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陽市文化館位於湖北省棗陽市。
2021年9月18日,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棉紡織技藝(棗陽粗布製作技藝)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棗陽市文化館
- 所屬地區:湖北省棗陽市
棗陽市文化館位於湖北省棗陽市。
2021年9月18日,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棉紡織技藝(棗陽粗布製作技藝)保護單位。
棗陽市文化館位於湖北省棗陽市。2021年9月18日,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棉紡織技藝(棗陽粗布製作技藝)保護單位。所獲榮譽2021年9月18日,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
傳統棉紡織技藝(棗陽粗布製作技藝),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傳承保護 2021年5月24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傳統棉紡織技藝(棗陽粗布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棗陽市文化館...
棗陽市文化和旅遊局是市政府工作部門,為正科級,對外加掛市廣播電視局、市體育局、市文物局牌子。現任棗陽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盧世成。主要職責 根據《棗陽市機構改革方案》和《中共棗陽市委、 棗陽市人民政府關於棗陽市機構改革的實施意見》,市文化和旅遊局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文化、旅遊、廣播電視、體育、文物工作...
3.棗陽市文化館收藏文物 4.隨州市博物館收藏文物 (五)名勝古蹟 (六)近代和現代文物 (七)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著述 (一)經濟、政治、哲學、軍事、社會、法律、歷史、綜合 (二)文化、教育 (三)數學、物理、地理、化學、生物、天文、氣象 (四)工、農、林、牧、水利、交通、郵電、工程技術 (五)衛生、醫藥 十...
九連墩戰國古墓群位於棗陽市吳店鎮趙湖村,由9座大中墓葬封土堆組成,國家級文化瑰寶,1992年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古墓是戰國中後期、楚國鼎盛時期的墓葬,全國已發掘的楚墓中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壯觀的車馬坑,湖北發現的最大的夫妻墓,...
九連墩楚墓風景區位於湖北省棗陽市東南25公里處,是一座古代墓穴。區位 九連墩楚墓風景區位於湖北省棗陽市東南25公里處。2002年底省文物館組織了有國、省內外部分知名專家對九連墩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引起世人矚目。據考古專家介紹,九連墩戰國楚墓有四個突出特點:一是首次發現了楚墓有十一個古墓的...
襄州區,隸屬湖北省襄陽市,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東鄰棗陽市,西接老河口市、樊城區、襄城區,南與宜城市隔漢江相望,北界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新野縣、唐河縣,總面積2306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9月,襄州區下轄6個街道、12鎮,截至2022年12月,襄州區總人口85.7萬人。襄州區原為襄陽縣,因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
文化事業 2023年,穀城縣公共圖書館11個,藏書量134.5千冊。國家一級圖書館:穀城縣圖書館。國家一級文化館:湖北省穀城縣文化館。醫療衛生 2023年,穀城縣醫療衛生機構373個。其中,醫院10個,衛生院13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3881張,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406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193人,註冊護士1613人。社會...
文化事業 截至2023年末,萊陽市文化系統擁有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1個。擁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發射台1座,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均為100%。國家三級圖書館:萊陽市圖書館 國家一級文化館:萊陽市文化館 醫療衛生 截至2023年末,萊陽市共有各級醫療衛生計生機構622個...
隨縣,隸屬湖北省隨州市,位於湖北省北部,東與隨州市曾都區、廣水市、河南省信陽市相接,西與棗陽市、宜城市毗鄰,南與安陸市、京山市、鐘祥市相連,北與河南省桐柏縣接壤。全縣面積5543平方公里,下轄19個鎮。2023年末,隨縣年末全縣常住人口63.16萬人。隨縣建制始於戰國末期,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縣史。中華民族...
襄城區文化館為國家一級文化館,總面積2204.86平方米,共兩層,內設有多功能廳、展覽廳、綜合排練室、圖書室、舞蹈室、老年活動室、音樂培訓室等各類藝術培訓室。醫療衛生 2023年12月,襄城區人民醫院掛牌,由區政府與市中心醫院協定共建,投入使用後將填補襄城區無區屬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空白,轄區及周邊人民民眾的...
18 白竹園寺國家森林公園 3A 棗陽市 19 武漢晴川閣 3A 武漢市 20 武漢中華奇石館 3A 21 漢口北國際旅遊商品交易中心 3A 22 武漢東湖海洋世界 3A 23 武漢市黃陂區木蘭古門景區 3A 24 武漢長春觀 3A 25 利川市朝陽洞景區 3A 利川市 26 利川龍船水鄉景區 3A 27 恩施州龍麟宮景區 3A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工作站、南陽市博物館、南陽市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淅川縣博物館、新野縣漢代畫像磚博物館、唐河縣文化館、方城縣博物館、南召縣博物館、三門峽虢國墓地博物館、平頂山市文物考古工作隊、許昌市博物館、駐馬店市文物考古工作隊、襄樊市博物館、棗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荊州博物館、隨州市博物館...
武德九年(626年),廢唐州(治今湖北棗陽唐縣鎮)入顯州。貞觀元年(627年),廢顯岡,併入比陽。貞觀九年(635年),改顯州為唐州。長壽二年(693年),象河關建清真寺。開元十年(722年),遷徙河曲六州胡人萬餘至唐州落戶。同年夏,大水。天寶元年(742年),再改唐州為淮安郡。乾元二年(759年),復改...
全市參加普通高考學生5824人,較上年增加498人。其中,普通類考生5046人,對口類考生778人。文化事業 2022年,沁陽市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紀念館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30處,沁陽市文物保護單位109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
文化事業 截至2023年,南漳縣共有公共文化機構20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圖書館藏書33.7萬冊。擁有廣播電台和廣播轉播台1座,電視台和電視轉播台6座。文藝演出396場次,觀眾73.1萬人次。體育事業 截至2023年末,南漳縣擁有各類體育場地1426個,其中,全民活動健身中心1個,鄉鎮體育健身場所20個...
襄州區,隸屬湖北省襄陽市,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東鄰棗陽市,西接老河口市、樊城區、襄城區,南與宜城市隔漢江相望,北界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新野縣、唐河縣,總面積2306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9月,襄州區下轄6個街道、12鎮,截至2022年12月,襄州區總人口85.7萬人。襄州區原為襄陽縣,因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
襄州區,隸屬湖北省襄陽市,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東鄰棗陽市,西接老河口市、樊城區、襄城區,南與宜城市隔漢江相望,北界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新野縣...2021年末,文登區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全年演出92場,觀眾人數達4萬人;擁有博物館、文化館、公共圖書館、文物管理機構、藝術表演場館各1個,各類電影放映單位...
文化事業 國家三級圖書館:曾都區圖書館。國家二級文化館:曾都區民眾藝術館。截至2022年,曾都區共有文化機構10個,劇場1個,劇團1個,電影院4個,文化站4個。電視覆蓋率為100%,電視台節目125套,有線電視82453戶 醫療衛生 截至2022年,曾都區共有衛生機構(不含村級衛生室、私人診所)9個,其中:縣級醫院1個...
2023年,保康縣共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11個;公共圖書館 1個,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14.2萬冊;體育場館2個。醫療衛生 2023年,保康縣共有縣級醫療衛生機構8個,鄉鎮醫療衛生機構15個;全縣衛生機構床位數2376張,衛生工作人員1865人,執業(助理)醫師656人 。社會保障 2023年,保康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
襄州區,隸屬湖北省襄陽市,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東鄰棗陽市,西接老河口市、樊城區、襄城區,南與宜城市隔漢江相望,北界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新野縣、唐河縣,總面積2306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9月,襄州區下轄6個街道、12鎮,截至2022年12月,襄州區總人口85.7萬人。襄州區原為襄陽縣,因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
湖北襄陽市南漳縣玉印路商業街91號(商業街店)湖北省洪湖市聚金廣坊物1號(聚金廣坊物店)湖北省棗陽市書院街東元居委會東小區路口 (書院街店)湖南省 湖南省湘鄉市東山南路 河北省 北省保定市容城縣小樓堤西城路20號 江西省 江西南昌市東湖區勝利路289號 山西省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柳林店文化館旁邊 江蘇...
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鄄城縣擁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文化館1處,公共圖書館1處,劇院1處,電影院一處,孫臏書畫院1個,鄄城縣文化旅遊發展中心1個,鄉鎮文化站17處。全縣擁有廣播電台1台,電視發射台及轉播台3台,電視節目27套,廣播人口覆蓋率96.8%,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6.5%。衛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鄄城...
文化事業 截至2023年末,羅田縣實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5個,文化館13個,公共圖書館13個,博物館1個,館藏圖書44.4萬冊。組織文藝演出397餘場次,觀看演出人次達到145萬人次。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電影放映單位1個,有線電視用戶22.87萬戶。廣播覆蓋率達到99.08%,電視覆蓋率達到99.55%,共製作廣播節目1397...
經濟強縣增多,GDP過500億元的縣(市、區)由6個增至16個。大冶市、宜都市、仙桃市、棗陽市、潛江市、漢川市、枝江市躋身“全國百強”,數量中部領先,位次前移,全國影響力不斷擴大。產業結構逐步調優。縣域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16.4∶44.9∶38.7調整為15.5∶39.7∶44.8。其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