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細

楊安細

楊安細,又名楊叢安,齋號菊香書舍。1965年生於福建古田,研究生畢業。1994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安細
  • 別名:又名楊叢安,齋號菊香書舍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古田
  • 出生日期:1965年
  • 職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人物介紹,人物評論,

人物介紹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證號3487)、寧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寧德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
15歲開始學習書法,1988年畢業於河南書法函授院首屆書法研修生班,1994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師從張海、朱以撒先生。初從唐楷、漢隸入手,學習二王、魏晉南北朝、宋、明、清碑帖,用心於北碑和二王法帖。作品跌宕風神,勁健簡約,溫雅清朗。作品參加全國第五屆、第八屆中青展,全國第一屆、第二屆楹聯書法展,中日、中韓書法交流展,'95中國詩書畫年會,福建省第三屆書畫節作品展,福建省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展,福建省各級政協書畫大展,福建省紀念人民政協成立55周年書畫攝影展,福建省紀念鄧小平誕辰百年誠信書畫作品展,福建省反腐倡廉書畫展,迎奧運八閩百聯書法展,中國當代書法篆刻推新人三百家作品展,西泠印社首屆手卷書法展、首屆扇面書法展,1995年12月參加由香港甲子書學會主辦的“張海師生十人書法展(香港)”。2011年5月作品獲首屆福建書法蘭亭獎三等獎。自1989年以來,作品和文章散見於《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畫報》、《青少年書法報》、《書法》、《河南日報》、《福建日報》、《福州日報》、《菲律賓商報》等20多種報刊,《書法導報》、《香港書畫報》、《青少年書法報》、《書法世界》、《中國書畫報》、《福建政協通訊》等多種報刊曾以大版面重點介紹作品和事跡。新華網新華書畫頻道、中國新聞調查網福建頻道等多家網站常年介紹其作品。作品被海內外單位和私人收藏研究。資料被收入《福建省文藝家辭典》、《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鑒》、《古田縣誌》等二十餘部辭書。編輯(合編)有《古田書法集》、《紀念古田縣政協成立40周年全國名家書法邀請展作品集》、《第二屆中國(古田)食用菌節書法攝影展作品集》等,曾任《古田臨水宮志》第一副主編。

人物評論

封閉中的開放
-----關於書法家楊安細 朱以撒
安細和我認識已有十多年了。他生活在閩東一個叫古田的小縣城裡。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安細的書法藝術會有怎樣的發展,其中包括超越這樣的空間文化的局限?有時,他遠道而來福州談藝,我就觀察他這方面的思考。
一個狹小的空間,審美視野肯定要受到阻礙。安細很早就知道這一點,並努力克服這種局限,讓自己能不斷地拓展審美的空間——即使人在縣城,也能夠獲得大量的藝術信息和營養。在就讀河南書法函授院研修生班時,安細明顯受到了中原豪邁強雄書風的影響,與中原書風結下緣分。張海先生是給予他最多引導的導師,導師的真誠為人、執著為藝,都給了他很深刻的印象。研修生的課程結束之後,安細的書法有了很大的提高,更主要的是他的見識已不同於往日。他離不開這個小縣城,但是他的心緒、眼光,已走向遠方。
安細是個比較隨意散淡的人,他對書法藝術的喜愛和執著,在安然和寂寞中悄然進行。他是一個不宜於經營政務的人,這也使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讀書、寫字。有時他也適當地參加一些大型展覽,諸如入選全國展、中青展、楹聯展,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這些成績面前,他神色平淡,絕不會有一些青年橫空出世一般的神色。我想,這也是我們多年來能夠坐下來推心置腹談書藝的一個基礎。安細在書法學習過程中顯得孤獨了一些。當然我指的是審美意義上的孤獨,這種孤獨有助於他在創作中的良性心理、良性行為的舒展,培養敏銳、感悟的能力。對於趕時髦、不安寧的書壇,當一些人在自吹自擂的時候,偏於一隅的體驗,會更為深刻或別具一格。
安細的書法作品到已經呈現出多種的表現手法,有凌厲剛勁的、也有細膩委婉的;有古樸厚重的,也有清新靈活的。一個人掌握多種手法固然有他的益處,可以使創作中的表現更豐富多樣一些。遍學百家——自古至今都是如此認為。可是,什麼才是一個書法家最主要的呢?
安細的大字行草以效法張瑞圖為主。張氏書法的圭角畢露、方折直接、側筆作勢,都讓安細會意吸收。但是,安細摒棄了一些極端的用筆,多了一些溫柔、華滋,使整體作品不那么咄咄逼人鋒棱飛白滿紙。這說明安細不是機械地臨摹,在喜愛中不乏冷靜地觀察和分析,表現自己所能理解的那一部分。
安細的小楷主要取法大量的北朝墓誌,並且往精美的審美方向發展,一筆一畫皆不苟且。顯而易見,他也在臨寫時將筆畫結構美化,修復了原本的殘缺,顯出青春秀麗。為了不使小楷死板,有些小楷實際上加入了行草筆意,多幾分靈活輕盈,這也可以看出安細善於調節的本領。
安細還能寫清秀逼真的王字。儘管不合當代之時髦觀,缺乏視覺衝擊力,但是作為經典之作,卻是安細時時都在把玩的。時髦易逝,經典長存。安細帶著清醒,不急不躁地行進。
此外,據我所知,安細還下了不少功夫寫宋、明、清許多法帖,且每一種都能寫出一些面目來。 從安細的年齡來看,36歲的青年書家,未到整合階段,也未到風格鮮明階段,因此這樣全面地效仿,顯示了他在有時間、精力的條件下,廣泛吸收博採諸家,為日後融會貫通自我一家進行儲備,這無疑是值得贊同的。實際上,許多書法家也是這么過來的,因為一本帖再生動可感,給審美主體提供的信息或發生的刺激是有限的,而不同風格的其他法帖,美感就可以突破互補,具有無限的一面。對於安細,艱難的倒不在於手上狀態如何,而在於有多少綜合取捨的本領。譬好安細的書法,從外形上看都很美觀、精巧,形態讓人賞心悅目。不過,可品味的尚不足,外形優美流動,韻致蓄不住,使人在觀賞時只被外形吸引。有時創作需要樸實一些、蘊藉一些,未必都施展得那么充足,那么光采。如果和當今那些持筆狂馳之破敗作品相比,安細的作品又太漂亮了。字寫得漂亮,莫如寫得朴化一些,寫得太滑動了,莫如寫得生澀些。安細在用筆十分嫻熟的情況下,沉浸其中就忽略了制約。通常我們認為含蓄、制約能蓄住韻致,疾而不澀,韻致往往如風一般地吹掉。
安細的幾種書體都能做到自如創作,這固然不易。但是書法創作的深度要比廣度重要。人生百年,不可能追求面面俱到,有時候,一種書體只適宜於某一種人,而並非全部。必須從已有的經驗角度、已有的情緒傾向程度、已有的心理定勢的認知圖式構成,漸漸有自我的把握。我們所說的創作中的審美定勢,它是主體心理思維活動的階段性成果,是一種積澱與沉入,又是主體思維活動指向未來,邁入新的創作境界的內在前提。譬如縮小臨寫面、擴大欣賞面、深化主導面,在不斷變化發展中有捨棄,漸漸在某方面重點把握。書壇上創作的多面手,諸體皆能,結果呢,無疑是以個性付出為代價的,這樣的教訓,已不鮮見。
已經取得了成績的安細和他生存的封閉空間,看起來是一個悖論——生存的封閉和審美的開放。反過來說,空間相對封閉也有益處,封閉讓他心境安寧,冷眼對時尚,平靜看書壇。他既然能坐得下來,就能有所思,有所分析表面和本質的差異,也就能不斷進步。這是安細的必然。
(2002年1月9日該文首刊於《書法導報》,2007年1月31日再刊於《福建日報》。作者系中國書協會員,中國作協會員,福建省書協副主席,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書法家、散文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