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讓,1930年生於山東省牟平,畫家,195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和創作員、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員、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美術學會常務副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先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牟平養馬島
- 出生日期:1930
- 職業:畫家、教授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 代表作品:《晌午》《漁村》《楊先讓木刻選集》《黃河十四走民藝考》
人物概述,搶救民間藝術,黃河十四走,貼近藝人,海外活動,展示時代圖解,傳播民間藝術,藝術概況,主要作品,著作出版,作品收藏,獲得榮譽,
人物概述
楊先讓曾赴美、韓講學。1993年退休後赴美國居住,於費城、休士頓、路州大學等地舉辦畫展和講學等文化交流活動。
搶救民間藝術
黃河十四走
隨著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並逐漸跨入資訊時代,儘管類似虎頭鞋一類的農家婦女業餘製作的民間藝術品一息尚存,但如果我們還不抓緊去蒐集、搶救的話,恐怕不用過多少年,也就會因失傳而絕跡了。楊先讓就是我國投入這一搶救工程的先行者。
從1986年至1989年,在四年的時間裡,他率領考察隊歷盡曲折艱苦,出入黃河流域十四次,潛心考察民間藝術,足跡遍及青海、寧夏、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八省,積累了近千張及二十餘萬字的記錄。當他將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黃河流域民間藝術田野考察報告”為副題的《黃河十四走》一大疊書稿送給他的老友黃永玉看時,黃永玉一翻開,就被震傻了,驚呼:“楊先讓呀楊先讓,你可真邪了!那么大的志氣、雄心!那么堅忍的毅力!那么精密的計畫,那么豐碩的成績!並說:“《黃河十四走》點明了研究民間藝術的一個方向、一個方法。是一個鐵打的、無限遠大的可能性,理出文化行當一條新的脈絡,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無可估量。”
收入《黃河十四走》的多達四百多幅,其中包括炕圍畫、壁畫、山岩畫、木版年畫、陶瓷繪畫、皮影、木偶、剪紙、社火臉譜、面花、花被面、花包袱、瓜帽、鞋墊、荷包、肚兜、布老虎、紙牌、瓦當……真可謂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美不勝收!在細細品味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民間藝術的藏品是極難蒐集到的珍品了。如用作民間性教育的箱底畫,在經過“文革”的一場浩劫之後,誰家也不敢密藏這類被視作“淫畫”的禁品,早就消蹤滅跡了。
而楊先讓卻在山西新絳和河北武強,都蒐集到了各有千秋的箱底畫。他在書中介紹說:“箱底畫又稱‘袖卷畫’、‘門後畫’、‘避火’,全國各地木版畫產地都有,是民間生產的一種性啟發圖畫,母親在女兒結婚時買一張藏壓在嫁妝箱底下,希望女兒能理解生兒育女的關鍵所在。”但當他後來到濰坊年畫產地考察時,這種箱底畫連當地研究楊家埠年畫的專家也從來沒有見過,說“楊家埠沒有一戶敢藏那個玩意,那還不得殺頭1就連自家祖傳的年畫版子他也是用塑膠布包了幾層,藏在糞坑裡才保存下來的。由此可見,楊先讓先生對民藝所做的搶救工作,是多么具有歷史價值了!
貼近藝人
在四年的考察中,楊先讓結識了許多民間藝人,剪花娘子庫淑蘭就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她家貧如洗,如果光為自己的現實憂愁,也許一天也活不下去。然而,她樂天知命,心靈手巧,全憑剪新娘子、花轎、壁掛、生命樹等吉祥圖案來排解內心的痛苦。1986年縣文化館給她帶來一些彩紙,使她藝術靈感的閘門大開,沉醉在藝術的創造之中。她首先將自己的破窯洞打扮得如同一座藝術寶殿,繼而創作了兩幅《剪花娘子》貼在牆中央,說:“那就是我1她又將剩下的彩紙,把破紙箱裝扮得如同五彩寶盒;窯洞黑暗,她剪了太陽、月亮、星星和現代化的大燈泡,象徵光明。
楊先讓先生說,庫淑蘭的創作,還未受到商品和名利的干擾,已從傳統民俗剪紙進入了偏重純美的藝術創造境界。當年楊先生採訪的民間藝人,如安塞炕圍畫的作者鐘大娘、寶靈的剪紙奶奶杜樣茹、華縣的皮影藝人潘京樂、烏鎮鬧社火的領頭人李生勝、磁縣的窗花巧手張樹梅……從照片上看,都已是白髮蒼蒼的古稀之年,尤其是新絳的剪紙能手蘇蘭花,當時就八十五歲高齡了,未知他們中還能有幾位健在?這就是說,楊先讓先生率隊在黃河流域考察民間藝術的工作做得太及時了,如果再晚些年,就不可能搶救出這么豐富、寶貴的藝術絕品了。我們的祖國遼闊廣大,除了黃河,神州大地上還奔流著長江、珠江、雅魯藏布江、松花江、黑龍江……哪條江河流域都有獨特的民間藝術,都值得有志於此的文化人士去考察、蒐集和研究。楊先讓父女黃河十四走的足跡,無疑是開出了一條搶救民藝的新路。這是一項刻不容緩的艱巨工程。如果有更多的民藝搶救者儘快跟上來,走遍各條江河流域,然後把搶救所得,建一座中國民間藝術博物館,定會“當驚世界殊”,成為我們民族的一大驕傲吧!
海外活動
展示時代圖解
楊先讓和妻子油畫家張平良於1993年來到美國休斯敦。利用兒子、兒媳工作室中的展示廳“上尚藝苑”展覽他們的作品,主要包括楊先讓版畫回顧展,楊先讓、張平良繪畫展,中國農民畫與窗花展3部分內容。楊先讓的展覽廳並不大,但作品精彩,還經常輪換,凡參觀過的人,無不嘖嘖稱讚。於是熱心的華人朋友將他們的作品介紹到休斯敦及美國南部、東部的一些城市如費城、巴特魯茨市、華盛頓等地開辦展覽會。
他們的展覽得到很大反響。首先引起轟動的是楊先讓版畫回顧展。該展覽先後在美國休斯敦、費城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舉辦。由於他的版畫被認為具有時代意義,休斯敦美術館破天荒地將他的作品分批展出。楊先讓作為新中國第一批成就較大的版畫家,繼承與弘揚了版畫的傳統,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生活,成為時代的寫真。人們將他的作品看作對於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歷史的圖解,反映了中國的一個時代。這些版畫被國外一些機構收藏,如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了《鄉情》;美國密西根塞格諾大學收藏了《敦煌幻想曲》;康州大學亞洲陳列室收藏了多幅版畫及彩繪。此外,中國香港、台灣地區,也有一些收藏家(或單位)進行收藏。
與頻頻展覽同時,各地也都為他安排了講座。他的身影經常出現在各種場合的講壇上,文章發表於當地的華人報刊上。甚至被路易斯安那州大學聘為客座教授,講授“中國美術史”,美國《華夏時報》聘他為顧問。楊先讓通過自己的展品、講座、文章展示與詮釋了中華藝術,傳播了中華文化,積極地推進中美民間的文化交流,增加了美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1996年他被授予休斯敦市榮譽市民獎;1999年被授予路易斯安那州巴特魯茨市榮譽市長獎,同年,還獲得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藝術學院文化交流獎;2003年獲得休斯敦大學亞洲藝術部文化獎。
傳播民間藝術
楊先讓在國內曾是研究中國民間藝術的開拓者。1981年以後,他受命協助組建中央美術學院年畫、連環畫系,1984年又將該系改建為民間美術系,由他任系主任。他曾14次深入黃河流域的鄉村、小鎮,著有《黃河十四走》《中國鄉土藝術》(這兩部與楊陽合著)《黃河十四走民藝考》等書。他到了美國以後,不僅舉辦自己的作品展,而且還以更大的熱忱,利用一切機會展示與講解中國民間美術。他製作了許多幻燈片進行展放。特別是當他談到剪紙大師庫淑蘭的作品時,使聽眾激動不已。於是1997年便索性利用春節期間,在休斯敦主辦了一次《中國民間藝術展》,突出展出了庫淑蘭4幅大型剪紙畫,又選了河北蔚縣窗花和陝北洛川馬秀英10幅繪畫陪襯。同年4月份北上做巡迴講學,主題是中國民間藝術,由費城、華盛頓、紐約、紐倫敦,抵達波士頓,被評為“由南方休斯敦刮來的一股中國民間藝術的旋風”。
不久,費城一些學者又同楊先讓一起,開始醞釀、發起、促成一次更大規模的民間藝術展。這次中國民間藝術展,先在路易斯安那州文史館舉辦,2003年3月移到費城舉辦。這次展覽在7個超大尺寸的屏風上,裝飾著蔚縣彩色剪紙,庫淑蘭的4幅1米多長的巨幅作品占據了整整一面牆。
還有陝西手工縫製的八卦褥面;山西孩子們戴的虎頭帽;各種香袋、荷包、針扎;各種鬥神、年畫、皮影等。也有一些少數民族的手工藝品,如苗族婦女喜慶時穿的綴滿手工繡片的盛裝、百摺裙、銀頭飾、項圈等。這些展品有100多件,都是他幾十年來在黃河流域和祖國各地收集和收藏的。玻璃櫃裡還擺放著精裝的《黃河十四走》《中國鄉土藝術》《剪花娘子庫淑蘭》《中國皮影藝術》等書籍。
與此同時,楊先讓教授還進行了“中國民間藝術”演講,聽眾達400多人,70%是美國人。該市各公立圖書館館長們也都慕名而來。座位不夠,後面還特地添加了4排椅子,仍有一些人不得不站在走道上聽講。《僑報》對此次展覽所作報導的標題,概括了展出盛況:“一流展出、一流演講、僑胞驕傲、老美讚嘆。”中國豐富多彩、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引起了加州聖地亞哥人類學博物館館長莎娃朵博士的極大興趣,她與楊先讓合作,舉辦了“楊先讓木刻版畫展覽”及“中國黃河民間藝術大展”。
藝術概況
主要作品
《晌午》《漁村》《延安組畫》《劉胡蘭與六烈士》《紀念周總理》等。木刻《出圈》獲1957年全國青年美展獎。1982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畫展。
著作出版
《楊先讓木刻選集》《楊先讓彩繪選集》《楊先讓文集》《中國鄉土藝術》《黃河十四走民藝考》《藝苑隨筆》等。
作品收藏
中國美術館、巴黎博物館、大英博物館以及美國、韓國、台灣和香港收藏家收藏。
獲得榮譽
2014年3月19日,中國文聯在京舉行第11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頒獎典禮,楊先讓獲造型藝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