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溪鄉(福建省明溪縣楓溪鄉)

楓溪鄉(福建省明溪縣楓溪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楓溪鄉所在地位於東經116°51′,北緯26°30′,地處三明市明溪縣西北,平均海拔606.5米,為全縣地勢最高的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楓溪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地理位置:福建明溪縣
  • 面積:123.2平方公里
  • 人口:6146人
  • 著名景點:聚龍寺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氣候物產,自然資源,經濟建設,旅遊資源,

鄉鎮概況

總面積123.2平方公里,耕地11184.51畝,其中水田10649.51畝,旱地535畝。1990年產糧豆4420噸,畝產326公斤。素有稻田養魚和種田埂豆的習慣。華山茶最著名。人均收入816元。全鄉轄7個村委會、70個村民小組,有1274戶,6146人,其中男3089人,女3057人。工農業總產值1454.4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32.5萬元。木器廠、采育場、化工材料廠、焦油廠為鄉辦主要企業。有國小7所,學生609人,中學1所,學生112人,衛生院1所,病床3張。

歷史沿革

民國22年小珩、楓溪、華山建立鄉蘇維埃政府,是革命老區之一。距縣城62公里。聚龍禪寺是全縣規模最宏偉的寺廟之一。明清時屬下覺里,民國時期屬第六區、第三區,解放後屬第三區、第四區,1983年成立楓溪區、後改楓溪鄉。

氣候物產

楓溪鄉地理位置較高,平均海拔606.5米,氣候條件獨特,物種豐富,較珍貴的樹木有紅豆杉、楠、花犁等,傳統的土特產品有魔芋、筍乾、紅菇、香菇、腊味、田鯉魚乾等。

自然資源

楓溪鄉屬於典型的山林地帶,民風純樸,氣候宜人,青山環繞,溪流潺潺。采一片綠葉,喝一縷山泉,晨晚炊煙四起,都會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物產豐富也是一大亮點,紅姑、冬筍、春筍、野生榛子、野生獼猴桃、山藥、魔芋等都是純天然食品,還有隨處可見的珍貴樹種紅豆杉。

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楓溪老區人民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帶領下,繼續發揚老區革命優良傳統作風,致力於"建設楓溪,發展老區",初步建成了以菸葉、紅豆杉、木薯、林竹、肉牛等為主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基地,同時以老區"五通"工程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不斷完善。特別是2005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通鄉公路的順利實施,大大改善了楓溪的投資環境,為楓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2005年,該鄉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的一系列決策部署,立足當地實際,主動融入縣域經濟發展的大格局,迎難而上,奮力拚搏,努力推進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全鄉農業總產值完成4521萬元,比上年增長6.5%;工業總產值完成3900萬元,比上年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37萬元,比上年增長54.5%;財政收入完成97.1萬元,比上年增長4.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756元,比上年增長5.5%

旅遊資源

楓溪鄉有5萬畝山林列入省級君子峰自然保護區,正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於唐開元9年(距今1200多年)的聚龍禪寺,是福建省四大古剎之一,經後人修善,現已基本建成一個集人文、生態、旅遊等為一體的綜合景區。
聚龍禪寺:位於明溪縣楓溪鄉所在地1.5公里處的壽山頂上,海拔為760米,始建於唐開元九年(721年),俗稱瓦翠坪。歷代均有修繕後翳。明順七年(1463)重建,清代改名“聚龍禪寺”。該寺風景瑰麗,廟宇宏偉,竹林蔥籠,氣候宜人,是本鄉唯一名勝古蹟,居全縣寺廟之冠,是閩省“四大名寺”之一,被列為閩省第二觀,向平被稱為佛家聖地。明清時期還有“二百僧侶,一樓經書”之盛讚。高僧雲集於此地設壇論教,教徒遍入于海內外。今為美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的廣順法師,曾任中央佛協秘書,今為美國紐約“四海書社”名益顧問,廣東汕頭證果寺主持園澈法師,以及盛慧法師等少年時均先後在此出家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