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性麻纖維

棉性麻纖維

棉性麻纖維製作的衣服透氣性較好,又有舒適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棉性麻纖維
  • 用途:製作衣服
  • 用料:麻纖維
  • 歷史:悠久
  • 特徵:透濕、透氣、防紫外線
簡介,歷史,種類,製作,特點,原料生產,

簡介

麻是一種很普通的傳統農作物,種植歷史悠久。長期以來,在麻纖維研究領域脫膠技術一直是世界性難題。由於其加工始終沿用麻紡工藝與設備,因而導致纖維品質低、可紡性不高,造成資源嚴重浪費。中國專家歷經多年艱苦攻關,開展了從麻種植直到終端產品開發套用的全方位系統研究,終於攻克世界難題,並創造性地推出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系列科技成果,實現了高品質棉性麻纖維的工業化生產。目前,用此項新技術生產的棉性麻纖維已試用於軍隊迷彩作訓服、襯衣等軍服品種;所開發的民用系列服裝已進入市場;一些新產品還遠銷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歷史

中國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知採用苧麻作為紡織原料。浙江省吳興錢出漾出土文物中發現的苧麻織物殘片是公元前2700年前的遺物。湖南省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也有精細的苧麻布。在苧麻織物之前,中國更早就用葛和大麻織制服用布。《詩經》中就有“東門之池,可以漚薴”的詩句。用苧麻績織的夏布是中國傳統的優良布料。

種類

紡織上採用較多的韌皮纖維有苧麻、亞麻、黃麻、槿麻、大麻、苘麻等。苧麻和亞麻的物理和化學結構很接近,纖維取向度都在80%左右,結晶度都在90%左右,強度高,伸長小,剛性比較大,吸濕和散濕較快,可紡性能較好,可紡制較細的紗線,織制細布,做成衣服後穿著挺刮、吸汗、不貼身、透氣、涼爽,是夏季服裝的良好材料,也是抽繡工藝品如床單、被罩、檯布、餐巾、窗簾等的理想原料。苧麻和亞麻是帆布、水龍帶、縫線、皮帶尺等的上等原料。黃麻、槿麻、苘麻等纖維較粗,適宜做包裝用布、麻袋、繩索、地毯底布等。這些麻類的吸濕性和透氣性較好,適宜做糧食、食糖等的包裝材料,其中以黃麻較好,槿麻次之,大麻、苘麻除部分用於黃麻混紡外,多數為繩索的原料。但有些國家部分品種的大麻纖維也可以作為衣著原料。

製作

要在韌皮中取得纖維,先要經過剝取和脫膠過程。苧麻的製取是先割取麻莖,打落枝葉、剝皮,或直接在田間將麻莖折斷而剝取麻皮,再用刮麻器將表面青皮颳去(刮青),洗淨曬乾而得原麻(生麻)便成為紡織廠的原料。原麻脫膠一般採用鹼液高壓煮練,日本有用水理機將原麻連結成帶狀進行化學煮練的,可獲得順直而潔淨的纖維(精幹麻)。
1896年法國發明剝麻機,日本在巴西經營的農場已用機器剝麻。在中國,苧麻的收割尚未機器化,因機器可能損傷苧麻的宿根而影響下一季生長。剝製和刮青也是手工操作。
亞麻在田間拔收後,經涼乾曬燥脫去籽粒而成原莖。原莖經溫水發酵或雨露發酵使部分膠質分解,曬乾後成為乾莖。乾莖的木質在碎莖打麻聯合機中被壓碎,由高速迴轉的打手打落,分離出來的纖維再經人工在釘板上粗梳分級而成打成麻。粗梳時落下的短麻稱一粗,聯合機打落的木質碎屑中夾雜的短麻經處理後的纖維稱二粗。打成麻、一粗和二粗都是亞麻紡織廠的原料。
黃麻、槿麻和苘麻有鮮皮脫膠、乾皮脫膠和帶桿脫膠三種方法。先將麻皮或麻莖紮成捆,浸沒於池水或流水中,浸泡時間視水溫而定,利用微生物發酵脫膠。待脫膠適度即行取出,在流水中洗淨曬乾即成熟麻(精洗麻),為紡紗廠的原料。大麻麻皮和麻骨粘附抱合較緊密,剝皮前須先浸泡。
韌皮纖維的剝製和脫膠關係到纖維質量的優劣。麻莖收割要及時,過早則纖維產量低、強度差,過遲則纖維粗硬,剝製和脫膠困難。脫膠宜適度,偏生則纖維鬆散不夠,過度則強度減弱,影響工藝纖維的長度。剝洗應潔淨,否則雜質殘留纖維上影響可紡性,使的質量下降。

特點

麻纖維具有棉纖維所不具備的透濕、透氣、防紫外線和抗菌等許多優異特性,而且有吸波、消音和耐海水腐蝕等特殊功效。這種新技術的突破,不僅能夠充分利用中國現有的紡織資源,而且能夠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節能減排,充分利用寶貴的土地資源,同時對於全面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原料生產

由於麻材料具有較強的抗災害能力,在鹽鹼地、荒灘地均能很好地生長,且原料種植粗放,管理便利,尤其在中國耕地面積有限、目前每年棉花和糧食需求均存在較大缺口的形勢下,麻種植不與糧棉爭地,而且有利於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並能夠培植許多新的發展增長點,所以其經濟、國防和社會效益極為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