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陽明洞

棲霞陽明洞

棲霞陽明洞,位於貴州修文縣城東棲霞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棲霞陽明洞
  • 地理位置:貴州修文縣境內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開放時間:8:00-18:00
  • 著名景點:棲霞山、三潮水、知非寺、龍岡書院、瘞旅文
  • 相關人物:王陽明
因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謫為龍場(今修文縣城)驛丞時,於正德三年(1508)年曾居於此洞而得名。王陽明在此三年,其著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及一些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便是在此"悟"出及寫出的。洞旁現存清代建築數座,石刻題詠甚多。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諡文成,餘姚(今浙江省餘姚市)人,後遷居紹興,世稱“陽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任刑部、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被梃杖四十,謫為龍場(今修文)驛丞,於正德三年(1508年)忍辱蒞任。初到龍場,居無處所,在一天然溶洞內埋頭玩味《易經》,洞因名“玩易窩”。爾後移居龍崗山。山腰天生一洞,土民稱為“東洞”,洞頗寬敞明亮。自王守仁在此棲身後改稱為“陽明小洞天”,習稱“陽明洞”。洞頂時有滴水,當地少數民族憫其陰濕,伐木結茅,在洞口右下方為之建屋。王守仁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名為“何陋軒”。又在洞口左上方修建一小亭,亭子四周栽些竹子。王守仁以竹子具有“君子之德”,將亭名為“君子亭”王守仁謫居龍場三年,潛心“悟道”,成就了他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學說,並萌發“致良知”思想,為其後成為著名哲學家奠定了基礎。“王學”對我國乃至日本、朝鮮等國的思想界影響極大。
王守仁先後在龍場的龍崗書院、貴陽的文明書院聚徒講學,使“連峰際天”、“飛鳥不通”的“山國”貴州從此人文蔚起,風氣大開。對於多民族的貴州來說,王守仁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亦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因此受到各族人民包括上層人士的信賴與善待。在著名的《瘞旅文》中,他諄諄告誡外來者,“爾安爾居兮,無為厲於茲墟兮!”用現代人的話說,便是“你就安心居住在你該住的地方吧,別給這裡的村落造成禍害啊!”確實,王守仁很注意民族關係。他與彝族土司貴州宣慰使安貴榮十分友善,曾兩次致書安貴榮,囑其以大局為重,不要撒減驛站,以免引火燒身。他還受安宣慰之託,撰寫《象祠記》。《象祠記》與《瘞旅文》後來都被收入《古文觀止》,成了千古絕唱。他離開龍場後,貴州宣慰使安國亨親筆書題“陽明先生遺愛處”,鐫於洞口崖壁上,迄今完好無損,備受世人珍惜。
王守仁去世23年後的嘉靖三十年(1551年),巡撫貴州監察御史趙錦將龍崗書院改建為“王文成公祠”,陽明洞因此成了王守仁的重要紀念地。貴陽人以前都慕名前往修文祭拜,或者面向修文遙拜。後來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在貴陽城東扶風山麓修建了陽明祠。
棲霞陽明洞
陽明洞山不高,洞不深,卻因“千古大師”王陽明在此悟道講學而名揚中外,海內外王學研究專家稱這裡為“王學聖地”。加上著名愛國將領、“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曾被囚禁於此3年,使陽明洞更加聞名於世。
陽明洞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龍岡山古木參天,翠柏森森,亭閣相映,碑刻歷歷,風景幽雅,奇景宜人。陽明洞洞穴多竅,奇石叢生,洞中有洞,前後貫通,真是別有洞天。它歷史久遠,因人及物,知名度高。這裡是王陽明行蹤遺蹟和張學良囚禁之處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建築完好,文化內涵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