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雪蘭
- 外文名:Yang Xuelan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35年
- 職業:企業家
- 畢業院校:威理斯女子學院
- 主要成就:年度廣告風雲人物
人物生平,人生故事,文化之旅,外交秘訣,
人物生平
1955年,楊雪蘭從美國名校威理斯女子學院畢業後步入廣告界。在美國著名的Grey廣告公司,楊雪蘭工作了20餘年。她的一個創意曾幫助福特汽車將一款無人問津的花斑紋小轎車賣出100餘萬輛,創下福特單一車型的銷售紀錄。楊雪蘭曾多次獲得市場廣告宣傳傑出成就獎項,並被美國廣告聯合會評為“年度廣告風雲人物”。
1983年,47歲的楊雪蘭引起美國通用汽車注意。這家從來不挖人的保守企業居然用了六年時間邀請楊雪蘭加盟。1989年,已是Grey廣告公司執行副總裁的楊雪蘭空降通用,擔任通用汽車副總裁,成為這家公司歷史上唯一的華裔副總裁。在楊雪蘭11年的通用生涯里,她領導和參與了通用汽車在中國投資20億美元的上海通用汽車公司的“別克”轎車和瀋陽的“金杯雪佛來”卡車項目。由她全力促成的上海通用創造出當年開工當年盈利6.1億元的車壇奇蹟。
1989年,楊雪蘭與貝聿明、馬友友等著名華人一起創辦美籍華人組織“百人會”,致力於中美藝術和教育交流。楊雪蘭是“百人會”的常務理事和前任主席,並任“百人會文化協會”總裁。2002年的帕爾曼上海之旅就是她一手促成的。此外,楊雪蘭還曾擔任貝爾大西洋公司、假日酒店集團、美洲銀行和達頓-德遜公司的董事會董事、紐約證券交易所提名委員會副主席。
在中國,楊雪蘭是清華、同濟等大學的名譽教授;在美國,她是哈佛大學商學院和麻州菲利浦斯學院的董事。
人生故事
楊雪蘭平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像父親一樣傑出的外交家。
1937年,剛滿兩歲的楊雪蘭離開了她的出生地上海,跟隨當時作為職業外交官的父親,輾轉生活在英國和法國。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其父擔任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後遭日軍殺害。
受生父和繼父的影響,楊雪蘭的心中很早便萌生出當一名外交家的理想,可是,當1955年她從美國著名的威理斯女子學院畢業時,她的夢想遇到了無法逾越的障礙:外交家首先要代表一個國家,而她已經沒有國家可以代表了。可是在她年過半百,生活卻向她開啟另一扇門——加盟通用。這使楊雪蘭有機會將自己在外交上的天賦,在通用汽車這個世界級的大舞台上展現出來。 有人說,汽車行業是機械製造的行業,是男人的行業。縱觀國內外汽車製造大企業,幾乎是清一色男子漢的天下,但偏偏就在世界頭號汽車製造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副總裁名單上,有一位女性,而且還是中國人,她的名字叫楊雪蘭。
楊雪蘭曾任通用汽車公司副總裁職位10年,已退休。她在加盟通用之前,是一位資深的市場調查專家,在美國約紐一家廣告公司從事市場調查工作,在該公司幹了整整30年。在這30年裡,她熟悉了各行各業的市場情況,煉就了高度靈敏的市場感覺。她認為不管是什麼行業,什麼企業,要想成功,就必須要了解市場,尊重市場,按市場的規律辦事。任何一個企業,哪怕工規模再大,實力再強,只要自高自大,我行我素,不理市場,不聽市場,非碰得頭破血流不可,無一例外。
在70年代初,福特公司生產了一款名叫Pinto的微型轎車,售價不到三千美元,福特的市場定位是“大人的玩具”。儘管花費不少廣告宣傳費用,但市場反應冷淡。福特知道有毛病了,他們請教了楊雪蘭就職的廣告公司。經過調查,楊雪蘭發現毛病不是出在汽車上,也不是價格,而是在市場定位上,人們根本不願意花費三千美元去買一個“大人的玩具”。人們想買的是價格便宜,質量上乘,安全可靠的汽車。結果福特為Pinto重新宣傳,重新定位,將其描繪其有很高技術含量,有著福特T型車的優點的微型小車,結果銷售了一百多萬輛。
80年代初,通用處於低潮,楊雪蘭通過與通用一位副總裁的交談,認為通用主要毛病是自高自大,無視市場,在他們眼裡,顧客根本不懂汽車,只有他們自己才懂得什麼叫汽車,怎樣去生產汽車。基於這種認識,通用沒有統一的市場調研機構,各部門各搞各的市場分析,互不通氣,各個分廠甚至將同一集團內的其它分廠視為競爭對手,卻對真正對手日本汽車商的攻勢毫無知覺。當通用高層知道主要病根後,就將各部門領導關在一起直到統一認識為止。
通用“挖牆腳工作”六年,竭力邀請楊雪蘭加盟通用。加盟通用後,楊雪蘭與另一位同事魯迪合作,來到上海全面負責開拓中國業務。在中美雙方推動下,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成立了,生產別克轎車。利潤達6億元,被通用認為是全球贏利最大最快的合資公司。
楊雪蘭對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見解,不人云亦云,她說“我不管別人怎么說,總是按自己的主張去做。”她早年就讀大學專修文學,文學是人學,能幫助她更深刻地了解人的感情、心理和欲望。市場是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的,只要了解人才能了解市場。由於有這個基礎,她做市場調查工作不是僅僅滿足於統計數字和現象,而是深入下去問個為什麼,她要了解形成這種市場的原因和規律。人生幾十年,楊雪蘭憑著智慧和勤奮,走上了男人們的世襲領地,這不能不令人敬仰。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令人感興趣的是,它的高層領導有的來自財務系統,例如新近上任的新總裁理察·瓦德納,有的來自市場調研系統,例如楊雪蘭,不一定是汽車專業或機械專業出身者才能擔任高職。現代企業與市場運作息息相關,它需要各方面的知識和人材,越是規模大的企業所需人材的專業範圍越廣。從通用多年邀請楊雪蘭加盟並委以重任的事例,筆者不禁連想到我們一些大中型汽車企業,連年招聘的大學生全部來自理工專業,是不是太片面理解現代企業的涵義了?例如某大型客車廠,這三年湖北、重慶兩地汽車學院一下子就來了二十餘人。而畢業於經濟類的從未聽說過,文科更是不會沾邊。全廠上下全副精力抓生產,然而這間企業連年虧損,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人才的觀念與使用是不是一個因素?筆者捕捉報導了通用汽車公司高層的兩個事例,僅是做一點啟發而已。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文化之旅
外交官不會只在經濟上溝通彼此,對於文化教育等方面一定也是傾盡其力。楊雪蘭這個“外交官”也是如此。多年前,在楊雪蘭的客廳,一次與華人建築設計大師貝聿明、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等人的聊天,促成了“百人會”的成立。
楊雪蘭在文化上的“外交”行動,一直沒有停頓。最鮮為人知、影響最大的恐怕要算是她一手策劃並促成了香港回歸祖國盛典上馬友友與譚盾等大師的合作了。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英兩國都將在這個歷史特殊的日子裡推出精美的節目。1996年初,英國方面邀請大提琴家馬友友在回歸那天演出。當楊雪蘭知道這件事情後,提醒馬友友說:“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作為一個華人,你應該與中國合作。”
他們想到了編鐘——悠久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徵。楊雪蘭給遠在地球另一端的譚盾打電話,商討寫一首編鐘樂曲來慶祝。
不久後,楊雪蘭趕飛香港,約見了她的老朋友、香港特首候選人當時還是航運集團董事長的董建華。她提出了藝術構想,董建華相當支持並約來相關負責人范徐麗泰等人一起確定了演出方案。
在楊雪蘭等人的安排下,用於演出的5噸重的編鐘複製品於回歸前抵達香港。
正當藝術家們緊張籌備的時候,突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英國方面不讓藝術家在屬於其管轄的時間內,把中國樂器擺上舞台,而需要兩天才能搭好的編鐘,絕對無法在兩國交接程式結束後的那片刻時間內擺放好。於是,中方與英方達成協定:將編鐘封存在舞台上,專門砌起一堵牆,直到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回歸之時才打破牆壁,讓它們展現。
演出的矛盾解決了,但香港300名兒童組成的合唱團和馬友友卻不能正常能排練,因為編鐘被封起來了。楊雪蘭緊急調度,又一套編鐘抵達香港,排練才得以正常進行。
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回歸演出的大幕拉開,一排5噸重的編鐘出現,舞台上陣容強大:交響樂團與合唱團在譚盾的指揮下傾情合作,馬友友深情地拉響大提琴,開始了與中國編鐘的“對話”。
楊雪蘭至今仍感慨地說:“這首交響曲的演奏歷史我會永遠銘記。”
楊雪蘭像個外交官般,一次次成功策劃,使得國際頂級的藝術家一次次把他們的智慧帶到中國來。這長長的藝術家名單里有:世界最著名的小提琴家帕爾曼、著名指揮大師約翰·內爾森、歌唱家蕾妮·弗萊明……
“外交官”當然也會為國內的有志人士“走出去”創造一切條件。楊雪蘭就為不少青年藝術家出國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些藝術家裡有:舞蹈家黃豆豆、譚元元;歌唱家廖昌永……她將廖昌永引薦給“世界四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促成其與多明戈簽訂了演出協定;她專門請了美國布格里斯Buglisi劇團的兩位編導到上海,給上海歌舞團和黃豆豆編舞。
楊雪蘭不光為這些去往美國交流的藝術家尋找事業發展的突破點,還像親人一樣安排他們住在自己家,為他們輔導英語。
“我幫助廖昌永、黃豆豆等藝術家,是希望他們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在與國際一流的藝術家交流的同時,把自己的才華貢獻給中國文化。”楊雪蘭吐露肺腑之言。
誰說不是“外交官”
楊雪蘭安排的中美兩國交流互訪的觸及面早已延伸到更多的領域。
早在1998年,美聯社組織美國新聞訪問團來中國。作為上海人,楊雪蘭對這次訪問十分重視,她要讓美國人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
有位中國前駐美大使曾對楊雪蘭這樣說過:“我們每天做外交方面的事情,背景與你們不一樣,但目的一樣;你們做文化交流方面的事情,堅持下去,20年後,中美關係就會大不一樣了。”此時,還會有人認為楊雪蘭不是“外交官”嗎?
外交秘訣
下個月,楊雪蘭在美國的家裡,又將上演一場“國際盛會”:迎來慶祝母親嚴幼韻102歲壽誕的派對。她正領導著她的“國際化”大家庭為壽誕出力。屆時,平時散居在世界各國的親友們將齊聚美國。
說到這裡,楊雪蘭興奮地表示:“到時候,我這輩的女性會從母親年輕時穿過並保留下來的100多件旗袍里挑選合適的穿上;晚輩們則會穿起裁縫師傅量身定製旗袍和中裝。我們家有些‘老外’成員也都急切地要求穿起旗袍,到那時,母親看了一定會很激動。”而這次回上海,楊雪蘭做的第一件事請師傅為母親做好6件上等材質的旗袍。
102歲的嚴幼韻,在很多人眼裡是個奇蹟,這位百歲老人如今仍舊日日略施淡妝,華服在身,蹬著精工細作的高跟鞋。楊雪蘭說:“母親經歷了這么多榮耀與艱辛,仍時時告誡我們無論身處順境、逆境,要永遠看未來。”這是母親的苦心,也是楊雪蘭征服一座座事業高峰的“外交”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