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溪村(棠下鎮良溪村)

良溪村(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下轄村)

棠下鎮良溪村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良溪村,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棠下鎮棠下墟西北部約2千米的山坳里,村域面積7.56平方千米。

良溪村開基久遠,北宋時已有龔、謝二姓居住;現存羅氏大宗祠、五部堂等古建築,蘊藏著數百年廣府建築的特色。良溪村是繼南雄珠璣巷之後,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一個重要中轉站。良溪村非物質遺產豐富,保留著正月十五槍炮頭、農曆六月十三梁真君誕、十月一日舞火龍等民間習俗。

2014年11月17日,良溪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列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良溪村
  • 村落屬性:行政村
  • 所屬政區: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
  • 村域面積:7.56平方千米
  • 形成年代:南宋
  • 主要產業:水產業、旅遊業
  • 主要景點:羅氏大宗祠、五部堂
  • 保護級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 批准單位: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文物局等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7日
村落歷史,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村落格局,選址理念,空間布局,建築特色,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碉樓,羅氏大宗祠,五部堂,韞石堂,節孝流芳坊,歷史文化,地名由來,傳統民俗,歷史人物,文物古蹟,物產美食,榮譽稱號,旅遊信息,

村落歷史

北宋以前,良溪村就有姓龔的土著人在虎山(崗寮頂)山腳居住耕種,村人稱該山腳為龔坑裡。
北宋初年,謝姓從棠下鎮沙富村遷入與龔姓同開一村,龔坑裡故又稱謝龔坑村。
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羅貴率領36姓97戶,從南雄珠璣巷遷徙至謝龔坑村,在村對面的金花廟暫居,初稱新圖一甲;後搬至山腰居住,山腰遍生蓢草,於是把村名定為蓢底村;不久隨羅貴南遷的異姓除何、葉、朱、廖姓留下外,其餘都向外遷徙發展;後羅貴又邀龔、謝二姓同居蓢底村。
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蓢底村改名良溪村。
2011年,江門市蓬江區制定了《良溪古村旅遊文化總體規劃》《良溪村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等,並在兩年時間裡,區、鎮兩級共投入600萬元對良溪古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羅貴廣場、村史館等一批建築。
2013年5月10日,良溪村保護規劃通過專家評審。
良溪村
良溪俯瞰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良溪村位於棠下鎮棠下墟西北部約2千米的山坳里,東鄰沙富、弓田、虎嶺,南接中心等村委會,西面和北面與鶴山市雅瑤鎮接壤。村域面積7.56平方千米。
良溪村

地形地貌

良溪村位於大雁山山脈,屬山地丘陵地區,為典型的珠三角衝擊沙田濕地地貌。

水文

良溪村地處廣東省西江流域,南臨天沙河,天沙河圍繞該村由東緩緩向西北流去。

村落格局

選址理念

良溪村背山而築,面水而居,構成弓狀,山水與古民居環境的組合,體現了舊時風水理論。

空間布局

良溪村的後山,有一條被荊棘和灌木叢遮掩,用黃土堆砌成的護村牆。護村牆形如一條蜿蜒起伏的龍,幾乎環抱著整個良溪村,東起五部堂、西止村北新村(韞石堂巷口的井邊),起止都連線護村河,與護村河合成包圍勢,護衛著良溪村。
良溪村東、北出入口的護村河河畔,各建有一座高約十米的碉樓,村東的叫“鎮東樓”,村北的稱“鎮北樓”。村里仍完整保存著許多清代到建國初期的建築:有貞潔牌坊1座,祠堂2間,廟堂4間,韞石堂,雕鏤2座,護村牆、護村河,名人故居6間,商鋪4間,明清古民居若干座等。
良溪村
良溪村護村牆

建築特色

良溪村建築既傳承了中原山西、河南、安徽風格,也結合了嶺南潮濕防澇功能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