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0餘米;樹皮灰褐色,
縱裂。分枝廣展,小枝有葉痕。葉為2-3回奇數
羽狀複葉,長20-40厘米;小葉
對生,
卵形、
橢圓形至
披針形,頂生一片通常略大,長3-7厘米,寬2-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多少偏斜,邊緣有鈍鋸齒,幼時被
星狀毛,後兩面均無毛,側脈每邊12-16條,廣展,向上斜舉。
圓錐花序約與葉等長,無毛或幼時被鱗片狀短柔毛;花芳香;
花萼5深裂,
裂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
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
花瓣淡紫色,倒卵狀
匙形,長約1厘米,兩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較密;
雄蕊管紫色,無毛或近無毛,長7-8毫米,有縱細脈,管口有鑽形、2-3齒裂的狹裂片10枚,花葯10枚,
著生於裂片內側,且與裂片互生,長橢圓形,頂端微凸尖;
子房近球形,5-6室,無毛,每室有
胚珠2顆,
花柱細長,
柱頭頭狀,頂端具5齒,不伸出雄蕊管。
核果球形至橢圓形,長1-2厘米,寬8-15毫米,內果皮
木質,4-5室,每室有種子1顆;種子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長習性
生於低海拔曠野、路旁或疏林中,目前已廣泛引為栽培。本植物在濕潤的沃土上生長迅速,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土、中性土與石灰岩地區均能生長,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區的良好造林樹種,在村邊路旁種植更為適宜。
物種分布
產我國黃河以南各省區,較常見;廣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溫帶地區也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
喜馬拉雅山區。
主要價值
邊材黃白色,心材黃色至紅褐色,紋理粗而美,質輕軟,有光澤,施工易,是家具、建築、農具、舟車、樂器等良好用材;用鮮葉可滅釘螺和作農藥,用根皮可驅蛔蟲和鉤蟲,但有毒,用時要嚴遵醫囑,根皮粉調醋可治
疥癬,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頭癬;果核仁油可供制油漆、潤滑油和肥皂。
【介紹】春末夏初開花,能結子。
核果球形或橢圓形,以表面金黃色,個大肉厚,完整而無破裂者為佳。有因形似小鈴,熟時色黃,又稱“
金鈴子”。因以四川產者為佳,故又稱
川楝子。
【化學成分】花含黃酮甙:印楝花甙即楊梅樹皮素-3'-L-阿拉伯糖甙,槲皮素-3-半乳糖甙,山奈酚-3-葡萄糖甙。
【功用主治】《綱目》:“熱痱,焙末摻之。”
味苦,性寒,有小毒。功能:疏肝瀉火,行氣止痛,殺蟲。常用於肝氣鬱滯或肝胃不和所致的脅肋作痛,氣血淤滯的婦女行經腹痛等症。苦楝根皮及葉均可用於治療濕熱所致之皮膚濕癢、熱癢、蟲癢諸症,如濕疹、浸淫瘡、膿包病、疥癬等。近現代用於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較好療效。
化學成分
花含黃酮甙:印楝花甙即楊梅樹皮素-3'-L-阿拉伯糖甙,槲皮素-3-半乳糖甙,
山奈酚-3-葡萄糖甙。
功用主治
《綱目》:"熱痱,焙末摻之。"
花木文化
花信風
楝花是江南
二十四番花信風之尾,楝花謝盡,花信風止,便是綠肥紅瘦的夏天了。
相關詩詞
《
苦楝花》
唐 溫庭筠院裡鶯歌歇,牆頭蝶舞孤。
天香薰羽葆,宮紫暈流蘇。
晻曖迷青瑣,氤氳向畫圖。
只應春惜別,留與博山爐。
《詠楝花》
北宋 張蘊綠樹菲菲紫白香,猶堪纏黍予沉湘。
江南四月無風信,青草前頭蝶思狂。
《
千秋歲·楝花飄砌》
北宋
謝逸楝花飄砌,簌簌清香細。
梅雨過,萍風起。
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山翠。
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
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
修竹畔,疏簾里。
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
鐘山晚步》
北宋
王安石小雨輕風落楝花,
細紅如雪點平沙。
槿籬竹屋江村路,
時見宜城賣酒家。
《楝花》
北宋
梅堯臣紫絲暉粉綴鮮花,綠羅布葉攢飛霞。
鶯舌未調香萼醉,柔風細吹銅梗斜。
金鞍結束果下馬,低枝不礙無闌遮。
長陵小市見阿姊,濃薰馥郁升鈿車。
莫輕貧賤出閭巷,迎入漢宮人自誇。
《
倦尋芳》
宋湯恢餳簫吹暖,蠟燭分煙,春思無限。
風到楝花,二十四番吹遍。
煙濕濃堆楊柳色,晝長間墜梨花片。
悄簾櫳,聽幽禽對語,分明如翦。
記舊日、西湖行樂,載酒尋春,十里塵軟。
背後腰肢,仿佛圖畫曾見。
宿粉殘香隨夢冷,落花流水和天遠。
但如今,病厭厭、海棠池館。
《寄友》
雨過溪頭鳥篆沙,溪山深處野人家。
門前桃李都飛盡,又見春光到楝花。
《
天平山中》
元末明初
楊基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
貞溪初夏》
元末明初
邵亨貞楝花風起漾微波,野渡舟橫客自過。
沙上兒童臨水立,戲將萍葉飼新鵝。
《送春》
物象更新賴汝功,餞離時節楝花叢。
相祈此去留生氣,盡革人間澆薄風。
相關典故
據野史相傳,明太祖
朱元璋還未登基為天子時,落難躲在
苦楝樹下休息,而熟透了的
苦楝果子,一顆顆不斷的掉落下來,剛巧正打到這位未來天子的頭上,朱元璋被打痛了很生氣的對著苦楝樹罵道:『你這壞心的樹,會爛心死過年』,天子金口果然厲害,苦楝樹即應驗了這個詛咒,從此每年過冬之際,農曆新年前後,整株樹就凋枯敗落,連樹心都快要腐爛掉,一副要死不活的樣子,好不容易撐過了冬天,到明春才有起色活了過來,苦楝胡裡胡塗得罪了天子,真是命運多舛十分的可憐。而後世人對它更是貶抑,因為它的名字「苦楝」的諧音成了「苦苓」,與閩南語的「可憐」又是同音,人們認為苦楝被天子詛咒過,是個不祥的植物,而且看它在過年時那副失魂落魄的模樣,正是衰敗的象徵,加上苦楝全身連樹皮、樹葉、果實和樹根都是味辛苦澀,人們惟恐被它拖累也成「苦味一族」,都想避之則吉,因此許多人家的宅院園庭,不但不種植苦楝,甚至除之而後快。
古印度的仙丹靈藥
在千年前,
印度的哈拉帕古文化即發現了苦楝樹具有抗發炎,抗細菌,抗黴菌、防蟲害、防寄生蟲、及防蚊的效用,因為在那塊古老的熱帶大陸上曾經歷了嚴重的天災蟲害,造成無數生靈頻臨死寂,大地的各種植物幾乎滅絕,唯獨苦楝樹仍然屹立在這片灰色的殘坡曠野中,因為苦楝樹需要的水分和養份都很少,只須大量的陽光即能存活,當蟲子吃光了綠色植物之後,卻唯獨不敢靠近苦楝樹,震懾於苦楝獨特的專門殺蟲威力,印度人因有了苦楝,彷如得到救命的仙丹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