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尾吳頭

古豫章一帶位於楚地下游,吳地上游,如首尾相銜接,故稱“楚尾吳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尾吳頭
  •  發音: chǔ wěi wú tóu
  • 出處:  宋·朱熹《鉛山立春》
  • 解釋: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地方。
基本詞義,詞條簡介,地理情況,楚地:,吳頭:,吳方言:,

基本詞義

楚尾吳頭
楚尾吳頭
詩:“雪擁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吳頭。”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詩:“猿驚鶴怨草三尺,楚尾吳頭天一方。”

詞條簡介

【出自】:宋·朱熹《鉛山立春》詩:“雪擁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吳頭。”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詩:“猿驚鶴怨草三尺,楚尾吳頭天一方。”
【示例】:金陵乃名勝之區,王氣之鐘也,倚鐘阜,瞰長江,接天闕,枕後湖,龍蟠虎踞,~……其美利有不可勝言者。◎太平天國·宋溶生《建天京於金陵論

地理情況

古豫章一帶位於楚地下游,吳地上游,如首尾相銜接,故稱“楚尾吳頭”。現在主要是江西北部、安徽一帶,是楚吳兩國相接之處,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地方。現在也引以為互相銜接。

楚地:

指古楚國所轄之地。
戰國策·楚策一》:“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 ,東有夏州海陽 ,南有洞庭蒼梧 ,北有汾陘之塞郇陽 ,地方五千里。”
荊州》詩之三:“ 楚地闊無邊,蒼茫萬頃連。”

吳頭: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江西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地區的腹地,與上海、廣州、廈門、南京、武漢、長沙、合肥等各重鎮、港口的直線距離,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內。
古稱江西省為“吳頭,楚尾,粵戶,閩起”,乃“形勝之區”。

吳方言:

又稱吳語,雖然在所使用的地區各有不同,但總體上承襲了許多基本的語音要素、共享了許多基本語彙。古時吳方言分布區域主要為安徽、江蘇兩省的江淮、江南地區以及浙江省。當今的吳方言區範圍基本為:江蘇境內自西以鎮江的丹陽和常州的金壇溧陽為界,往東至上海地區;安徽境內東南部的蕪湖、宣城一帶、皖南地區;浙江境內自湖州、嘉興往南至杭州,杭州往東至寧波、台州。這一範圍包括了江蘇的丹陽、溧陽蘇錫常及所轄縣市區,上海地區,安徽的蕪湖、銅陵、宣城一帶以及皖南各市縣,浙江的湖州、嘉興、杭州、紹興、寧波、台州(三門除外)及所轄地區。
古時的南京、揚州、滁州和鎮江都屬於“江南”的範疇,其傳承的士族文化今天依然有濃烈的江南吳文化特色,然而近代以來由於流民的問題,這三個地方的坊間習俗已經多具江淮文化特色,方言除了保留一些吳方言辭彙外語音基本不易於蘇中、淮北地區的方言,此外吳文化傳播的範圍還可以明確至安徽南部的徽州、黃山地區,這些地與蘇南、浙北接壤,傳統上習俗相近,出行多乘舟走水路,民居沿水而築,但如寧、鎮、滁、揚一樣,近代以來淮北移民的湧入也使得這些地區的民間文化發生了許多變化。元朝以來由於省域不按文化圈劃分,蘇浙兩地吳文化圈的人們對於吳地的認同態度大為不同,今天說到吳地一般就是指的蘇南,蘇州為東吳,常錫為中吳,浙江的吳文化圈則被謬稱以“越”,實際上古吳國古越國的習俗文化早已失傳,現在流傳下來的江南文化始於永嘉南渡,發展於隋唐,成型於南宋,而極盛於明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