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

楊修之死

《楊修之死》是九年級人教版語文第17課的一篇課文,節選自古代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又稱《三國志通俗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版)第七十二回,標題是編者添加的。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集中表現了統治集團之間政治和軍事鬥爭。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民遭受的種種苦難,以及他們反對分裂,要求統一的願望。作者: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楊修之死
  •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 作品出處:《三國演義》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羅貫中
基本資料,原文,注釋,書後解詞,譯文,有關資料,課文研討,作者簡介,

基本資料

楊修之死 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楊修楊修
楊修,(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出生於公元175年,東漢建安年間舉為孝廉,任郎中,後為漢相曹操主簿。後被曹操殺害,死於公元219年,卒時方44歲。楊氏家世為漢名門,祖先楊喜漢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楊震、曾祖楊秉、祖楊賜、父楊彪四世歷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與東漢末年的袁氏世家並駕齊驅,聲名顯赫。書中記載“自震(楊震)至彪(楊彪),四世太尉。” 曾經效力過曹操。

原文

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庖官①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②入帳③,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
楊修楊修
行軍主簿④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繞寨私行。只見夏侯惇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惇問其故。惇曰:“主簿楊德祖⑦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⑧。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⑨於轅門外。
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⑩,數犯曹操之忌: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書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曉其意。修曰:“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⑪嫌園門闊耳。”於是再築牆圍,改造停當,又請操觀之。操大喜,問曰:“誰知吾意?”左右曰:“楊修也。”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⑫。操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操雖喜笑,而心惡之。
操恐人暗中謀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覆蓋。操躍起拔劍斬之,復上床睡;半晌而起,佯⑬驚問:“何人殺吾近侍?”眾以實對。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惟修知其意,臨葬時指而嘆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操聞而愈惡之。
操第三子曹植,愛修之才,常邀修談論,終夜不息。操與眾商議,欲立植為世子,曹丕知之,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因恐有人知覺,乃用大簏⑭藏吳質於中,只說是絹匹在內,載入府中。修知其事,徑⑮來告操。操令人於丕府門伺⑯察之。丕慌告吳質,質曰:“無憂也:明日用大簏裝絹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載絹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絹也,回報曹操。操因疑修譖⑰害曹丕,愈惡之。
操欲試曹丕、曹植之才幹。一日,令各出鄴城門;卻密使人分付門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門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聞之,問於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當者,竟斬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門,門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誰敢阻當!”立斬之。於是曹操以植為能。後有人告操曰:“此乃楊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嘗為曹植作答教十餘條,但操有問,植即依條答之。操每以軍國之事問植,植對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後曹丕暗買植左右,偷答教來告操。操見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時已有殺修之心;今乃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修死年四十四歲。
曹操既殺楊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斬之。眾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來日進兵。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軍相迎,為首大將乃魏延也。操招魏延歸降,延大罵。操令龐德出戰。二將正斗間,曹寨內火起。人報馬超劫了中後二寨。操拔劍在手曰:“諸將退後者斬!”眾將努力向前,魏延詐⑱敗而走。操方麾⑲軍回戰馬超,自立馬於高阜處,看兩軍爭戰。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馬。延棄弓綽⑳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刺斜里閃出一將,大叫:“休傷吾主!”視之,乃龐德也。德奮力向前,戰退魏延,保操前行。
馬超已退。操帶傷歸寨: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急令醫士調治。方憶楊修之言,隨將修屍收回厚葬,就令班師;卻教龐德斷後。操臥於氈車之中,左右虎賁軍護衛而行。忽報斜谷山上兩邊火起,伏兵趕來。曹兵人人驚恐。正是:依稀昔日潼關厄,仿佛當年赤壁危。

注釋

注釋:①庖(páo)官:廚師
②惇:念dūn
③帳:營帳
④主簿:文書之類的官
魏王:指曹操。他受封為魏王
班師:出征的軍隊回朝
⑦楊德祖:即楊修。德祖是他的字
⑧對:回答
⑨號令:處刑後示眾
恃才放曠: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對自己的行為不加約束
⑪丞相:指曹操。東漢末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進位為丞相
⑫訖(qì):完畢
⑬佯(yáng):假裝
⑭簏(lù):竹器
⑮徑:直接
⑯伺(sì):守候
⑰譖(zèn):誣陷,中傷
⑱詐(zhà):假裝
⑲麾(huī):指揮
⑳綽(chāo):抓取
21.答教:為應對尊長的提問而於事前擬好的答案。
22.拈:(niān)用手指夾、捏。

書後解詞

  1. 沉吟:間斷的低聲自語,遲疑不決。
  2. 稟請:稟告請示。
  3. 班師:出征的軍隊回朝。
  4. 害:指惡意誣陷傷害。
  5. 惑亂:使迷惑混亂。
  6. 對答如流:回答問題像流水一樣快,形容口才好,反應快。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18課“讀一讀 寫一寫”第159頁)

譯文

曹操聚集兵隊想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正碰上廚師進雞湯。曹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曹操隨口答道:“雞肋!雞肋!”夏侯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讓隨行士兵收拾行裝,準備撤兵。有人報告給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驚,於是請楊修至帳中問道:“您何收拾行裝?”楊修說:“從今夜的號令來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雞肋,吃起來沒有肉,丟了又可惜。如今進兵不能勝利,退兵讓人恥笑,在這裡沒有益處,不如早日回去,來日魏王必然班師還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裝,免得臨到走時慌亂。”夏侯惇說:“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後也收拾行裝。於是軍營中的諸位將領,沒有不準備回朝的。
當天晚上,曹操心煩意亂,不能安穩入睡,因此便用手提起鋼斧,繞著軍營獨自行走。忽然看見夏侯惇營內的士兵都各自在準備行裝。曹操大驚,急忙回營帳中召集夏侯惇問是其原因。惇回答說:“主簿楊德祖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曹操把楊修叫去問原因,楊修用雞肋的含義回答。曹操大怒的說:“你怎么敢亂造謠言,亂我軍心!”便叫刀斧手將楊修推出去斬了,將他的頭顱掛於轅門之外。
原來楊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對自己的行為不加約束,屢次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園。造成時,操前去觀看,沒有誇獎和批評,就叫人取了一支筆在花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義。楊修對工匠們說,“門"添活字,就是”闊“字,丞相嫌你們把花園門造得太大了。於是重新建造園門。完工後再請曹操去觀看。曹操很喜歡,問道:“是誰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楊修!”曹操雖表面上稱好,而心底卻很嫉妒。
還有一天,塞北進貢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放在案頭。楊修見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將酥吃完了。曹操問其原因,楊修回答說:“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怎么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雖然喜笑,而心裡卻厭惡楊修。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謀害自己,常吩咐侍衛們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是我睡著的時候,你們切勿靠近我!”有一次曹操白天在帳中睡覺,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為他覆蓋。曹操立即跳起來拔劍把他殺了,然後繼續上床睡覺。半夜起來的時候,假裝吃驚的問:“是誰殺了我的侍衛?”大家都以實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在夢中殺人,惟有楊修知道了他的意圖,下葬時嘆惜的說:“不是丞相在夢中,是你在夢中呀!”曹操聽到後更加厭惡楊修。
曹操的三兒子曹植,,愛慕楊修的才華,經常邀請楊修談論,,終夜不休息。曹操與眾人商議,想要立曹植為世子。曹丕知道這件事情後,秘密地邀請朝歌的長官吳質到他家裡商議,因為怕有人覺察到,於是把吳質藏在大簏子中,只對外說裡面是絹匹,運到曹丕府中。楊修知道這件事情後,直接來告訴曹操。曹操派人到曹丕的府中門口觀察。曹丕知道後驚慌地告訴吳質。吳質說:“不要擔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裝上絹匹,還運進府中來迷惑他們。”曹丕按照吳質的話,又用大簏子載了一些絹運進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簏子中,果然是絹匹,就回報曹操,曹操因此懷疑楊修誣陷曹丕,更加討厭楊修。
曹操想要試試曹丕和曹植的才華。一天,命令他們各出鄴城的城門;卻私下裡讓人吩咐看守大門的士兵,不準他們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門的士兵阻攔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聽說後,向楊修請教。楊修說:“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攔的,就把他們斬首就行。”曹植聽信了他的話,等到了城門,士兵阻攔住他,曹植大聲叱罵他說:“我奉王命出門,看誰敢阻擋!”隨即就斬了攔他的士兵。於是曹操認為曹植有才能。後來有人告訴曹操說:“這是楊修教他這么乾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歡曹植了。
楊修又經常教曹植十多條怎么回答的好,只要曹操問他問題,曹植就依照楊修教他的地回答。曹操問曹植軍國大事,曹植對答如流。曹操心中非常疑惑。後來曹丕暗地裡買通了曹植府中下人,偷著來告訴曹操。曹操見了大怒說:”匹夫居然敢來欺騙我!”那時就有了殺楊修的心思,如今就借惑亂軍心的罪名殺了他。楊修死時才四十四歲。
曹操已經殺了楊修,又對夏侯惇發怒,也假裝想把夏侯惇斬了。很多將領上求情才免去夏侯惇的死罪。曹操斥退夏侯惇,下令明日進兵攻打。
第二天,出兵從斜谷界口,前面有一支軍隊在前面,為首的大將是魏延。曹操對魏延招降,魏延大罵曹操。曹操命令龐德出戰。兩將正打著時候,曹操營內營著火。有士兵來報說是馬超偷襲了中營和後營。曹操拔劍說,“諸將有後退的斬!”眾將努力向前衝殺,魏延假裝戰敗逃走。曹操於是指揮軍隊回頭攻打馬超,曹操自己騎馬站在高處,看著兩軍對戰。忽然又一支軍隊衝到曹操的面前,大喊:“魏延在這裡!”(魏延)拿起弓,箭上弦,射中了曹操。曹操從馬上翻身落下。魏延扔下弓箭拿起刀,催趕著戰馬衝到山坡來殺曹操。(這時)從旁邊衝出來一個將軍,大喊:“不得傷害我的主公!”一看,發現是龐德。龐德奮力向前,擊退魏延,護送著曹操向前進。
馬超已經敗退了。曹操身上帶著傷回到了營寨,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掉了兩個門牙,馬上命令軍醫救治。這時(曹操)才想起楊修的話,馬上把楊修的屍身收回厚葬,隨後下令調動出征的軍隊回朝。

有關資料

一、作者和《三國演義》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說家。相傳是施耐庵的得意門生,才華出眾。但時局動亂,政治腐敗,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羅貫中鬱郁不得志,轉而編著《三國演義》,以古鑒今,抨擊時政。是繼施耐庵之後,又一個以小說創作流芳百世的小說家。他廣泛搜求了有關平話、戲劇和傳說,參考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三國故事進行了再創造;以史實為基礎,融合大膽而合理的想像和虛構,創作了“七實三虛”的歷史小說巨著《三國演義》。羅貫中在這部巨著里,借敘述魏蜀吳三國征戰的歷史故事,對暴政作了憤怒的抨擊,提出了自己的鮮明政治理想──仁政。這個觀點形成全書鮮明的擁劉反曹傾向,使曹操和劉備兩個藝術形象鮮明對比,互相襯托,以強烈譴責暴政,熱烈頌揚仁政。
二、曹操立太子的經過
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過了一年又五個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為魏太子。為什麼會拖了這么久呢?《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里如下一段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每進見難問,〔植〕應聲而對,特見寵愛。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臨侯。太祖(曹操)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勵,飲酒不節。文帝(曹丕)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從這段文字也可以看出曹丕曹植的嗣位之爭何等激烈。
三、怎樣評價曹操其人和小說中曹操的形象
(一)
歷史上的曹操,是一個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興屯田、抑兼併、統一北方,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所以魯迅先生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而《三國演義》卻主要強調他的壞處,在許多讀者中造成了對這個歷史人物的錯覺,完全有必要加以澄清。正如魯迅先生指出:“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出處同上)魯迅先生要讀者把小說人物與歷史人物區別開,因為小說中的曹操形象,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早已脫離開歷史上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創造成了一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藝術典型。
(摘自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小說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二)
應當指出:由於《三國演義》的作者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擁劉反曹,因此對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虛構的。還有一些地方,作者認為是要害問題,極力加以渲染,其實並非要害,如曹操對漢室不忠,挾天子以令諸侯,殺後逼宮等等,儘管作者認為大逆不道,深惡痛絕,大肆渲染,但並不能作為判定曹操功罪的依據。閱讀《三國演義》,不應當按照作者的愛憎傾向和是非標準來評價曹操。文學史上常有這樣的現象,作家的創作意圖和藝術典型的客觀意義並非完全相同的。《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既有應該肯定的東西,也有必須否定的東西。歷史上一切曾經起過某種進步作用的剝削階級政治家都是如此。曹操比較全面地體現了他們這種共同的本質特徵,所以說他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典型。
(摘自吉林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小說講話》,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四、《世說新語》中有關曹操和楊修的記載
1.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2.魏武征袁本初(即袁紹),治裝,余有數十斛竹片,鹹長數寸,眾雲並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謂可為竹而未顯其言。馳使問主簿楊德祖,應聲答之,與帝心同,眾服其辯悟
註:這兩則均出自《捷悟》篇。課文中所說改建園門和分食塞北酥二事亦出此篇,但寫法不同,可作比較。
五、補充注釋
〔馬超〕劉備手下的一員猛將。
〔夏侯惇〕曹操手下很受信任的一員大將。夏侯,複姓。
〔朝(zhāo)歌長吳質〕朝歌,漢代所置的縣分,故地在今河南境內;長,縣的行政長官。漢代制度,萬戶以上的大縣,長官為“令”;萬戶以下的小縣,長官稱“長”。吳質,曹丕的親信。
〔世子〕王侯爵位的繼承人。
答教〕為應對尊長的提問而於事前擬好的答案。
〔魏延〕劉備手下的大將。
〔龐德〕曹操手下的大將。
講解
羅貫中在寫楊修之死時好像也在竭力的告訴我們,楊修之死是因為曹操“忌才”。用書上的原話來說:“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然後,通過六個小故事來印證了他的觀點。一是曹操在花園的門上寫一個“活”字,是曹操為了賣弄一下自己的才幹,而楊修這傢伙不給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鏡不可——曹操“忌之”。二是遠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給曹操,被楊修一人一口與眾分吃了,用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賣弄小聰明——曹操“惡之”。三是曹操本想以夢中殺來警戒大家,楊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惡之”。四是楊修告曹丕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反被吳質用計陷害,曹操認為楊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惡之”。五是曹操本想試一試曹丕、曹植的才幹,可楊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結果被曹操知道了,壞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楊修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後以“雞肋”事件“惑亂軍心”為藉口殺死了楊修,也成了楊修之所以被曹操殺的一個客觀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有明顯的尊劉貶曹之傾向,作者本意就是要貶曹操,這也難怪,在這段文字中也竭盡誇張之能事,貶斥曹操。之所以大家也認為曹操是“忌楊修之才”就是從這裡來的。
要真正的找出楊修被殺的原因,關鍵還得注意理解羅貫中說的這句話:“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曹操“忌”的是什麼呢?曹操“忌”的是楊修不給他面子。關於面子,這是中國人的傳統中最關心和重視的東西,所謂的“人有臉,樹有皮”。楊修多次不給他的主子曹操面子,讓曹操忌恨他,這是做奴才的一大忌諱。奴才是幫主人咬人的“狗”,怎么能反過來咬主人,不給主人面子呢?
楊修是個人才,屬古代知識分子中的精英類人物,其地位和職業與蔣介石身邊的陳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聰穎過人,舌辨之士,得到曹操賞識器重,委以“總知外內”的主薄,成為丞相曹操身邊的一位高級幕僚謀士,理應算得上一位重臣。在發生了闊門、一合酥、曹操夢中殺人、吳質等事件後,曹操對楊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備之,直到後來楊修又暗中插手廢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極度不滿和嫉恨。《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曹操如何處置楊修的:“太祖既慮始終有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曹操在漢中戰事中,隨便找了個藉口罪名,誅殺楊修後,又厚葬之,賞與許多物品,以示慰藉其親屬。曹操這位白臉奸雄,對殺人後又為其送葬的手段,向來運用的十分老道嫻熟,讓外人看不出半絲假公濟私、公報私仇的痕跡,給局外人留下殺得在理,曹操又不得忍痛不殺之的印象。曹操此番秀做得實在高明,雖然頗似貓哭老鼠,但此招比孔明揮淚斬馬謖還要陰上十倍。楊修之死的詳細細節,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寫的最為詳實生動,雖然是演義化了的小說,同樣讓人看不出曹操謀殺楊修的蛛絲馬跡,而是秉公處置“雞肋事件”,嚴肅軍紀,按律斬了楊修,做得即天衣無縫,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隱患,解除了百年之後的後顧之憂。在曹操眼中,為了日後曹家社稷江山與千秋大業的穩固,殺一個楊修何足掛齒?其實,在曹操與楊修兩人的關係上,最為直觀集中地體現展示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與知識分子間的關係本質,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具有極重的疑懼心態,為維持其統治體系的運轉,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狀態。有人曾形象地把這層關係,比喻為皮與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在骨子裡,封建統治者是鄙視家族外的知識分子這一群體的,他們把自己當成皮,將知識分子當成毛,只要保證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幾根毛即使脫掉一層毛,都無所謂,還會自然地不斷萌生出新毛來的。於是在中國大地上,便上演了秦始皇焚書坑儒、二桃殺三士朱元璋計殺群臣……等一幕幕充滿血腥的歷史悲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這些依附在皇權這層牛皮上的毛,自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由此便演繹出層出不窮的個人奮鬥的人生悲劇來,歷史長河驚濤海量無情地吞嗜了屈原杜甫陸游韓愈李斯……等無數文人精英們的雄心壯志,壯哉,悲哉!
楊修,做為封建時代的一名謀士幕僚,堪稱中子群體中的典型人物。若對其客觀地評價,該君才華學識是出眾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斷、預見丞相曹操心理活動方面,也是相當準確迅速敏捷的,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楊修也正是因為這種先期預見的準確,才為此掉了腦袋,反丟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殺楊修,並非嫉賢妒能,而是自有苦衷,或許我們知道的只是片面,曹操畢竟是一代奸雄,而楊修只是他南征北戰的一個插曲而已,若說可惜,只能怪楊修糊塗一時,只看曹操愛才,而不揣摩主公之性,說簡單一點,只能怪他選錯了明主罷了。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課文記敘曹操殺害楊修的經過和緣由,主旨是表現楊修的聰明才智和“恃才放曠”的思想作風,也揭示了曹操的複雜性格:既十分奸詐,又有深謀遠慮。
事情發生在魏、蜀漢中之戰的最後階段。蜀兵據險固守,魏不得進,魏軍主帥曹操深感進退兩難。魏行軍主簿楊修恰恰在此關頭從軍中以“雞肋”為夜間口令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經請示,便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又向夏侯說明“雞肋”一語的含意,夏侯服膺楊修的“先知”,也趕緊收拾行裝。頃刻間,軍心大亂。據此,曹操以“造言亂軍”的罪名誅殺楊修可謂堂堂正正,無可指責──此人實在是罪有應得。就事論事,不過如此,真是簡單得很。
但細究起來,這件事又很不簡單,因為曹操早有殺楊修之心,他一直在等待時機,為的是找一個最堂皇的理由把楊修除掉,以免旁人猜忌。他這種陰險的心理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為了揭示這一過程,說明曹操殺楊修的真實意圖,小說作者運用了插敘的寫法,追述此前楊修“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的事實。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屬日常生活範圍,包括改建花園大門、分食塞北酥餅和所謂“夢中殺人”三事,生動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亂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楊修揭穿;身邊有這樣一個才思敏捷、能參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惡”乃至時時加以防範呢?另一類屬於政治活動範圍,包括楊修告發曹丕陰事、教曹植斬門吏而出和為曹植作《答教》三事,這表明楊修已深深地捲入宮廷鬥爭之中,他竭力輔佐曹植爭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對曹丕繼位。這樣一個危險人物,如果留下來必將成為他身後的大患,因而“此時已有殺修之心”。這又表現了他的深謀遠慮。
這個插敘部分其實是課文的核心,很值得品味細讀。
最後緊承楊修被殺說到次日出戰蜀軍。曹操此舉無非是為了說明楊修所謂“班師”純系胡言,卻不料戰鬥失利,自己又“折卻門牙兩個”。至此,他“方憶楊修之言”,並下令“厚葬”楊修,給自己下了台階,藉機退兵。這個結尾頗有諷刺意味。
二、問題研究
楊修為什麼被殺?
依據這篇課文,楊修被殺可以歸納出三個原因:
一是由於楊修能夠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慮到留他在身邊終不免造成禍患,總想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殺掉。這大概是許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楊修恃才放曠,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於不顧,一聞“雞肋”就自動收拾行裝,並煽動其他人也作歸計,因此,他的被殺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贄點評《三國演義》時對這件事曾寫道:“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於楊修已深深捲入曹丕和曹植爭奪接班的鬥爭之中,在曹丕已經得勢的情況下,他必將成為這場鬥爭的犧牲品。曹操為身後接班人的安危考慮必定會殺掉他的。
以上三條儘管角度不同,卻都能成立──這是就解讀小說而言。如果從歷史上說,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條是正確的。歷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視人才,只要能為他的政權效力,即便像陳琳那樣曾為袁紹著文辱罵他祖宗的人,他都願意接納,更何況是楊修,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曲略》中有這樣的記載:“楊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謙恭才博。建安(漢獻帝年號)中,舉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請署倉曹屬主簿。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並爭與交好。”《世說新語》中也有這方面記載(詳見“有關資料”),都可以證明曹操對楊修的重視非同一般,說曹操嫉妒楊修的才能是沒有道理的。
曹操殺楊修事,見於《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太祖(曹操)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袁術)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這是說楊修被殺跟曹丕、曹植之間的鬥爭有關,但《傳》中沒指出殺修的時間,也沒有說明楊修犯了什麼罪,而《曲略》中卻說得比較詳細:“植後以驕縱見疏,而植故連綴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絕。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修臨死,謂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為坐曹植也。修死後百餘日而太祖薨。”這就表明曹操殺楊修在他自漢中退兵,又過了三四個月之後,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時距他本人的死期也僅“百餘日”──這跟《武帝紀》說他死於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斷殺楊修的決定是在他病重期間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鞏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統治,所以給了楊修一個“交關諸侯”的罪名。而楊修自知他跟曹植的關係太密切,處境十分險惡,但曹操處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為魏太子時,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時,這對他來說的確是“死之晚也”。由此看來,曹操處死楊修是不得已的,他是為身後國家的安危考慮──陳壽說的“終始之變”可能就是這樣的意思。
練習說明
一、熟讀課文,完成下面練習。
1.課文寫了楊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幾件事?對楊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麼心理反應?
2.關於楊修死因,有人推之於曹操,有人歸之於楊修,有人說另有他因。你持何種觀點?說說理由。
此題意在讓學生在熟悉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熟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排除語言上的障礙並記住內容的要點,然後指導學生複述故事大意。基本要求是學生能用當代口語來敘述這個故事,切忌文白夾雜,這樣才能看出學生是否真正讀懂了課文。
1.第一問和第二問是一個整體,每述一事畢都要接著說曹操的心理反應,不要把這兩問分開來答。述事不是講梗概,要力求詳盡。說心理反應,不能死背書上的話,如“忌之”“心惡之”等,要作點具體分析乃至加進自己的想像,以求活靈活現地畫出曹操的心態。
2.這個小題具有開放性,意在激活學生的思維,通過不同意見的爭論培養學生獨立解讀文學作品的能力。關鍵是在討論前應有充分的準備:一要指導學生深入細緻地鑽研課文,更好地理解小說作者的意圖;二要介紹一點背景常識,使學生粗知曹氏政權接班人鬥爭的概況。
參見“課文研討”。
補充說明:討論一般限制在課文範圍內。在水平較高的教學班也可以延伸到歷史上的曹操其人,這樣兩相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小說作者是站在封建正統的立場上來描寫曹操的,從而正確地評論楊修的死因。
二、試以下邊兩件事為例,討論曹操的性格。
1.曹操既殺楊修,佯怒夏侯,亦欲斬之。眾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來日進兵。……操帶傷歸寨: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急令醫士調治。方憶楊修之言,隨將修屍收回厚葬,就令班師。
2.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
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容止》)
此題也是一道開放題,意在使學生認識曹操的複雜性格。
魏武帝將要會見匈奴使臣,認為自己形象醜陋,不能夠威懾遠方的國家,讓崔季珪代替,魏武帝親自舉著刀站在床邊。見面完畢以後,讓間諜問(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樣?”使臣回答“魏王風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邊舉著刀的那個人,才是真英雄。”魏武帝聽到之後,派人追殺這個使臣。
1).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態。
2).表現出曹操嫉賢妒能,心胸狹窄,奸詐狡猾,殘忍的性格。
3).描寫曹操羞慚,自卑心理。
4).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後說不利於自己的話(醜行、醜貌)。
5). 匈奴使者是人才,不為己用必後患無窮。
1.揭露曹操的虛偽、奸詐。曹操決不會殺他的愛將夏侯惇,但也要裝裝樣子,以遮蓋眾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處理這件事。下令“厚葬”楊修,則表示他有悔悟之意,藉以收買人心。
2.曹操追殺匈奴使,表現他複雜的性格和心態。對於曹操的作法,學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認識,必然對他們分析曹操的性格帶來多樣性。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三、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力求簡潔明了。
1.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2.(操)佯驚問:“何人殺吾近侍?”
3.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4.但操有問,植即依條答之。
此題意在使學生熟悉文言的表達方式,能簡潔明了地將它轉換成當代口語。不要搞“字字對譯”,意思相合即可。
1.楊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不加檢點,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諱。
2.(曹操)裝著吃驚的樣子問道:“誰殺死了我的近侍?”
3.丞相併不在夢裡,你才真是在夢裡啊!
4.只要曹操提問,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條文來回答。
教學建議
一、教學此課,首先要讓學生熟悉課文,掌握課文中重要的細節,為此後的討論奠定基礎。因此,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來讀課文。介紹作者和《三國演義》在三五分鐘以內完成。可以按以下步驟教學:
1.指出故事發生的時間(219年夏)、地點(陽平關外)。
2.試讀課文,一邊讀一邊解釋詞語,可以對文中涉及的人物作簡短的介紹。
3.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可以給予點撥,幫助學生掌握內容要點。
4.學生複述課文,先述當前發生的事,然後結合練習一第1題複述過去的事(即楊修“數犯曹操之忌”的經過)。
二、分析曹操的形象和認識楊修的死因,是否要聯繫史實進行分析,則要根據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來決定。討論結束後再留一個作業題,讓學生在課外蒐集一些有關曹操的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也有是山東東平羅莊,山西清徐、祁縣,福建建陽的說法)。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是施耐庵的徒弟。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代表作《三國演義》等。其故里有多種說法,山東東平羅莊、山西太原、清徐、祁縣、福建建陽。目前尚無確切最終定論。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陽等處,另有祠堂、紀念館等。
羅貫中羅貫中
羅貫中是我國元末明初的一位傑出的古典小說家,相傳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徒弟。是他把章回體小說這一文學式樣推向成熟的階段。後來的很多學者和作家曾給予他極高的評價,把他同司馬遷關漢卿相提並論。他的偉大的文學創作成就,成為中國文學、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貴財富。他所創作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且被翻譯成十多個國家的文字,風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在國外,他的《三國演義》被稱之為“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而《大英百科全書》則稱他為“第一位知名的藝術大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