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分八輯,其中有對大自然的感悟,如《大寒》:“大寒曾經是大暖/人老了天/也就越來越冷//歲月末梢/大自然用冰用雪/回饋春天//一株蘭草/深居暗地/正在伺機開放”,“二十四節氣”“植物生活”兩輯中多這方面的內容;有對社會的感悟,如《天堂是人間的投影》:“我相信很多秘密/人類還不曾洞悉/或不能證實/為逝者燒紙燒香/很多無神論者/比誰都虔誠”,“現實鏡像”“樹碑立傳”兩輯中多這方面的內容;有對自我的感悟,如《個人簡介》:“究竟還有沒有人/從未寫過個人簡介/卻口碑相傳//人其實是一頭牛/庖丁刀下/最後只剩下幾根骨頭”,“心靈作坊”“微型詩選”兩輯中多這方面的內容。
作品目錄
第一輯 現實鏡像 | 擁抱/心眼/顏值/情人節(一)/情人節(二)/元宵節/活在媒體時代/一個太空夢/一路歌聲/白鯨/天堂是人間的投影/七夕/花架子/漂亮話/一生/天籟/中元/碩果僅存/線索/雪/封鎖/遛/陌生化/素底公民/小藍和小黃/眼睛/頭腦/聊齋世界/失落的身份證/與屎無關/偶然/長尾巴的人 |
---|
第二輯 審美出遊 | 平寄廣州/三峽/明堂山玻璃棧道/映山紅大觀園/謁王步文墓/錦新三號公路/寂寞金字塔:東大圖書館/大海就在身邊:海濱公園/未走過的路:森林公園/台東三友/鐵花村/游天柱山大峽谷/嶽麓書院/北大尋夢 |
---|
第三輯 樹碑立傳 | 雕刻家/潛行者/中山橋/荒誕英雄/視而不見的風景/固守者/Egg-Man/點燈人/詩人/楊百萬小傳/弦外之音/蠟燭人/歌者促織/暗香者/焚香者/挺立者/污者 |
---|
第四輯 二十四節氣 |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
第五輯 植物生活 | 桂花雨/冰櫃里的玫瑰花/陽台上的詩人/行走的花園/植物生活/水仙之戀/玉蘭之殤/邀請函/矮牽牛/一棵樹的婚禮/天使之眼:天竺葵寫意/征服/挺立的睡蓮/茶道/疙瘩/藍雪花 |
---|
第六輯 親情無限 | 鳥窩·老屋/聖誕老人來我家/團圓歌/2017植樹節/過端午/努力變成母親一樣的人/我有一棵美人樹/超級導師/打電話/最好的紀念 |
---|
第七輯 心靈作坊 | 夢想/拂塵筆/成長/秘密/幸福/活法/繪本王國/詩境/試驗田十二行/歸巢/塵埃之力/每個人內心都可能住著一個魔鬼/有一種安心要多好有多好/讓大腦成為善念磨坊/靈魂三章/心遠彌近/抄經者/物化/絕對命令/成為燈/畫框裡的老虎/草聖/存在與時間/個人簡介/身體裡的魔鬼/深淵無解/初相見/降落傘/剝毛豆/天窗/黑暗之心 |
---|
第八輯 微型詩選 | 蟹爪蘭/Man-Arrow/點滴之功/枕頭人/風景/魏晉/回憶/傷痕/彼岸花/教授VS先生/鄉村的夜晚是有神性的/財富/惶恐/賭神/修心/活成一株蓮花/真正的哲學家/我有一盞小油燈/抉擇/動靜有道/寫殘酷的詩/深夜狼嚎/人體炸彈/水命/草命/人雪/愛/狗眼/迷失的蚯蚓/箭人/家/捧殺/圈子/語咒/手足無措/黑暗/夢VS現實/再次混沌/召喚(一)/人丹/長江/緣/仰望/觸鬚人/懷念巴金/紙氏/人間悲劇/無明盡/心理閾限/烏龜人/牛角/存在感VS實存/骨頭/召喚(二)/讀史/虎山/打坐/鼠輩之殤/心魔/孩童的眼睛/鏡子的使命/王道/忙盲/林中籠/驚鴻一瞥/好故事/較量/景行/心坎/風情/靈光/圓明園/陰影/影子VS尾巴 |
---|
創作背景
作者自述創作《植物生活》的過程:“從2017年開始,我打算按照二十四節氣的指引生活一年。起因是2017年元旦我寫了一首詩《植物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有一種願望,希望過一種內心寧靜卻又能通達世界的生活。而植物便是我內心的一個象徵意象。寫完這首詩後,不久我忽發奇想,像植物一樣緊緊跟隨大自然的二十四節氣過一年是什麼感受呢?而且我還要求自己每一個節氣都要寫一首詩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寫詩不是目的,主要是用詩來固定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按照大自然節氣生活的方式。通過一整年的實踐,我深深地體驗到二十四節氣的美妙。2017年9月15日—2018年1月15日,我到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訪學整整四個月。可能是長期沒有一個人生活過,可能是飲食起居不適應,加上晚上空調轟隆,睡眠質量極差,忽然有一天,大腦好像出了故障似的不聽指揮,而且總有強迫意象。當時最能讓我安定下來的想法是,我希望能親身體驗一下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自認為這也是寫詩的人更應面對的生命體驗。在孤苦無依的時候,如何面對自我,如果抵制心魔,這是值得每一位現代人關注的問題。就我個人而言,這段心路歷程非常寶貴。這本詩集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詩都可作為那段時光的見證。這些詩是最真切的心靈感悟,也是自我超脫的一個個台階。”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面對媒體時代人的精神迷失以及亘古以來人的存在的難題,詩人以親情為依託,更以對心靈世界的不懈追尋為導引,拯救自己不陷入迷途。他自第一部詩集《潛行大地》就借母親、老屋、父親、故鄉的樹、月亮等意象來開啟精神尋根之旅,但他最終面對的卻仍然是失眠的鄉村和無盡的憂傷,而到了第二部詩集《植物生活》中,詩人的憂傷似乎在親情中找到了出口:“我必須專注你的牽掛/唱你未唱完的歌/和長江一起跑向海洋”。親情的撫慰給予詩人成長的力量,而詩人建立價值根基更不可或缺對自我品質和精神的追求,也正因此,在專輯“二十四節氣”“植物生活”和“心靈作坊”中,作為自然之子的詩人,從未停止對於心靈的追問和尋找。專輯“二十四節氣”形象地寫出了每一節氣自然界的特點以及詩人與之相關的生命體驗。二十四節氣串聯起了一年,詩人的生命經驗卻向過往自如延伸,而由二十四節氣所指引的生活,何嘗不是一種植物生活。故而緊接其後的專輯便是“植物生活”,“植物”這一意象似乎象徵一種精神故鄉,寄託一種內心寧靜而又通達世界的生活,而植物生活是靜靜的欣賞與聆聽,是溫暖的迎接與回饋,是卓然的高貴與孤獨,是無言的深沉與靜美,是深刻的洞察與回歸,這使詩人一顆孤傲而倔強的心在面對生命的痛感體驗以及苦苦超拔之後,終與世界、自我達成了和解,與此同時,也給同樣在思考與尋找出路的讀者帶來情感共鳴和哲思啟迪。“心靈作坊”一輯更是詩人對“我”的思考和尋找,“我”來自生活,指向靈魂,經歷了身體裡的魔鬼、存在的深淵、黑暗和孤獨,“我”願成為心靈的一盞燈或一台發電機,自我照耀,自我發電,讓自己獲得成長和心安,最終“開放成眾人眼中的花”(《活法》)。“我”是從實際生活和自我心靈中自然流出的形象,智性而通達:“一動不動/徹底放棄自己/獻給地球/成為一粒心跳的塵埃/依附大地/一起轉動/在宇宙中飛舞/一粒塵埃/也可擁有宇宙之力”(《塵埃之力》)。
藝術特色
該書中的詩耐人尋味,這與詩人獨異的觀察視角、別樣的感受方式以及對世界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密切相關。例如,在《擁抱》一詩中,詩人寫道:“我擁抱過很多人/他們都不知道”,在擁抱並非禮儀的國度,詩人的擁抱是在心靈中發生的,具有精神的高度,或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情感體驗和共鳴,但少有人能表達出來。《情人節(二)》中有這樣的詩句:“一次相遇/其實凝聚無數相遇”,“那些錯過的姑娘/她們終究水月鏡花/無一例外/最終變成現在的她”,每一次相遇都是命中注定的緣,無論是那些錯過的姑娘,還是現在的她,一定有某些方面與“我”的生命發生過共鳴共振,說到底,尋找情人的過程也是不斷地了解自我,懂得自我,追隨內心的過程。該書有些詩表現了詩人敏銳的感覺和獨特的感受,例如“當我嘗試聽/那些看不到的存在/漸漸出聲”(《天籟》),“雪花飄揚的那一刻/情不自禁歡呼的/其實是童年的心”(《雪》)。當然,詩人也會使用陌生化的表達技巧,例如“一隻小狗歡快地牽著女人/一隻手機默默地讀著男人”(《遛》),“其實是路在走我”(《未走過的路》)等,不吝給讀者以新奇、深刻的感受。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張公善,1971年生,安徽巢湖人。200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活詩學與現當代文藝。2003年以來,在《外國文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和文化隨筆30餘篇。著有《批判與救贖:從存在美論道生活詩學》《小說與生活:中外現當代小說名篇中的生活觀念》《生活詩學:後理論時代的新美學形態》《生活啟蒙:國際安徒生獲獎作家導讀》,合著《文學大師的成才故事》和譯著《兒童小說中的語言與意識形態》(第一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