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性人工器官

植入性人工器官

植入性人工器官是用來置換病損器官、暫時或永久補償其全部或主要生理功能的以人工醫用材料製成的醫療器械。常見的有人工關節、人工心臟瓣膜、心臟起搏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植入性人工器官
  • 外文名:Implantable ArtificialOrgan
  • 分類名稱: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
  • 管理類別:Ⅲ類醫療器械
發展歷史,分類,特點,植入性人工器官和器官移植區別,常見的植入性人工器官,人工關節,人工角膜,人工心臟,人工瓣膜,人工血管,

發展歷史

早在19世紀就有用人工製品替代有病器官的嘗試,如1897年有人用象牙管子製作人工血管,用於連線血管,但因迅速發生凝血而失敗。20世紀以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醫學工程學的發展,研製各種人工組織及器官的步伐加快,取得很大的成績。使用較廣泛的植入性人工器官有:人工心臟瓣膜、人工血管、人工關節等。人工心臟瓣膜替換手術由美國D.E.赫根在1960年第一次套用於人體,使用的是球型機械瓣膜。多選用生物瓣(豬主動脈瓣、牛心包瓣等),其優點是造價低廉、呈中心流型、血液動力學效果好,置換後不需終身抗凝,但有容易發生鈣化或穿孔之虞,遠期療效則尚待觀察。中國1976年製成牛心包瓣。1960年代即開始研製矽橡膠球型機械瓣,植入這種機械瓣的病人存活時間最長者已有18年。

分類

植入性人工器官按功能可分為以下幾類。
  1. 運動功能: 人工關節、人工脊椎等
  2. 血液循環功能:人工心臟瓣膜人工血管
  3. 神經傳導功能:心臟起搏器
  4. 感覺功能: 人工角膜、人工聽覺(人工耳蝸)等
  5. 排尿功能: 人工尿道

特點

  1. 對人體無毒、不致癌、不致畸變、不引起過敏或干擾免疫過程。
  2. 置入體內的材料要耐老化。具有良好的、適合環境的物理機械性能,長期浸泡在血液、體液中者,要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與血液接觸的材料,須有抗凝性能,又不引起溶血和蛋白質變性,不破壞血中成分。
  3. 能耐受滅菌過程,不變性,能製成各種符合形態要求的製品、器件和裝置。
  4. 只能模擬被替代器官1~2種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最重要功能,尚不具備原生物器官的一切天賦功用和生命現象。

植入性人工器官和器官移植區別

植入性人工器官和器官移植,兩者的根本不同點在於器官移植是生物性的,有活性的,同種移植後必然發生免疫排斥反應;而人工器官則屬於機械性的、人造的和無活性的,置入體內後不會引起排斥反應,但可以導致物理和化學性的反應。

常見的植入性人工器官

人工關節

人工關節是運用生物材料根據關節的生理特點仿製的關節假體,可以通過外科手術置換入相應的關節位置,代替喪失功能的病損關節。常見的有髖關節和膝關節等。
植入性人工器官

人工角膜

角膜病是僅次於白內障導致眼盲的第二大原因。雖然80%的角膜病患者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脫盲,然而由於傳統的角膜移植手術具有角膜捐獻者不足和手術成功率低兩大弊端,因此制約了角膜病患者的康復。人工角膜的出現及套用為角膜盲患者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人工角膜是採用異質成形材料,用於替代混濁角膜以提高患者視力的特殊裝置,它使角膜移植擺脫了供體缺乏和移植成功率低的難題。我國科學家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成臨床試驗的高科技人工角膜產品,該產品完全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並擁有完整的自主智慧財產權。
植入性人工器官

人工心臟

在人體心臟因病損而部分或完全喪失功能而不能維持全身正常循環時,可通過移植用人工材料製造的機械裝置以暫時或永久地部分或完全代替心臟功能、推動血液循環,這種裝置就是人工心臟。
植入性人工器官

人工瓣膜

人工瓣膜是可植入心臟內代替心臟瓣膜(主動脈瓣、三尖瓣、二尖瓣),能使血液單向流動,具有天然心臟瓣膜功能的人工器官。當心臟瓣膜病變嚴重而不能用瓣膜分離手術或修補手術恢復或改善瓣膜功能時,可採用人工心臟瓣膜置換術進行修復。主要適用於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馬凡氏綜合症等患者。
植入性人工器官

人工血管

人工血管是一種由合成材料人工製造的,用來修復和替代病變血管的血管代用品,亦稱為人造血管。其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手術切除病變血管段後直接將其移植於血管缺失部位,亦可在某些情況下保留病變血管以人工血管重新建立新的旁路血流通道。
植入性人工器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