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應誠

楊應誠,生卒年不詳,郫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人。宋代官員,是章惠皇后之弟楊景宗的曾孫。

基本介紹

  • 本名:楊應誠
  • 所處時代:宋代
  • 出生地:郫縣
  • 主要作品:《建炎假道高麗錄》
人物生平,相關事件,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累官武功大夫、成州團練使,遷兩浙提刑。北宋宣和二年(1121年)權婺州(今浙江金華)知州,補兩浙東路馬步軍副總管。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假刑部尚書銜,充大金、高麗國信使,轉右武大夫、忠州(今重慶忠縣)防禦使。紹興三年(1133年)提舉台州崇道觀。四年正月同主管客省四方館閣門公事,一月為樞密副都承旨,三月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九年(1139年)致仕,提舉京城四壁節制軍馬司參議官。

相關事件

建炎南渡之際,楊應誠任兩浙東路馬步軍副總管,被安撫使翟汝文壓制,鬱郁不得志。宋高宗在建炎元年(1127年)十一月下詔徵求能出使絕域或能率大軍的人,為他迎回二聖及母后韋氏。楊應誠認為自己出人頭地的機會來了,於是應詔報名,稱自己曾隨父擔任邊吏,熟知敵情,而離女真最近的是高麗,因此請求出使高麗,“結雞林(本指新羅,代指高麗)以圖迎二聖”。翟汝文聽說後,奏稱其構想不具備可操作性,並預測高麗會以“大國假道以至燕雲,而金人卻請問津以窺吳越”來反駁,斷言其出使不會成功,只會“取侮遠方”,請求收回成命。高宗不聽,於建炎二年(1128年)三月二十三日任命楊應誠為大金、高麗國信使。假刑部尚書銜。去高麗一般從明州出海,由於翟汝文之前已讓明州方面不準協助楊應誠出海,所以楊應誠從杭州出海,副使韓衍、書狀官孟健同行。
六月十四日,楊應誠抵達高麗開京。十六日,楊應誠宣詔於壽昌宮,詔曰:“數遇中微,變生外圉,肆朕纘紹,方圖敉寧。惟三韓之舊邦,實累世之與國。向煩信使,來效充庭;乃緣艱虞,久緩報聘。想亦量其多故,當不替於素懷。茲奉大金之尺書,特馳一介之行李。航海越境,良有溷煩;救災恤民,必加軫助。聊將薄物,不逮彝儀。今差楊應誠、韓衍等充國信使、副,兼賜國信禮物、衣帶、金鍍銀器、雜色匹段、散馬等物。”
高麗國王王楷拜詔後,起立與楊應誠交談。王楷說:“大朝自有山東路,何不由登州以往?”楊應誠說:“不如貴國去金國最徑。第煩國王傳達金國,今三節人自賚糧,止假二十八騎。”暗示時間緊迫,要求高麗儘快定奪,王楷面有難色。楊應誠回到順天館後,王楷命其門下侍郎金富佾至館中,說:“金人今造舟,將往二浙,若引使者至,其國異時欲假道至浙中,將何以對?”楊應誠說:“女真不能水戰。”金富佾說:“女真常于海道往來,況女真舊臣本國,近乃欲令本國臣事,以此可知強弱。”
隨後,楊應誠寫信駁斥高麗的說法,說“持國書禮幣,前去講和,即非爭鬥,貴國第津發使人一行至界上,先報知金人,以聽可否,或裁減人數,一切從之,自是無由生事”。王楷覆信回應稱這樣做會使金朝猜疑高麗,危及高麗國家安全,又強調金朝由此得知高麗通江浙的海路,也會危及宋朝的安全。
六月二十九日,高麗派崔弘宰金富軾兩大臣來館,重申之前的論調,並說:“二聖今在燕雲,不在金國。”館伴使知閤門事文公仁也說:“往年公仁入貢上國,嘗奏上皇以金人不可相親,今十二年矣。”崔弘宰笑道:“金國雖納土與之,二聖亦不可得,大朝何不練兵與戰?”七月,楊應誠在高麗生病,其後宋高宗又派人催其復命。八月十八日,楊應誠告辭王楷於重華殿,王楷上表趙構,解釋高麗不能奉詔的苦衷,托楊應誠帶回,又再次答書楊應誠,楊應誠很生氣,說:“貴國君臣必以為有害而不從,只欲使人還歸,是終不許也。”於是拒絕接受高麗的表文及所饋贈的禮物(宋朝方面記載楊應誠最終“受其所拜表而還”)。
九月,楊應誠離開高麗,十月初三日抵達揚州行在所,謁見高宗,稟告稱王楷君臣堅持拒絕。高宗認為之前神宗至徽宗厚待高麗,而高麗如此“負恩”,為之震怒,尚書右丞朱勝非為高麗緩頰說:“彼國與金為鄰,而與中國隔海,遠近利害甚明,此乃曩時待之太厚,安能責報?”尚書右僕射黃潛善則說:“若以巨舟載精甲數萬,徑造其國,彼能無懼乎?”朱勝非回應:“越海征伐燕山之事可戒也!”高宗聽了後,才不再生高麗的氣。

主要作品

楊應誠工詩文,著有《建炎假道高麗錄》一卷(失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