐枝連理為吉祥的象徵,《南齊書·祥瑞志》載:“永明元年五月,木連理。閏月,璇明殿外閣南槐樹連理。”

植槐傳統

由於槐樹具有樹幹挺拔、樹冠濃蔭茂密的特點,深受古代人們的喜愛。三國時著名文人王粲作《槐賦》稱頌道:“惟中堂之奇樹,稟天然之淑姿。超疇畝而登殖,作階庭之華暉。形棉柿以條暢,色采采而鮮明.豐茂葉之幽藹,履中夏而敷榮。既立本於殿省,植根柢其弘深。鳥願棲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襟。”則全面高度地概況了槐樹的特點。同時也作《槐賦》的曹丕賦槐樹是:“有大邦之美樹,惟令質之可嘉.托靈根於豐壤,被日月之光華。周長廊而開趾,夾通門而駢羅。承文昌之遂宇,望迎風之曲阿。修乾紛其璀錯,綠葉萋而重陰。上幽藹而雲覆,下莖立而擢心。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鴻雁游而送節,凱風翔而迎時。天清和而溫潤,氣恬淡以安治。違隆暑而適體。誰謂此之不怡。”曹植在《槐賦》中則賦槐樹是:“羨良木之華麗,愛獲貴於至尊。憑文昌之華殿,森列峙乎端門,觀朱榱以振條。據文陛而結根。暢沈陰以溥覆,似明後之垂恩。在季春以初茂,踐朱夏而乃繁。覆陽精之炎景,散流耀以增鮮。”都是對槐樹自然特點的描述。槐樹被視作為綠化樹、行道樹、庭院樹則廣為種植和保護,這也是中國人崇槐、敬槐的表現。

植槐最早可能起源於古代的“社壇立樹”,《周禮·地官·大司徒》載:“設其社稷之,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名其社與其野。”說明樹是社的標誌。槐樹是西周時的社樹之一。《尚書·逸篇》載:“大社唯松,東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可見,槐樹已成為區別社壇方位和大小的重要標誌。《太公金匱》載:“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神來甚眾, 恐有試者,何以待之。’太公請樹槐於王門內,有益者入,無益者距之。”說明槐樹就是社神所憑依之“主”,植槐就是使社神有棲息之處。《周禮·秋官》載周朝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朝天子時,面向三槐而立。這三棵槐就是朝廷所植的社樹。同時也說明槐樹開始是植於宮廷中,是宮廷之樹。《穆天子傳》載:“天子遂驅升於龠山,乃紀丌於龠山之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管子》載:“五沃之土其木宜槐”,說明在先秦時期就注重植槐的土壤選擇。自漢代開始行道樹種植槐樹,京城長安大道兩側盡植槐樹,稱槐路。長安城有一植槐樹數百株的“槐市”。晉左思在《吳都賦》中說:“馳道如砥,樹以青槐,亘以綠化,玄陰耽耽,清流莜莜。”吳都就是今之蘇州。東晉南遷南京後,在建新宮時,城南宣陽門至外城朱雀門的街道稱御道,長五里,夾道植槐。南朝梁元帝《長安道》詩云:“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紅塵。”《晉書·苻堅載記》:“自長安至於諸州,皆夾路樹槐柳。……百姓歌之曰:‘長安大街,夾樹楊槐。下走朱輪,上有鸞棲。英彥雲集,誨我萌黎。”’北魏京城建於洛陽,城中多植槐。《洛陽伽藍記》載:“永寧寺四門外樹以青槐,亘以綠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周書·韋孝寬傳》載:“廢帝二年,為雍州刺史。先是路側一里置一土堠,經雨頹毀,每須修之。自孝寬臨州,乃勒部內,當堠處植槐樹代之,既免修復,行旅又得庇蔭。周文(隋文帝)後見,怪問之曰:豈得一州獨爾,當令天下同之。於是令諸州,夾道一里種一樹,十里種三樹,百里種五樹焉。”唐代長安城大道兩側盡植槐樹,排列成行,人稱槐衙。當時還出現了槐陌、槐街等名詞。槐陌是指兩旁要植有槐樹的街道;槐街是指天街,因其兩旁所植槐樹成行。《唐書·吳湊傳》載:“湊為京兆尹,先是街稀殘,有司蒔榆其空。湊曰:‘榆非人所蔭玩。悉易以槐。及槐成,而湊已亡。行人指樹懷之。’”
槐樹崇拜
古代人對種植培護街樹的人,都十分懷念敬重。西安市城區留存有漢唐時期所植的古槐數十棵,成為古城西安的歷史見證。明文震享《長物志》對植槐記曰“槐榆宜植門庭,極扉綠映,真如翠幄”。清陳扶瑤《花鏡)對槐樹在庭院中種植載:“人多庭前植之。”盤槐“獨枝從頂生,皆下垂,盤結蒙密如涼傘,性亦難長,歷百年者,高不盈丈,或植廳署前,或植高阜處,甚有古致。”明清時期北京成為統治者的都地,城內廣植槐樹,以至於現今北京城的大街、胡同、小巷和四合院裡,留存有許多古槐,如故宮武英殿斷虹橋邊有著名的“紫禁十八槐”。這些古槐樹是北京城悠久歷史的象徵,成為北京燦爛文化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