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名,為鞘翅目,葉甲科。分布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北及西南各省市;日本、朝鮮、西伯利亞、印度等以及歐洲和非洲(北部)均有分布。以幼蟲咀食嫩葉,僅殘留葉脈。是楊柳科植物重要害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楊葉甲
- 拉丁學名:Chrysomela populi Linnaeus
- 別稱:楊金花蟲、赤楊金花蟲、小葉楊金花蟲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Insecta
- 目:鞘翅目
- 科:葉甲科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西北、華北各省市;日本、朝鮮、印度等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生活史及習性,防治方法,人工防治,自然防治,藥物防治,分布地區,分類特徵,生活史,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1毫米左右,最寬處6毫米左右。體呈橢圓形。背面隆起,體藍黑色或黑色,鞘翅紅色或紅褐色,具光澤。中縫頂端常有1小黑點。頭、胸、小盾片、身體腹面及足均為黑藍色,並有銅綠色無澤。頭部有較密的小刻點,額區具有較明顯的"Y"形溝痕。前胸背板側緣微弧形,前緣內陷,肩角外突,盤區兩側隆起。小盾片呈舌狀,較光滑。翅鞘沿外緣上翹,近緣有粗刻點1行。觸角11節絲狀,長不達體長1/2,稍扁,第1節粗大,第2節短小,3-5節較長,6節後漸膨大呈棒狀;觸角基部互相遠離;複眼黑色,前胸背板蘭紫色,前緣呈弧形凹入,兩側弧形有邊緣。
卵
橙黃色,長橢圓形長2毫米。
幼蟲
體長15-17毫米,頭黑色,胸腹部白色略帶黃色光澤。前胸背板具1對弧形黑斑,各節具成列黑斑,以體背兩列黑斑大而明顯,中、後胸兩側各具黑肉刺突1個,腹部各節兩側氣門上、下線處亦各具1黑色疣狀突起,但稍短平。尾端黑色,腹面具偽足狀突起。
蛹
長約10毫米,金黃色。
生活史及習性
1年發生2代。成蟲乾枯葉、泥土或石縫中過冬。產卵於葉片上,呈黃色並呈堆狀;幼蟲咀食嫩葉,僅殘留葉脈。有群棲習性,在枝、葉上倒懸化蛹。為楊柳科植物重要害蟲。
以成蟲在落葉及草叢裡或土中越冬。翌春楊、柳發芽時成蟲開始出蟄,為害葡萄的新芽和幼葉,影響葡萄枝葉伸展。成蟲白天活動,不善飛,喜爬行,具假死性,經取食開始交配產卵,卵多成塊產在葉背或嫩枝葉柄處,每卵塊40-120粒,每雌可產卵240-350粒,成蟲壽命及產卵期長,可延至6月,卵期4-12天,5、6月進入產卵盛期,1-2齡幼蟲群集取食葉肉,殘留表皮、葉脈,呈紗網狀,2齡後分散,3-4齡能食盡葉片,為害期長。幼蟲老熟後在葉片或嫩枝上化蛹,1周后羽化為成蟲。氣溫高於25℃時,新羽化成蟲多潛伏在草叢等隱蔽處或鬆散的表土層越夏,秋季再現為害樹葉,9月底10月初潛入枯枝落葉或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1)人工摘除卵塊。於早春越冬成蟲上樹危害時,利用其假死性,振落捕殺。
(2)冬、春清除園內或樹林內落葉、雜草,可殺滅部分越冬成蟲。
自然防治
(2)保護利用天敵,如蛹體內寄生小蜂。
藥物防治
3、鬱閉的幼林和山楊次生林內,可用煙劑防治,每畝用藥500—1000克。
分布地區
本區分布: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中縣、湟源縣)海東地區(平安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尖扎縣、澤庫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
分類特徵
成蟲體近橢圓形,後半部略寬。頭部小,觸角短、扁平,11節。前胸背板藍紫色,有金屬光澤,較鞘翅窄。鞘翅紅色,靠基部四分之一處略收縮,末端鈍圓。雌蟲體長12-15mm,寬約8-9mm,雄蟲體長10-11mm,寬約6-7mm。 卵 初產時黃色,以後變橙黃色,橢圓形,長約2mm,寬0.8mm。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17.6mm。體扁平,頭部黑色,胸腹部近白色,背面有黑點2列,第2、3節側面各有1個黑刺狀突起,以後各節側面於氣門上線、氣門下線上,亦分別同樣黑色疣狀突起,但較短平。尾端黑色,且具吸盤狀尾足
生活史
一年發生一代,以成蟲在落葉層下或土內越冬。4月下旬至5月上旬,當楊、柳發芽長葉以後,即開始活動,為害嫩芽,並開始交尾產卵。卵豎直成塊,每塊一般有卵40-120粒,亦有散產者,粘附於葉背或嫩枝葉柄處,一頭雌蟲一生能產卵240-250粒。卵期5-12天。5-6月為產卵盛期。4月末5月初幼蟲開始孵化,共4齡。1齡幼蟲群集為害,被害狀呈網狀;2齡以後分散為害;3-4齡能食盡葉片,僅剩葉脈。老熟幼蟲於5月底開始化蛹於葉片、嫩枝上,約經5-8天羽化。幼蟲為害從5月初直至8月中旬。新成蟲在平均溫度超過25°C時,潛伏於落葉草叢陰處,或2-4㎝的鬆散土壤表層內越夏。6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不見成蟲為害。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飛出取食,以後則在枯枝落葉層中或2-4cm的土內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