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璉,即榴槤。水果之王,DuriozibethinusMurr,木棉科、榴槤屬,分布於廣東海南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榴槤
- 拉丁學名:DuriozibethinusMurr
- 別稱:榴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錦葵目
- 科:木棉科
- 屬:榴槤屬
- 種:榴槤種
- 分布區域:廣東、海南
- 地原產:印度尼西亞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榴槤為卵圓球形,一般重約二公斤,外面是木質狀硬殼,內分數房,每房有三、四粒如蛋黃大小的種子,共有十至十五枚,種子外面裹一層軟膏就是果肉,為乳黃色。味道甜而噴香。
榴槤的種類很多,包括金枕頭、葫蘆和坤寶等品種,質量好的榴槤,果肉柔軟濕潤、帶有淡淡的苦味。榴槤的種子富含蛋白質,炒熟或煮熟後去殼吃,味道類似板栗,能夠增加體力。榴槤的果實呈球形或橢圓形,果皮淡黃,外有刺,外觀似鳳梨蜜,個體較大,直徑約20cm,一般都有椰子般大小,重1~1.5kg。因其果實大,風味美,國外稱它是“百果之王”。榴槤果肉呈黃色,黏性多汁,酸軟味甜,似有雪糕味道,其氣味濃烈。人們對其味道存在爭議:愛吃榴槤的人讚美它滑似奶膏,齒頰留香。垂涎欲滴,愛之如命;不愛吃榴槤的人,只聞其令人不愉快的爛洋蔥味,就遠遠避之。
榴槤的臭氣成分中,含有多種酯類、酮類、烴類和含硫化合物,其主要臭氣成分為3-羥基-2-丁酮及一些C4至C8的酯類。3-羥基-2-丁酮是一種能產生令人愉快氣味的化合物,在榴槤的臭氣成分中起著重要作用。各種酯類也具有不同的臭氣特徵,多種酯類成分構成了榴槤獨特濃烈的臭氣特徵。除了C4到C8的酯類外,榴槤還含有一些高級脂肪酸乙酯,如十六酸乙酯(1.51%)和十八碳烯酸乙酯(3.03%),這些酯類雖然沒有突出的臭味,但對保持榴槤本身的臭味和形成其後味有一定的作用。
分布範圍
物種原產地為印度尼西亞,主要中國廣東、海南地區。
主要價值
【藥名】:榴槤
【拼音】:LIULIAN
【來源】:為木棉科植物榴槤的全草。
【功效】:滋陰強壯、疏風清熱、利膽退黃、殺蟲止癢。
【主治】:可用於精血虧虛鬚髮早白、衰老等症。可用於風熱等症。可用治黃疸。可用治疥癬、皮膚瘙癢等症。
【性味歸經】:辛、甘,寒。入肝、腎、肺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6一9克,煎服。外用:煎水洗或入浴。
【別名】:流蓮(台灣)
【動植物資源分布】:原產馬來亞、台灣、廣東、雲南有少量引進栽培。
【拉丁名】:原植物榴槤DurioZibethinusmurr
【考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中藥化學成分】:果實香味成分有硫化氫、乙基氫化二硫化物(ethylhydrodisulfide)、幾種二烷基多硫化物(di-alkylpolysulfido)、乙酸乙酯、1,1一二乙氧基乙烷(1,1一diethoxyethane)和乙基一2一甲基丁酮酸酯(ethyl一2一methylbutanonate)。果實(包括果皮、果肉和種子)的脂肪酸成分有:棕櫚酸、花生酸(arachidicacid)、棕櫚炔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