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簡版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路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
詳版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
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 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 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 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
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 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 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 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譯文
楊子的鄰居跑掉了一隻羊。那位鄰居率領家人去追趕,又來請楊子的童僕去幫著追尋。 楊子說:“嘻!丟失了一隻羊,為什麼要這么多人去追尋?”鄰居說:“這裡岔路太多。” 鄰人回來後,楊子問:“羊找到了嗎?”鄰人回答說:“找不到了。”楊子問:“怎么跑掉的?”鄰人說:“岔路之中又分岔路,我們不知道羊跑到哪裡去了,只好回來了。” 楊子聽了這話神色驟然變了,半天不說話,一天不見笑容。
他的學生覺得奇怪,請教(楊子)道:“羊,不過是下賤的畜生,卻使您不苟言笑,這是為什麼?”楊子沒有回答, (他的)學生最終沒有得到他的答案。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裡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
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於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後’。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說:‘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三兄弟到底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楊子回答說:“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於泅渡,以划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
出來後,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說:“為什麼你向老師提問這樣迂迴,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心都子說:“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注釋
楊子:對
楊朱的尊稱。楊朱,戰國時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
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亡:指丟失,失去。
既……又……: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率:率領,帶領。
黨:親屬。
豎:童僕,小僕人。
歧:岔路。
奚:疑問代詞,何,哪裡,為什麼。
反:通“返”,返回,回來。
戚然:憂傷的樣子。然:......的樣子。
竟日:終日,整天。
既:已經。
損:失去,損失。
眾:眾多。
嘻:嘆詞,“呵,哈”。
焉:語氣詞,“嗎”。
怪:以……為怪;認為……是奇怪的
既反:已經返回
率其黨:帶領他的親屬
試題
解釋下列打括弧的字:
楊子之鄰人(亡)羊 答案:丟失
吾不知其所(之) 答案:羊
鄰人的羊為什麼沒有被追回來?(用原文語句回答)
答案: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
出處
本文選自《列子·說符》。《 列子》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
典籍,屬於諸家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後學著作的彙編。全書八篇,一百四十章,由
哲理散文、寓言故事、
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而基本上則以寓言形式來表達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話、寓言故事一百零二個。如《黃帝篇》有十九個,《周穆王篇》有十一個,《說符篇》有三十個。這些神話、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論長短,都自成系統,各有主題,反映睿智和哲理,淺顯易懂,
饒有趣味,只要我們逐篇閱讀,細細體會,就能獲得教益。它完全可以與古希臘的《伊索寓言》媲美,但在意境上遠遠超越後者。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
列禦寇。列禦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
老子和
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
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
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
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
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現在流傳的《列子》一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經過秦火,劉向整理《列子》時存者僅為八篇,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
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搜羅整理加以補全。
啟示
求學的人如果經常改變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就會喪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喪失生命,但只有抓住最根本的、最統一的本質的東西不放,才不會誤入歧途。
從這篇寓言,我們還可以進一步領會到,不僅學習上要緊緊抓住根本的東西,一致的本質的東西,觀察和處理一切事物都應該這樣。客觀事物錯綜複雜,乾什麼事情,都必須專一,不能
三心二意,
見異思遷。如果毫無主見,見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會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誡的那樣,到頭來是會
一無所獲甚至會有喪失本性甚至會有喪失生命的危險的。
由這篇寓言凝鍊而成的成語有“
歧路亡羊”、“
多歧亡羊”,比喻因情況複雜多變或用心不專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誤入歧途,一無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