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分布範圍,民族文化,歷史沿革,行政歸屬,社會形態,
分布範圍
楚科奇人是俄聯邦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俄羅斯聯邦馬加丹州楚科奇自治專區境內。據1989年統計,楚科奇人共有15200人。其中,約有1500人分布在雅庫特共和國、科里亞克自治專區內,1300人生活在科累馬河下游地區。
民族文化
楚科奇人的語言屬楚科奇-堪察加語系楚科奇語族。楚科奇人相信萬物有靈,崇尚護身符,信仰薩滿教。楚科奇人自稱“勞拉威特蘭人”,意思是“自己人”。楚科奇人在人種類型上屬於蒙古人種中的北極類型,操楚科奇-堪察加語族楚科奇語。已有28%的楚科奇人視俄語為母語。楚科奇人有文字,是用西里爾文拼寫。傳統宗教信仰是薩滿教和漁獵圖騰崇拜。
中國《明史》中的北山野人女真就是他們,1368-1644年他們受中國明朝奴兒乾都司管轄,按生產和生活方式楚科奇人分為兩個群體:養鹿楚科奇人和沿海楚科奇人。
養鹿楚科奇人主要從事養鹿和狩獵,捕魚是副業。主要運輸工具是鹿拉雪橇,主要食物是鹿肉。沿海楚科奇人主要從事海獸捕獵業,副業是捕魚和狩獵。主要交通工具是狗拉雪橇和獸皮船,主要食物是海獸肉。
在俄羅斯楚科奇半島上居住著古老的楚科奇人。與西伯利亞其他土著民族不同的是,楚科奇族從來都沒有被俄羅斯軍隊征服過。但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和傳統文化卻曾因蘇聯時期的工業污染和新武器的測試遭到破壞。
儘管居住環境惡劣,但楚科奇人也依然保持著好客和慷慨的美德。他們認為,所有的自然現象都具有獨特的精神和個性。雖然楚科奇人至今還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但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現代文明的影響。
楚科奇人與俄羅斯人的接觸始於17世紀40年代,經過長期反抗,最後於18世紀歸順俄國。1930年12月10日成立楚科奇民族專區,1977年改為自治專區,屬俄羅斯聯邦馬加丹州。
歷史沿革
楚科奇人民族史志概述楚科奇人是俄羅斯遠東地區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俄羅斯聯邦馬加丹州楚科奇自治專區境內。國內學界對該民族的情況鮮有介紹,本文根據中外資料,從民族學角度對楚科奇人的民族起源、民族歷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進行了較全面的論述,並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行政歸屬
楚科奇人最早形成於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區。現代考察表明,楚科奇半島和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區的古代文化具有不同的起源,而楚科奇人則是楚科奇半島大陸區域的最古老居民。他們的祖先至少在6000年前就定居在這一地區。
近年來發現的古村落遺址證明,楚科奇半島的新石器文化同雅庫特和科累馬河地區的中石器時代文化以及更晚期的文化具有密切聯繫。同時,楚科奇人的許多文化特點也證實,他們的祖先形成於楚科奇半島的大陸地區。如在楚科奇人的年曆中,月份名稱全都與北極條件下的野鹿生活有關。楚科奇人的天文概念,如許多星座和星體的名稱,也與獵鹿有關,這同楚科奇半島新石器時代各部族的主要經濟活動完全吻合。另一方面,楚科奇人在語言上保留著他們自己的獨立性和統一性,這一點也可以說明,他們是單獨的和獨立的發展起來的。
楚科奇人的祖先在由此向北遷移時,同化了一部分尤卡吉爾人和愛斯基摩人,由此形成了楚科奇族。1368-1644他們受中國明朝奴兒乾都司管轄,《明史》中被稱為北山女真。
10世紀初,楚科奇人逐漸由陸路狩獵和捕魚向捕海獸經濟過渡。數量眾多的楚科奇部落開始向海岸一帶遷移。他們在這裡碰到了愛斯基摩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愛斯基摩人被楚科奇人所同化,而楚科奇人也從愛斯基摩人那裡接受了許多本地的濱海文化成分。如油燈、帳篷、神鼓的結構和形狀,漁獵儀式和節日、舞蹈啞劇等等。由於兩種狩獵文化——陸路狩獵和海上狩獵的接觸,在楚科奇人和愛斯基摩人那裡出現了社會勞動分工。這對兩個民族的整個經濟和民族發展過程都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在楚科奇人的民族起源中,還明顯地包含了尤卡吉爾人的成分。楚科奇人同尤卡吉爾人的接觸開始於18-19世紀之交。當時尤卡吉爾人受埃文人和雅庫特人的排擠,逐漸東遷至阿納德爾河流域,與楚科奇人毗鄰而居。毫無疑問,這種地域上的鄰里關係不能不對楚科奇人的民族面貌產生影響。不僅如此,楚科奇人同尤卡吉爾人還具有相似的人類學特點,以及共同的祖先。
在俄文文獻中,最早提到楚科奇人是在17世紀40年代。據這些文獻稱,楚科奇人在經濟關係上分為兩個群團:“使鹿的”和“徒步的”。“使鹿的”楚科奇人遊牧於凍土帶和阿拉澤亞河與科累馬河之間的北冰洋沿岸,以及舍拉戈岬和更東部的白令海峽。“徒步”定居的楚科奇人同愛斯基摩人交錯散布在傑日尼奧夫角至克列斯特海灣之間的沿岸一帶。由此往南,楚科奇人居住在阿納德爾河下游和坎恰蘭河河口灣一帶。
17世紀末,楚科奇人的人口總數為8000-9000人。1642年,在阿拉澤亞河流域,俄羅斯人開始同楚科奇人發生聯繫,隨後楚科奇人併入了俄國。但實際上,直到19世紀前,楚科奇人一直沒有向俄國臣服。在此期間,哥薩克對楚科奇人進行了多次武力征討,均未奏效。18世紀60年代以後,沙皇政府徹底放棄了以武力使楚科奇人臣服的主張,楚科奇人得以同俄羅斯人和睦相處,並開始同俄羅斯人進行貿易。
19世紀初,在楚科奇半島出現了許多集市,前來貿易的不僅有使鹿的楚科奇人,而且還有沿海岸居住的楚科奇人。同時,毛皮稅政策的改變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楚科奇人同俄羅斯人相互關係的改善。1822年制定的《異族人管理條例》正式確立了楚科奇人在沙俄帝國的特殊地位。根據這一條例,楚科奇人不屬於俄國,獨立存在。不承擔勞役,不課稅,繳納毛皮稅自願,並實行有償交稅。直到1917年,楚科奇人一直保持著這種特殊地位。十月革命後,在楚科奇人居住地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30年12月10日建立楚科奇民族區,屬於俄羅斯聯邦。1977年改為楚科奇民族自治專區。
在蘇聯時期,楚科奇人的民族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楚科奇民族自治專區的建立,漁業和養鹿業經濟的改造,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建設,以及社會文化教育活動,所有的這些措施都極大的消除了沿岸居住的楚科奇人和遊牧的楚科奇人的地域特點,打破了屯落與住地之間的封閉隔絕狀態。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這一過程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現在,兩個不同民族群團的生活方式已無太大差異。不同群團之間已開始通婚。但在楚科奇半島的東部,沿海岸居住的楚科奇人至今仍然保留著許多以往的生產習慣、傳統的文化特點和經濟生活結構。在他們那裡捕海獸活動仍然起著重要作用,同使鹿楚科奇人的通婚現象也比較少見。
近幾十年來,由於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楚科奇人的居民數量開始猛增,民族成分也相應擴大。楚科奇人在自治專區的比重已不超過8%。在這種情況下,楚科奇人不得不同俄羅斯人和其他民族全面接觸,從而出現了更多的雜婚家庭。這種婚姻的比例在不同的村落中為23%-60%不等。另一方面,楚科奇人年輕一代的文化水平的提高,現代的社會職業結構以及社會生活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民族混合家庭的構成。通常,這種民族混合家庭的孩子一般都選擇楚科奇族民族成分。
社會形態
18世紀以前,楚科奇人仍然保留著許多母系氏族組織殘餘,在他們那裡,父系氏族組織尚未形成。在遊牧的楚科奇人中,真正的氏族單位是臨時的遊牧居住地。這種遊牧居住地由3-4個血緣家庭組成,稱“瓦拉特”,意即“一起居住者會議”。而在定居的楚科奇人那裡,基本社會單位是由若干家庭組成的“獸皮艇公社”。這種“獸皮艇公社”中,以擁有獸皮艇的家庭為核心。狩獵時,這家的主人還會得到更多的獵物。在楚科奇人不同的社會組織中,勞動工具、鹿、獸皮艇、住宅和狗均為私有,牧場和漁獵地點則為公社所有。這些瓦拉特和獸皮艇公社都與真正的氏族組織不同:一是這種社會單位都不是永久性機構,其成員常常變動;二是親屬按男女兩系計算。據考,這種社會單位乃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中間形式。在楚科奇人的婚姻關係中也保留著許多古老的特點。18世紀,他們的婚姻制度為從婦制,即男到女家居住。此外,在楚科奇人中還存在一些群婚殘餘,如“妻姊妹婚”等。到19世紀,在楚科奇人中已有明顯的社會分化,開始出現剝削集團。在定居的楚科奇人那裡,甚至出現了所謂的“貿易中間人”社會階層。他們來往於西伯利亞東北端的迭日涅夫角和查翁灣之間,進行買賣活動。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楚科奇人的生產關係中,已出現了明顯的階級社會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