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朱希晦
- 別稱:隱逸詩人
- 所處時代:元末明初
- 出生地:瑤川
簡介,貢獻作品,棲隱處,芳岙山,
簡介
朱希晦
[元](公元?年至一三七o年左右)字不詳,號雲松,樂清人。生年不詳,卒於明太祖洪武初年。至正末,(公元一三六七年)隱居瑤州。與四明吳主一、蕭台趙彥銘游詠雁山中,稱“雁山三老。”明初,有薦於朝,命未至而卒。希晦著有《雲松巢集》三卷,《四庫總目》章陬的序,稱他思致精深,詞意豐贍。
貢獻作品
朱希晦一生寫詩千餘首,多因物寄情,傷時感事之作,可惜大都散佚。明代永樂年間其子朱豳、正統年間其玄孫朱美,曾先後持朱希晦詩稿請人為之作序,而至嘉靖七年(1528)始由其七世孫朱諫(明吉安太守)將詩稿選輯為《雲松巢集》三卷,刊行於世。清代將此詩集收於《四庫全書》中,僅存詩一百八十二首。
朱希晦在明洪武初年,以賢良被召進京,授官朝列大夫,不領朝命而歸。歸來後鬚髮皓白,與四明吳主一、簫台趙新等游詠雁盪山,人稱“雁盪三老”。晚年在芳岙山築廬隱逸。草廬於芳岙山山腰偏下,坐北朝南,竹篁掩映,陽光充足,冬暖夏涼,環境幽靜。
大明洪武丙寅年十一月,朱希晦辭世,十二月朔,時任翰林院修撰問邑趙新撰《朱希晦先生志銘》中寫道:“築室芳岙,植松樹數萬株,以自蔽,因以雲松自號,世事委之子侄,日與文士鄭南屏、李槐堂、吳主一,嘯傲雲松間,商榷古今,撫琴作詩。”可見先生心態平和,飄逸活潑,識量遠大。他臨終時把僅有的少數田地如數供入祠堂作祭祀之用,雖有五子,只給所作《雲松巢詩集》一部、端硯一方、古本《文選》一帙,遺囑:“汝可守此,無忘我素志!”
清庠生吳永佶,虹橋小烏石人,輯有《白龍山志》 ,有詩詠芳岙山朱希晦棲隱處:“神龍獨上群蛇醢,孤鶴高飛凡鳥恥。浮埃四蔽天為低,偏有清風林下起。元季幅裂皇綱頹,尺土寸天紛戰壘。四方底定待何時,雪白銀刀妖血洗。腰裊不肯陷長途,少挾丹藜岩壑美。西風吹雪兩鬢秋,寵公鹿門歸在是。山如蟹螯屋若斗,芋區茶圃修良耜。種松千樹白雲飛,呼雲萬朵蒼松里。雲兮松兮結書巢,不放鬆雲逐流水。幅巾布袍泉石心,著述縱橫壓雕兒。國基奠定詔求賢,有司薦剡拜丹陛。蒲輪下逮淮陽非,可憐明月沉海底。常論許教遺逸搜,清節如公真不死。”對朱公的敬仰之情溢於言表。
棲隱處
芳岙山因為是朱公的棲隱處,600餘年來瑤岙人對此山愛護有加。一度芳岙
山古木參天,松林密匝,藤蘿纏樹,時有豺狼等野獸出沒,禽鳥戀林,氣象森森。解放后土改時,芳岙山樹木遭砍伐,面目全非。如今為恢復美好家園,瑤岙人栽種了松樹、桉樹、樟樹,修復了在遺址東側的朱公陵墓,屆時祭奠。
芳岙山
芳岙山是白龍山的支脈,位於瑤川東北三四里,山不高,最高處僅百米,呈U字型,風光秀麗,景色迷人,空氣清新,山體平緩,土質鬆軟,無懸崖峭壁。山下栽種著柑桔和茶葉,滿目蔥鬱,蒼翠欲滴。此山東挨橫山,西接東館,北通走馬樓、江沿、方江嶼,一股山泉從北向南流出,滋潤百畝梯田。在此向南可以遠眺阡陌縱橫、水網密布、稻浪千重的虹橋平原,那優美的景色,仿佛是陶潛筆下的桃花源再現。
凡是智者選擇隱居地,都是水草豐美、幽靜深邃的風水寶地,朱希晦就擇此芳岙山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