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音

楊福音

楊福音,1942年出生,湖南長沙人。國家一級美術師,曾任廣州書畫研究院副院長,湖南師大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現任楊福音藝術館館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福音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42年
  • 職業:美術師
  • 職務:楊福音藝術館館長
人物介紹,人物成就,人物特色,作品特色,平面,反線,八大,蒼涼,之間,福音,作品賞析,媒體報導,成為教授,人物專訪,作品賞析,

人物介紹

1987—1993年任湖南書畫研究院專業畫家,創作研究部主任。
1993—2002年任廣州書畫研究院副院長,藝委會主任。
1987年北京京西賓館東樓落成,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委託中國畫研究院邀約全國著名畫家吳作人李可染啟功張仃等參加賓館布置工作。楊福音作為湖南唯一畫家應邀作畫。
1990年連環畫作品《美髯中書》獲1990年全國第四屆連環畫評獎美術作品創作三等獎。先後創作連環畫及插圖2000多幅。
1991年在台灣舉辦“楊福音古風小品展”。
1992年在香港舉辦“楊福音中國畫展”。
1993年在長沙舉辦“告別湖南畫展”。
1995年在馬來西亞舉辦“楊福音中國畫展”。
1996年在廣州舉辦“楊福音中國畫展”。
1997年在廣州舉辦“楊福音畫室觀摩展”。
1998年在深圳舉辦“楊福音人物山水精品展”。同年參加首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
2000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 “日子——楊福音中國畫展”。同年在湖南師大美術學院舉辦“楊福音作品欣賞展”,被聘為該院客座教授。
2001年在齊白石紀念館舉辦“楊福音畫展”。
2002年在長沙舉辦“楊福音藝術展暨楊福音畫集首發式”。
2003年在廣州舉辦“楊福音藝術展”。同年在湖南師大美術學院舉辦“楊福音藝術觀摩展”,並給該院研究生班作“中國文化與中國繪畫”的長篇學術演講,該文刊《書屋》2004年第3期。
2004年在四川綿陽和湖南師大美術學院舉辦個人畫展。
2005年在湖南省博物館舉辦“楊福音散文集《長嶺上》首發式暨楊福音藝術展”。
2006年8月8日楊福音藝術館在長沙開館。12月23日楊福音藝術館舉行第二回展。
2007年4月29日舉行《良苗懷新—訪談楊福音》首發式暨楊福音藝術第三回展。
2007年8月舉行楊福音藝術館一周年暨第四回展。
2008年3月8日在廣州舉行“楊福音、楊燕來畫展”。
2008年4月25日楊福音到北京參加《藝術之巔—2008年強勢媒體年度推薦書畫名家》大型系列活動。

人物成就

作品收入《中國美術全集》、《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今日中國美術》和《輝煌成就·世紀曙光》等重要美術文獻。部分作品由中國美術館、湖南省博物館及海內外收藏家收藏。
出版有《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楊福音》、《楊福音畫集》、《長嶺上》、《金枝玉葉》、《由紅菜薹想起》、《日子》、《良苗懷新—訪談楊福音》等畫集、散文集。
在《三湘都市報》所辟散文“楊福音專欄”獲2003年全國報紙副刊作品一等獎。
《中國書畫》、《美術》、《美術研究》、《畫界》、《中國藝術》、《江蘇畫刊》、《畫家》、《藝術市場》、《書屋》、《收藏天地》、《連環畫報》等數十種藝術刊物和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新華社、湖南衛視等國內外媒體報導楊福音藝術。
部分作品由中國美術館及海內外收藏家收藏。中國嘉德、廣東保利、湖南藝術玩家等多次拍賣其作品。
美術界認為,楊福音在中國畫上數十年的探索和實踐,提出反線描畫法,不但繼承了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同時開拓了中國繪畫的新領域,對人物畫作出了革命性的貢獻,從而誕生了一種新的中國畫的美學風範。

人物特色

福音是個畫家,是個只用毛筆畫畫的畫家,這很純粹。現在許多畫畫和寫字的人已經不用筆了,改用電腦,比較方便和時髦。福音用的是毛筆,這很傳統,就像用筷子,這個習慣改不了。福音畫的是國畫,但有些畫面的紋理,卻有油畫的功效,這很奇妙。福音堅持用線,這很古老,和前輩一樣,用了兩千年,仍然舍不掉。福音的純粹,從兩處體現。一是工作態度:他客居廣州,卻大隱於市,杜絕一切不必的人際和市場交往,專心閱讀和繪畫;一是作品品質:單純簡約,直逼“極少”。
福音是個水墨畫家,他的畫,是名副其實的水墨畫,即先有水,間有色,然後才有墨。近期他的繪畫構制,完成於一片汪洋澤國。
他畫畫的方法,似前無古人,這種風格自覺和敘事美學,是他長期修煉的功課,他不像有的人從一口深井裡打出水來,他就在水墨表面去捕捉。
他的生存水源,來自湘江珠江,他在兩條水域長期生活,了解水體的變化;他的繪畫水源,來自中國水墨:徐渭的芭蕉,八大的群魚,石魯的榕樹,都是古往今來,世界繪畫史上獨一無二以水為媒介的水墨巨製,福音的用水,給人們帶來全新的視覺。

作品特色

平面

福音畫畫善做表面功夫,表面功夫做好了,一切都好,表面功夫沒做好,則什麼都不好。這個表面,就是宣紙這個平面。
據說21世紀是個平面世紀,歷史不再線性,地球也不圓了,一切都被夷為平面,這是一個純平時代。在繪畫藝術中,我們面對的平面,有牆平面,布平面,紙平面,福音的繪畫方法,可稱為水平面。他像是在水面上畫畫,方法奇特,語言原創。
首先,他把整張宣紙鋪在大木板畫桌上,接著,他用淡墨或淡色把紙張全部刷濕一遍,潮濕的宣紙平整的貼上在桌面上。然後,他在水沁的紙面上開始作畫。他用毛筆在水色中勾勒,以墨色在水色表面敷設。以往的筆墨規則和水墨效果難以出現,傳統的點染皴擦和枯焦乾濕不易留存,失控的墨色在水色中偶然變化,變化的墨色在水色中迅速散開……
上帝是最自由的,據說能在水平面上行走,那是一種神技。福音的繪畫講究平面構成,與西方的構成不大相同,他的構成有較強的隨意性,他在平面的限制中尋找自由的可能。

反線

福音的用線是在減法中突變。他的線條是用來結構畫面和敷設形態的,缺乏傳統的模仿性和敘述性,他傾心的是用線與畫面的構成關係和線條自身的韻律傳達,他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間遊走和玩味,這種境界,使繪畫從表象的描摹走向本質的形式語言探索。這種徹底的自覺,在以中國畫為材質和以人物畫為載體的當代中國繪畫中極為少見。福音的用線,用他的說法叫“反線”,線條不再只是線條,不再只是形體和內容的附著,而是情緒、稟性和素養的集合落點。線條從古至今在文化的變異中的加減乘除般的沿革,到了他那裡剩下的就是“極簡”,這是一種具有當代內涵的異常表達。
福音曾經是個連環畫家,在各種變形畫法中出神入化。從泛描述性轉向純形式性繪畫,其間的苦練和漸悟功夫可以想見。他一年修煉一千張,不斷剔除,刻意求簡。福音的人體造型,乍看有些現代主義大師的味道,他們是馬蒂斯、莫迪里阿尼和表現主義諸家,以及中國的林風眠常玉。一些小品的筆路靠近後來的哈林的簡筆“塗鴉”,但細看路線完全不對,他趕超的是滿牆性靈的敦煌壁畫,他融會的是稚拙意趣的民間筆法。

八大

福音多年在學八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學得出神入化。他是在合二而一,還是一分為二?他是在學八大,還是讓八大來證他?那些帶水的魚分明是從他的筆頭上游出來,游活了。相同的題材,不同的表達。八大的魚相對遲緩和乾澀,有的還在翻白眼。福音的魚,相對迅速和潤滑,表情平靜,魚從潤濕的水中入畫,有瞬間遊動的感覺。
魚在水裡,用手是抓不住的。但福音抓住了,他用筆墨抓住了簡約畫法的經脈。
八大的藝術,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中國繪畫的高峰。常有外國人來中國學畫,來時喜歡的是八大,走時還是八大。也常有中國畫家學八大,有的還出版了學八大的畫集,筆墨表面像,但神韻並不像。福音學的很深入,題材的傳承,是中國繪畫的傳統,但筆墨和神韻,越到後來,我看越像他自己。
他曾把自己與齊白石的條件作比較,認為自己的生存條件比他好。齊白石棄八大而學吳昌碩,是棄上而取乎中。
他也把八大與石濤作比照,認為八大在天上,石濤在地上,大家在八大周圍,眾星捧月。他明白齊白石學我者生, 似我者死的道理。學習之初,他自覺進入;學習之後,他不自覺地遠離。他清楚古人也有不足之處,水墨仍有領域等待推進。福音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他要從高峰上面爬過去,他要從古人那裡走出去。

蒼涼

福音常說湖湘之地蒼涼。這種感想是屈原那裡來的。他曾這樣描述:初冬時令,岸泊枯柳,孤舟斷纜,舟上不必有漁人。蒼涼即悲壯。湘人這種異質人格,果敢,獨立。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無所謂,大無謂。這些,我們都可以從福音的藝術中略窺。
福音又說,歌德一輩子在逃,逃回自己,才是安全。我們知道,不光是歌德,德國的現代文化人類們也多有逃逸傾向,卡夫卡一生都在內心流放,布萊希特把流亡當美學。蒼涼、流亡或者孤獨,都是成就藝術大氣的基礎條件。
由此,人們也就知道福音如此酷愛蘇軾、八大、徐渭石魯等人的基本由來,也對他在湖廣之間的遷徙心歷基本了解。

之間

福音現有一本著作,叫《良苗懷新》;福音曾有一間畫室,叫“半新不舊齋”。他說過:搞藝術的人,一輩子都在新舊之間徘徊,既留戀過去,又展望未來。我們從他的人生與藝術的閱歷中也能看到不少“之間”:他的學歷在大學與國小之間;遷徙在長沙與廣州之間;想念在家鄉與家庭之間;愛好在繪畫與文字之間;創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習性在講究與隨便之間;追求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文字在閒適與平淡之間;表達在抽象與具象之間;思維在主觀與客觀之間;快樂在工作與生活之間;修煉在簡約與純粹之間……。

福音

福音是個在本土語言和形式語言系統內部進行不斷修煉的自足完善者,其終極路線,是無的境界。這個系統產生的本土畫家,在20世紀曾嚴重缺血和減員,僅剩下齊白石黃賓虹為代表的為數不多的接續者。而在以往,則范寬徐渭、八大等英雄輩出,大師林立。他們將隱士作風、文人情懷、平民意識和學者風範糅合一體。他們的筆墨技法,高度熟練。由於他們的存在,才得以構成世界文化的差異格局和至高境界。其他畫家多採取西式或中西融合的折中路線,他們豐滿但也削減了各自的特點。作為21世紀中國繪畫新的接續者,福音的繪畫,銳意求變,本土挖掘,廣泛吸納,形式至上,純粹簡約。

作品賞析

人大致分為三類
人,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一,又講究又不隨便;其二,又不講究又隨便;其三,講究的隨便。第一種人呆板而無情趣。第二種人邋遢、馬虎、潦草。我們提倡的是第三種人。這種人,講究在質,隨便在形。講究是裡面的,隨便是外面的。講究是看不見的,隨便是看得見的。這是不經意的經意,以一種隨意來出現。所謂厚積薄發,信手拈來,四兩撥千斤,都是這個意思。忘乎所以,大丈夫格格不入,這是一種境界。腳踏實地,玩心高明。既是生活的哲學,也是藝術的哲學。
講究的隨便有平民的貴氣,好比進南貨店買東西,包裝好了,外面還要夾一小紅紙條。也好比過年放鞭炮,炸開的煙味散入千家萬戶。這是人世的風景,令人有炊煙升起的感動。這種平民的貴氣,正如桃花開在地上,它原本覺得自己就是好看的。而且,由於這好看,四周也都光亮起來。
過年了,米湯漿過的被褥蓋在身上,顯得貼身溫暖又有香氣。
回到家常境地,怡然而自得。要詩意地棲居。享受閒愁之樂(哪怕是發獃)、家庭之樂、大自然之樂、旅行之樂、文化藝術之樂。明知此生有涯,仍有充分的現實感。真樂在塵,塵世是唯一的天堂。故曹操臨死,關心銅雀台歌伎的生計,叫她們做鞋子賣錢過日子,並不以國庫支錢給她們。
什麼是新
什麼是新?
有一種古典的,同時又是熱烈的新鮮氣息。
首先是舊,同時又有一種從未見過的新。
是這樣的舊,又是那樣的新。
即:似曾相識,又面目全非。
所以“新”的前提是“舊”,沒有舊,也就不會有新。不要汽車,怎么會有汽車的創新?不要飛機,怎么會有飛機的創新?不要父母,怎么會有兒子?而且,今天之舊正是昨日之新。正好比良苗懷新。又“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這個句子中,“清風明月”是舊,加上“不用一錢買”,這句話就有了全新的意思了。
良苗懷新。很好。懷新,即是懷了一個生命,懷了一個希望,這是對未來的歡欣,也即是人皆可以為堯舜。
良苗懷新,正是一種滿滿的感覺,無端的高興。正如小時候,老師說禮拜六去看電影,那一個星期心裡會時時湧起莫名其妙的按捺不住的喜悅。放大點說,人生在世,靠的不就是這點嗎?
什麼是藝術
什麼是藝術?
想像加韻律等於藝術。
先談想像。藝術總是不滿足於停留在生活的原型,不滿足於停留在生活的素材,它需要將生活理想化,這個手段靠的是想像。尼采說:藝術的想像,是調動一切手段,如同獻給愛人,以達至完美,將對象理想化。想像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構想出理想畫面的能力。二是向自己或他人描述不在眼前的事物的能力。李澤厚將想像分為三個階段。一為原始想像。來自對自然景物的神秘性和對神靈的敬畏。如鳥為祖先崇拜,魚為生殖崇拜,樹木為社稷崇拜。二為倫理想像。來自自然景物引起的情感聯繫,如屈原作品中的美人比香草。三為無概念想像。來自自然景物直接自由的聯繫各種情感和感覺。不需要概念性符號作中介,比如說不需要以松竹梅比人格。這是想像的自由愉快階段。
如何獲取想像?要培養情感。情感是想像的基礎。情感豐富的人想像則豐富。而親情又是日後一切情感的源泉。要如赤子隨母啼笑。情,早在魏晉便成為美學的基礎。所謂魏晉風流,即指深情的感傷結合智慧的哲學。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深情。所謂精神的自由,將自己像一朵花樣的開放。故簡文帝入華林園,說會心處不必在遠,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在上面的公式里,想像為內容,而韻律則是形式。有想像無韻律成不了藝術,想像男女老少都有,但大多數人缺乏韻律,即缺乏表達想像的形式。同樣,有韻律無想像也成不了藝術。如鳥的叫聲雖則好聽,但鳥與它的叫聲是沒有想像力的。
偶然性
偶然性。意料之中是計畫,意料之外是偶然。計畫是管工作的,而創作往往在偶然之中。
一切創作和發現都是偶然的,都不可能是計畫好的,往往是意料之外的。例如,什麼是詩歌?詩歌無非是心中忽然一聲,不論早晚,而應聲淚下。這個不論早晚即偶然性。還有蘋果突然掉下來,被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偶然性即是機會。三分才氣,七分運氣。要學會感恩。英雄危難,慌不擇路,惟有聽天,一朝成了,叫一聲慚愧,餘悸尤在,已喜在心頭。這道一聲慚愧講的不是自己有狠,而是感謝上蒼的恩賜。感恩的最好解釋是:對身邊不知來自何處的芬芳,旅人懷著感謝的心情,停下腳步,脫下帽子,去接受來自空中的祝福。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要時時懷著感恩的心情。
要提倡思想的自由,個性的發展,沒有這二點,談不上創造力,個人的獨創能力才是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強調個體感受,則同質性,普遍性,必然性要退出。凸現的是偶然性,差異性,獨特性,這是未來世界的主題。這便是創造。真正的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從集體,從理性,從約束中解放出來,好好安頓你自己,這便是生命的意義。所以李澤厚說,成為人,就是成為個體。

媒體報導

成為教授

2007年10月23日,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畫家、散文家、書法家楊福音先生正式受聘為中南大學兼職教授,聘任儀式在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會議室舉行。中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徐建軍,中南大學黨委委員、團委書記劉建華(女),中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書記王希俊教授,師資、博士後管理辦公室主任許宏武等校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和楊福音藝術館負責人參加了儀式。
授聘儀式上中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徐建軍高度評價了楊福音先生在藝術領域,特別是書畫和文學方面取得的成績。他認為,楊福音先生擔任中南大學兼職教授,必將推動中南大學在文學藝術學科的發展人才培養。
“我非常榮幸受聘為中南大學的兼職教授,一定儘自己的努力為學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自己的貢獻。”楊福音先生高興的接過中南大學兼職教授聘書,佩戴上中南大學校徽,並向中南大學贈送《楊福音畫集》、楊福音散文集《長嶺上》、《良苗懷新-訪談楊福音》等刊物。
授聘儀式後,校領導陪同楊福音先生參觀了中南大學校區和藝術館。

人物專訪

現年66歲的父親楊福音被稱為“怪才”藝術家,37歲的女兒楊燕來是畫壇新星,譽為“性靈山水畫家”,父女兩人來自湖南,住在廣州,來到廣州尋找他鄉的故事的時候,藝術上對家鄉的那種感覺反而更濃了,因此他們都在那種“湘楚文化”的背景下創作。據稱,湘楚大地的藝術家們,在他們的生活中、創作的作品中都以有一個“段子”為樂,而所謂“段子”指的就是“故事”。在藝術家聚會的宴席上,大家都以講段子為樂,在段子中更能感受到藝術家的個性,更能感受作品的“靈性”。記者在採訪楊福音、楊燕來兩位畫家時,現場也聽到了不少“段子”。
楊福音
藝術講的就是直接感悟
記者:聽說你在長沙文化人中有一種神秘感,有人說你是“神人”、“怪才”;而對於中西文化,據說你提出了中西文化“神交”的看法,這裡面有什麼“段子”?
楊福音:“我不是神人,怪才倒是有人說過,一個是作家莫應豐,一個是香港老畫家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神交講的是太初無師、太初無言。我們要談神交,是要談中西方最先對世界感悟的那幾個原核,要把握它,因為那是最感動人的。直接地感悟,沒有理論的干擾,純潔、乾淨。有了這個神交,我們再來談以後的學習,就不會失去方向,也才能有一個平等對話。我給研究生上課,談到但丁的《神曲》,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是永遠不可企及的彼岸世界,是一種“隔”的美;中國式的審美,講鏡花水月,講望而生愁,同樣是“隔”的美。這就是個“原核”,是個根本,不是誰去服從誰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神交就是會通。”
記者:什麼是太初無師、太初無言呢?
楊福音:就是說人類在原始的時候,哪個是你的老師呢?沒有。人類只能靠自己直接去面對世界。那么,直接面對自然界的時候,住在中國的古人和住在羅馬的古人是同樣的,太初無師。但是他們所感悟的東西,對世界認識最基本的幾點,都是相同的,這就是神交的基礎。
“比如,我聽不太懂廣東話,知道一些辭彙,發現廣東話里保留了先民的語言。比如不講“傘”,而講“遮”,真是原始生動,因為“傘”是“遮”雨的嘛。“傘”是學名,“遮”是直接感悟,直接感悟就是因為太初無言,人類最初沒人告訴你這叫什麼。還有,長沙人說菜是送飯的,廣東人就管買菜叫“買餸”,叫得太準確太生動太奇妙了。比如我家中講電視的遙控,從來就喊“按子”,這說明現在仍然有直接感悟。”
藝術講的就是直接感悟,開口見喉嚨、開門見田野,直抒胸臆,排除理論的、經驗的、他人的種種干擾,直接面對,這才是好藝術。可惜的是,如今,人的感悟可以退化了。
記者:你住在廣州,可是你的藝術館又放在長沙,為什麼?
楊福音:“1993年我帶全家到廣州來,當時只是想躲到一個地方,尋找一下,看能不能去做成一件事。如今知道了,凡是想丟掉的東西,其實都是你的至愛,都不是想丟失的。從長沙到廣州,失去的東西太多。長沙像一個彈弓,我是一粒石子,長沙隨便一扯,就把我彈到了天涯海角。吹一句牛皮,好多人可以離開長沙,但我不能。2006年在中國十大公園之一的長沙市烈士公園成立了楊福音藝術館,那裡的前身是荒廢了好幾年的水上餐廳,辦成了湖南首個個人藝術館。現在我每個季度都要回去一次,創作一批畫,放在那裡進行免費展覽,儘量讓大家都知道我在廣州的心跡。”
記者:湘楚文化最令你動心的是什麼?
楊福音:“湘楚文化最讓我動心的是蒼涼之美,她有別於江浙的溫柔寶貴,也有別於西北的荒涼。什麼是蒼涼之美?我在一篇散文里有個段子是這么寫的:“初冬時令,岸泊枯柳,孤舟斷纜,舟上不必有漁人。”蒼涼之美,即悲壯美,是一種大美。”
記者:聽說你對八大山人很推崇,有人看了你的畫,說有八大山人的影子,你怎么看?
楊福音:“我孩子冬冬說,爸爸,為什麼你的畫好看,也還感覺新?我覺得我是守住了傳統。好多人只想新,實踐出來後反而看不清。有句話說,天天想創新,人要變神經。”
“但我也很害怕看傳統的東西,如陝西的兵馬俑、霍去病墓,一次看過,第二次就會說:“你們進去看吧,我在外面等。”藝術不能讓激情這樣喪失。”
“但不看傳統的東西,傳統的畫卻是要學習的,我要直接地告訴大家,我現在還在認認真真向八大山人學習。”
楊燕來 1971年出生於長沙,自由職業藝術家。1989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1996年~2002年任聘於廣州畫院
畫的是山水說的是人
記者:你們父女倆平時是在一起搞創作嗎?
楊燕來:“我們現在都長住廣州,但不住在一起。他的畫經常讓我看,我的畫也請他看,各自畫了一段時間後就會相互交流。我父親山水、花鳥都通,但主要是畫人物畫,我就只畫山水。雖然題材不同,但是旁觀者清,我們都能各提意見。”
記者:在藝術上你們是尋找“他鄉的故事”,還是尋找“家鄉的故事”?
楊燕來:“我們定居在廣州,作品裡自然有廣州的感受,但長期在外,那種對家鄉的感覺反而更濃了。我父親寫過一部散文集《長嶺上》,書名實際上是長沙的一個地名,裡面所有的文章也都是講幾十年在長沙的經歷。我們的創作雖然不一定全是反映家鄉的題材,但實際上是在“湘楚文化”背景下的一種創作。評論家也說,看了我們的畫之後,有一種“楚文化”的特徵。”
“我以前還沒感覺到自己的畫裡有那么一種文化,後來看過李澤厚的《美的歷程》,書里說到“楚文化”,說“楚文化”下的雕塑與繪畫想像力都非常的豐富,甚至有點詭異的感覺,而且動感很強。這種思想跟我的藝術思路和實踐不謀而合,我竟不知不覺間早就沾了“楚文化”的邊。”
“我本身帶有很強的藝術想像力,畫畫“放得很開”,一直就憑著天性在畫,看了《美的歷程》之後,才發現,我還是適應了家鄉的那種底蘊。我父親也是,我們在骨子裡面都是。如果你了解楚文化,就能從我們畫裡面感受到那種東西。其實“家鄉”這種概念,一直就融在藝術家自己的血脈裡面。”
記者:評論家說你是“性靈山水畫家”,怎么理解?
楊燕來:“我想這是“心性和有靈氣”的意思;他們覺得我一直憑自己的“天性”畫畫,畫出來跟別人的不一樣。”
記者:說幾幅你們父女兩人的有“段子”的特色作品吧。
楊燕來:“這次展覽中,我父親的作品《靜》,勾勒的是一個人,一朵荷,“段子”倒沒有,只是裡面充滿了線條感和畫面意境;他的《三樂圖》,用他常用的“荷花、魚、鳥”三要素,本是傳統題材里的東西,畫出來卻有他自己的那種韻致。”
“我這次展覽的8幅作品中,雖然不是說每幅都有一個故事,但畫裡面都有“段子”,那是人的“段子”;我的山水畫題材都是以“人”為主題的,畫面上有些“小人”,“小人”都有些“情節”。《清夜》,畫的是清靜的晚上,人在那裡交談,環境是雅的,人是趣的;《請回》,講的是送別的時候,請你回去,本身就很有意思;《相隨》,兩個人一起走。我就是這樣,畫的是山水,說的是人,主要想表達在山水清雅世界裡的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和“性靈”。”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