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梵谷奶奶
- 別名:常秀峰
- 出生地:河南南陽方城縣
- 出生日期:1938
- 主要成就:馬英九分別收藏了她的畫作
- 代表作品:《梵谷奶奶的世界》《俺們農村》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媒體評價,
人物經歷
在離開農村前,她不會寫字,不會畫畫。蠟筆,自顧自地創作了百餘幅作品……雖然她不知道什麼是“後印象派”,但大家還是送給她一個很響亮的稱號“中國農村的梵谷”。她不知道這個社會裡,許多人看到她的作品,在一個開滿紫荊花的小路的一個住宅里,她用畫筆,沉浸在她獨特的回憶里。
梵谷奶奶,她70多才開始繪畫,卻被人們稱之為“中國農村的梵谷”。 一次香港個人畫展,兩次被請上“魯豫有約”。 法國著名攝影師魯斯本,台灣馬英九先生分別收藏了她的畫作。常秀峰在2006年6月23日鳳凰衛視《魯豫有約》節目中說:“要我說,梵谷的那幅畫(《星空》)我看不懂,可梵谷畫的向日葵沒有我畫的好。向日葵不能擱在花瓶里,沒有水和土,它會死。”
主要作品
《梵谷奶奶的世界》
3、本書收錄全部梵谷奶奶的代表畫作
4、國內最著名的印刷紙張專家監督統籌
6、銷量超過五萬本後,策劃精裝本8000本。
基本信息
作 者: 江華 著,梵谷奶奶 繪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6-1
字 數: 50000
版 次: 1
頁 數: 137
印刷時間: 2009-6-1
開 本: 24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8615066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內容簡介
一部溫情之書。一顆清澈乾淨的心。在她的畫裡,色彩就是感情,線條勾勒的全是記憶。她70多才開始繪畫,卻被人們稱之為“中國農村的梵谷”。一次香港個人畫展,兩次被請上“魯豫有約”。法國著名攝影師魯斯本,台灣馬英九先生分別收藏了她的畫作。南方都市報,南方人物周刊,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中央電視台、湖南衛視,香港文匯報,蘋果日報,新加坡聯合早報,鳳凰衛視、香港TVB等國內外各大媒體,紛紛報導了梵谷奶奶和她的奇蹟。
梵谷奶奶,一位來自河南方城縣的老太太。
在她晚年的一天,突然拿起畫筆,創作出了百餘幅畫,其率性而為、真實樸拙的風格勾起了都市人的鄉愁。
人們驚嘆於她的天賦,稱呼她為“中國農村的梵谷”,或親昵地稱為“梵谷奶奶”。
國內數十家報紙、廣播和電視,港台、新加坡、北美,以及歐洲的媒體紛紛報導了梵谷奶奶和她奇蹟一般的畫作。而梵谷奶奶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會有那么多的人關注她和她的畫。在一個門前開滿紫金花的住宅里,她仍然用畫筆安靜地記錄下對往事的回憶。
她用畫筆回憶往事和鄉村,回憶她的花草,她的動物,她的老房子,她的田埂,她的果樹,她的土地。
這些燦爛的色彩感動過無數人,也許會觸及到你內心柔軟的那一部分。
梵谷奶奶。記得這些畫,就會記得一個母親,一個鄉村女人。
畫,人,回憶和美好的鄉村都在流逝中。
目錄
畫之初
陽台上的美好時光
用畫筆記錄下往事
她的畫,她的鄉村生活史
縫補鄉村景觀的裁縫
還原真實
生命的光,有偶然組成
有種顏色,讓心靈回家
田野里的父親母親
啊!歡雪
草莓里的陽光
鄉荷
夏天的荷花
荷花的曲與直
秋天的記憶
花好害
鄉下的菊花枕頭和廣州的鮮花
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
母親在廣州的時間表
秋天的落葉
在城裡勞動
窗房窗外的鄰居
心裡不舒服,活著就不舒服
老家影像
忽略眼前的親
有空來坐坐喔!
回家吧,至少那裡有你們的姑娘
“錢不是我拿的”
認真“過家家”
泥土裡有人的味道
回家寫生
畫不出來的東西
母親的圓明園
香港和紫荊
來自香港媒體的問題
劉三姐的冬粉
不怕飛機掉,我拉著扶手呢
火車咋裝到地下的?
不上班咋掙錢
錯人烏雞和皮蛋
“藝術牛仔褲”
坐計程車
“母親不會偷渡”
吃藥
學外國英語,和養牛一樣重要
廢品處理“所有權”
奶奶“無齒”
“洗髮水飲料”
“就是飛柔”
摩絲的神奇
快點“死”,“死”完就出去玩!
茄子能不能當“國菜”?
稿費與種地
五個女孩隨便挑個結婚吧
翻譯!翻譯!再翻譯!
得病能讓人聰明嗎?
稿費與成名
漂亮妞兒陳魯豫
藝術真理
接見冬粉
街頭電視秀
這個社會真“妖氣”
來自家鄉的討畫者
名聲的愉悅
隨風而逝的雪
我的捐助
懷念老伴
母親的眼睛
月亮,是我夜裡的燈
那不可改變的
後記:太陽照常升起
《俺們農村》
基本信息
1、梵谷奶奶首本面向兒童的鄉村繪本
2、《俺們農村》:整體裝幀由著名設計師唐雁斌操刀。
3、最著名進口紙商康戴里提供內文用紙(160g美感極致)、巨圓紙業提供章扉用紙(90g“化蝶”);廣州嶺美彩印精美印裝。
內容簡介
書里的一切城裡都沒有。這是70歲老奶奶給3歲孫女和所有城裡孩子繪製的美麗鄉村。奶奶用媲美印象派畫家梵谷的畫筆,為孩子們打開鄉村的春夏秋冬四季畫卷,江華用清澈澄淨,充滿田園詩意的語言,為孩子們講述了母雞帶小雞、蠶寶寶、割麥子、雪地抓鳥遇狼……等趣味生動的故事。淳美的圖畫和文字勾起了都市人對鄉村濃濃的鄉愁。圖書還巧妙地設計了“小朋友尋找大自然小生靈”的互動環節。小朋友在尋找的過程中,可以認識很多農家事物,進而對大自然趣味盎然。著名畫家陳丹青稱奶奶的畫有“質樸的震撼和心靈純淨的體現,她用純真無瑕的眼睛,去觀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諦”。希望孩子們能夠在這本淳美的鄉村繪本中找到大自然的美妙。
爸爸媽媽可以這樣使用
《俺們農村》除了可以讓孩子欣賞梵谷奶奶燦爛的繪畫,以及富有田園詩意的文字,還可以讓孩子學習大自然的種種知識。
父母可以這樣向孩子提問:
1、通過向孩子展示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繪畫,教孩子分清四個季節,記住每個季節的特徵
2、割麥是最普通的農村勞動場景。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們我們吃的麵包、饅頭、蛋糕……都是麥子做的
3、這個提問可以讓孩子分清不同的農作物,再也不是“五穀不分”的城市小寶寶啦。
4、書中還講了田鼠和野兔的搗蛋故事,小朋友非常愛聽的喔
5、孩子可以從這座農家小院裡面找到很多在菜市場的蔬菜家禽,在美麗的鄉村畫裡面見到,他們一定會很驚喜。
6、出一道超級難題給已經成為“小小植物學家”和“小小動物學家”的孩子,他們會努力從書里去尋找對應的動物植物,其中可是樂趣無窮喔。
7、還是給爸爸媽媽準備一份標準答案吧,免得被小朋友考倒喔
(本使用方法適合3-6歲小朋友)
媒體評價
浙江工人日報
萬人追捧“梵谷奶奶”的繪畫傳奇
2007年02月26日 14:16:43 來源:浙江工人日報
她是一位74歲的農村老太太,從未出過遠門,也沒有學過繪畫,卻一畫驚人。網友們驚嘆於她的天賦,稱呼她為“梵谷奶奶”。她的畫帶給人們驚喜,也點燃了所有都市人壓抑心中的鄉愁……
從山楂樹開始畫畫
住慣了鄉下的常秀峰,不習慣都市生活的節奏氛圍。剛到兒子家,老太太腿腳不方便,下一趟樓要花好幾分鐘。城市雷同的建築和道路,讓老太太常常產生迷路的懼怕,於是便很少下樓,漸漸接受了悶在“小鴿籠”的生活。
在兒子家,老人津津樂道地為三歲的小孫女講家鄉故事。說到自家種植的山楂樹時,老人描述,果子是紅的,樹葉是綠的,但任憑如何描述,長在城裡的孫女依然弄不清它的模樣。有一天,小孫女用蠟筆在紙上塗抹,老太太順手拿起了蠟筆,興致勃勃地加入到塗鴉的陣營,把果子塗成紅色,葉子塗成綠色,在白紙上畫出了山楂樹。一瞬間,小孫女全明白了。
以後的日子,老太太故事越來越多,畫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一個偶然的機會,做美術編輯的兒媳婦看見了這些不講究透視、沒有比例的蠟筆畫,立刻震驚了。兒子、兒媳婦怎么也不敢相信,從沒學過繪畫的老人會有這樣的天賦,一出手,竟然就是“後印象派”式的“大手筆”。
此後,拿孫女的蠟筆和水彩筆畫畫,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悅。兒媳婦發現,老人那些簡單而來源於生活的蠟筆畫,很容易勾起人們對小時候生活的種種回憶,很容易被畫裡流露出來的那種真誠、自然、純樸的情感所感染。老人的畫沒有專業畫匠的點、線、色塊、色調、比例,但很逼真。那些花鳥都是與老人相伴多年的山區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別人把它們踩在腳下,她把它們記在心裡。
蠟筆和水彩筆成了老人的夥伴。從2003年至今,老太太一共畫了一百多幅作品。
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兒子江先生開始在自己部落格上貼上母親的畫,並寫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讓江先生意想不到的是,這些畫上了網路之後,竟然迅速走紅。
200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報》以兩個整版的篇幅報導了老太太神奇的繪畫經歷。隨後,《南方人物周刊》、《羊城晚報》等各大媒體也相繼進行報導。2006年6月23日,老太太還被鳳凰衛視請到《魯豫有約》直播室。直爽、樸實的老太太一出場就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圖片故事部落格在奧一網開通。同年8月,新浪也為她開通了名為“梵谷奶奶常秀峰”的部落格。部落格公告欄中寫道,雖然常秀峰不知道什麼是“後印象派”,但大家還是送給她一個很響亮的稱號“中國農村的梵谷”。開博不到一月,點擊率超過8萬。每一幅畫作點擊率都在2000次以上。一時間,“梵谷奶奶”的稱號紅遍整個網路。
2006年11月,常秀峰再次受邀走進鳳凰衛視《魯豫有約》。在那裡,老人的一幅《向日葵》與梵谷的《向日葵》被並排放到了演播大廳。魯豫詢問老人對兩幅《向日葵》的看法,沒有一點繪畫理論的常秀峰說:“這個叫梵谷的人一定很不開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畫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陽光溫暖她,有土地養著她,有水滋潤著她,就像我畫她的心情一樣,很幸福。” 老太太的兒子江先生說,在老太太的觀念里,沒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錄製現場,她非常活躍,魯豫給個話頭,老太太就能接過去暢所欲言,爽朗的個性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大有搶去魯豫風頭之勢。老太太對“紅”毫無概念,魯豫問她:“你知道網上現在有多少年輕人在崇拜你嗎?”老太太想了想答:“幾十個吧。”觀眾笑場。 此後,老太太一下成了廣州名人。並不常出門的她,偶爾在兒子和兒媳的陪伴下到附近公園遊玩時,常常會有人請她簽名,向她求畫,不識字的她只能照葫蘆畫瓢簽上自己的名字。
“梵谷奶奶”依靠網路走紅。對於別人稱自己為“梵谷奶奶”,老太太更是納悶。她說:“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這個,方圓幾個村也沒有叫這個名的,我咋就成了梵谷奶奶?”當兒子給老人解釋後,老太太方明白過來。就是這樣一個對“藝術”、“文化”很陌生的農村古稀老人,以不經意間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動著眾多生活在浮華之中的城裡人。畫畫,讓老太太找到了打發時間的“事業”,還有了“冬粉”和“外事活動”。老太太對此挺高興。
江先生說,雖然老太太每天會簡單點擊部落格,看看自己的畫作,但不識字的她,只能叫兒子依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誌和回復網友。當然,作為古稀之年的老人,城鄉文化的衝突幾乎天天在她身上上演,也由此撞擊出了很多樂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
“梵谷奶奶”為何受到人們的喜愛?
江先生說,鄉愁。
有網友評論說,這才叫藝術,誰要敢形容老太太的畫精美,我跟他急。更多的網友則在老太太的畫和江先生配的寫老太太往昔生活的文字中,讀到了濃濃的鄉愁,點燃了漂泊異地的人們對童年、對父母、對鄉村的追憶和思念。
江先生說:“其實,城裡人也有鄉愁,很多城裡人都在彼城和此城甚至異國奔波,他們也有濃濃的對家和往昔生活的懷想,老太太的畫暗扣了都市人壓抑著的這種情感。”對於老太太今後的“繪畫生涯”,江先生說沒有規劃,順其自然,讓老人家繼續自娛自樂吧。
眾人眼中的“梵谷奶奶”
河南省美協副主席、著名油畫家曹新林看到老人的幾幅畫後,非常驚訝,他說:沒受過一天正規訓練就能畫出這樣的作品,老太太的繪畫天分很高。這屬於原生態畫作,樸實、漂亮,很有藝術靈氣。央視青歌賽不是分為流行、民族、原生態幾種流派嗎?我看,老太太的畫就屬於我們美術界的原生態畫法,其中還夾雜著些農民畫。
當看到《江家老屋和古樹》這幅老太太的成名作時,曹新林說:“這幅畫很有味道,畫裡蘊含著一種韻律。老太太的畫質樸、純淨,完全沒有美院或科班人的繪畫技巧與套路,近似於天真無邪的兒童畫,這是它之所以打動人的真正原因。”
重慶知名畫家米可分析常老太太的畫說,藝術是每個人天性的反映,質樸更能體現出一種境界。被稱之為“素人畫派”,他們主動放棄學院式規範教育,全心體會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返璞歸真可以達到更高藝術創作境界,使藝術品更具靈性。
陳魯豫說:“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可愛的老太太。”
網友們也紛紛留言。網友“羊身上的BLOG”留言:太美了。用心靈和原生態的色彩,孩子般的拙筆畫出到骨髓的意境。向奶奶學習,是您告訴我們什麼是地球,什麼是家園。
網友景凌飛留言:我不懂得如何欣賞畫,但我喜歡這種平淡的生活和濃墨飛舞的痕跡。我都難以想像自己70歲時會是什麼樣子,是否和您一樣永遠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您健康快樂長壽。
嚮往簡單的生活
2006年12月18日,74歲的常秀峰從廣州回到河南南陽,記者前去老人的家鄉採訪。
這裡簡直與“梵谷奶奶”的《江家老屋和古樹》一模一樣,這便是常秀峰的家。
雖然在廣州生活了3年,但常秀峰很少畫身邊的景致。老人安詳地說:“廣州的高樓走不進我的心,我畫不出來,老家的景致雖然看不到,但它們在我的心裡,想畫的時候,那些花鳥樹木、房屋老井就一點一點地從心裡走出來,畫畫的時候,滿腦子都是家鄉的味兒。”
聽說老太太常秀峰已成為網上紅人被譽為“梵谷奶奶”時,江家村的村民們都吃了一驚。他們說,這么多年來,從沒見過常秀峰畫畫,字都不識幾個,只會寫自己的名字。不過,村里和她同輩的老太太楊前奉說,在村里,常秀峰的針線功夫那可是一絕,時常被人請去做衣服,年輕時候就心靈手巧。而且,還當過婦女主任呢。
由於鳳凰衛視及各媒體的報導,老太太還將赴香港舉辦個人畫展,雖然畫展展期還沒有完全確定下來,但已引起了香港眾多媒體的關注。江先生說,隨老太太自己的意思,但老太太似乎更樂意守在家裡,用畫筆描繪她腦海里對於鄉村生活的遙遠記憶。
對於即將到香港舉辦個人畫展,老人說,感覺就像在做夢。(嚴峻 雅靜)
香港文匯報
「梵谷婆婆」來港開畫展 [2007-01-15]
這位婆婆妙筆生花,畫中的牛羊花草,閒著笑著,優哉悠哉。有人說,年屆73歲,只得3年畫齡的農村老婦常秀峰,畫風似極印象派大師梵谷,不同的是,筆下都是農村生活樸實的一面。她說,與其叫她「梵谷婆婆」,不如稱呼她做「向日葵」,「因為我過著有陽光溫暖的生活」。
來自河南的農村老婦常秀峰,不曾讀書寫字,以為一生就此終老,70歲那年忽然與畫有緣。常婆婆說她不懂表達,便用孫女的蠟筆將眼中的農村繪畫出來,從此,那雙手開始停不了。
蠟筆繪出農村風貌
草莓、菊花和田園,全是常秀峰的題材,但最愛的還是《朵朵葵花向太陽》,畫中都是開得燦爛的向日葵。「它代表我的生活,代表我自己,很有陽光溫暖,過得很幸福快樂。」她記得,昔日在農村過著體力勞動生活,挑起養家的擔子,苦不堪言,今日卻能弄孫為樂,與畫作伴,當然不亦樂乎。但她說,總有一天會回到鄉下,始終,仍很想家。這位婆婆昨日訪港舉行首個為期逾一個月的畫展,展出一幅幅筆觸淳樸、充滿鄉土氣息的作品。
上海星期三報導
本報記者郁蕊芬/文
她,目不識丁,從未學過繪畫,更不知道什麼是“印象派”,但網友們送給她一個響亮的稱號——“中國農村的梵谷”。
她,不懂電腦,不了解網路,她由家人代為管理的部落格卻在短短几個月內迅速竄紅,一時間,“梵谷奶奶”紅透網路。
她,大名常秀峰,73歲,生活的足跡幾乎從未離開過河南農村。
最愛畫老家的房子
電話那頭,常秀峰聲音洪亮,笑聲爽朗。
記者說:奶奶,我要採訪你呀。她愣住了,大約兩秒鐘後,才用帶著濃重河南口音的國語欣喜地問:“你也喜歡我的畫啊?”得到肯定回答,她又是一陣“呵呵呵”的大笑。
老太太告訴記者,她一直生活在農村,和鋤頭鐵耙打了一輩子的交道。2003年,第一次坐飛機,被兒子接到廣州生活。
老太太提筆作畫純屬偶然。
“長著紅果、綠葉子的山楂樹究竟是什麼模樣?”小孫女聽了半天,仍一知半解。老太太“急中生智”,順手拿起了蠟筆……
為了讓小孫女了解老家的風土人情,老太太開始作畫。“(小孫女)要我畫啥,我就畫啥。什麼鳥啊,兔子啊什麼的。天天陪著她畫。”
從第一幅“紅果綠葉的山楂樹”開始,不知不覺間,老太太已經用蠟筆、水彩筆創作了100餘幅作品,其中有山水、老房子、向日葵、荷花、竹林、小鳥……“畫的都是家鄉的東西。住了幾十年,很思念家鄉,而且都是實在的東西,都是自己看過的東西。這個東西長得啥樣,就畫啥樣。”
老太太最喜歡的,還是畫她老家的房子:已經倒塌的祖屋,搬到鎮上後新蓋的瓦房,祖屋在冬天蕭瑟的景象,新房迎來秋天豐收的喜悅……老太太一畫就是好幾幅,因為“在老家山區住了幾十年,對以前的房子特別有感情。”
老太太還喜歡畫鳥,因為“我們山區鳥兒多”。她告訴記者,過去在農村里,別人都會教小孩子捅鳥窩,她不教,有時候兒子淘氣,把鳥窩捅下來了,她還會把它再擱上去。“鳥生個小鳥也不容易,我們不能傷害它。”
老太太畫畫從不打草稿,“需要啥顏色就用啥顏色,直接畫上去”。但完成一幅畫,依然需要3天左右,如果慢一點,會拖上一星期。說起未來,老太太又呵呵笑起來,“我的想法啊……只要大家喜歡,我就儘量多畫點。”
靠畫賺了千兒八百
一開始,老太太一邊作畫,一邊給孫女講老家故事的舉動並沒有引起家人的注意,直到有一天,學美術出身的兒媳無意間看到了這些“不講究透視、沒有比例”的蠟筆畫。
“老人家從沒有拿過畫筆、也不識字,怎會有這樣的天賦?”兒子江華大喜過望:“媽媽讓我們再次發現了她。”
經他一宣傳,老太太很快成為他同事眼中的“傳奇人物”,大傢伙結伴到他家裡看畫,看完都喜歡得不得了,還有人死活要“搶”走一兩幅收藏。
如今,“走得最遠的一副畫,在法國一個畫家手裡。”這位法國畫家是世界攝影名人布列松的朋友,看了老太太的畫,對江華說:“你媽媽和我一樣,是用心在作畫。我,用心,不是用相機做藝術。”
今年1月,老太太的作品第一次上了報紙——《中國小學生語文報》給這7幅畫開了120元的稿費。老太太高興極了,因為“開始沒想到畫畫還能賺錢。就想畫著玩”到現在,她的畫已被5家報紙刊登過,儘管不識字,也記不住這些報紙的名字,但收到的近千元稿費還是讓她樂不可支:“種地一年,也就賺千兒八百的。現在靠畫畫就能賺到了。”她爽快地說:“只要身體好,我就繼續畫。”
今年7月,江給母親開了一個部落格,把她的作品及經歷都公布出來。老太太的名氣更響了。不久,新浪網也為老太太開了個部落格。短短數月,兩個部落格的點擊率加起來突破10萬,還成了許多熱門部落格的連結對象。老太太因此還得了個“中國梵谷”的稱號。
對於自己成為“網路紅人”的事情,老太太一開始並不知情,她才知道,她的畫“很多人都能看到”。“有一次出去玩,就在街上聽到有人喊我常奶奶,我一看是個陌生小姑娘。就問她,你怎么知道我呀?她說,在電視、報紙上看到過你唄,然後就和我一路走、一路聊。”
這樣的事情常常發生嗎?
“有好幾次呢,他們都挺喜歡我的畫。”
別人都喜歡你的畫,開心嗎?
“那些人喜歡我的畫,(我)心裡很高興,很高興……”老太太一個勁兒地說“高興”。
如今,老太太堅持畫畫,因為她“不識字,也不會看書,除了畫畫啥都不會幹”。但,她每天只能畫上一兩個小時,“時間一長,眼睛受不了”。她畫畫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賺取稿費,更不是為了成為“中國梵谷”,而是要“用這些畫來代表以前和現在的生活”。
最讓老太太高興的,莫過於同樣喜歡畫畫的小孫女對她說:“奶奶,你(把畫)放那裡,我來畫。”她就笑眯眯地看著小孫女拿起紙和筆,按照自己畫裡的樣子,一筆一划地認真臨摹。
兒子說“奶奶”
老太太,她坐在陽台上,連外面都不看。在一個盤子的蠟筆頭裡面尋找顏色,把1000多公里外家鄉山溝里某棵樹的樣子給搬過來。
怎么說老太太的畫呢?有時候,我坐在書房裡看書,透過大玻璃看陽台上的老太太作畫,就想,她今天保不準心緒又回家了。也許,在畫某一筆顏色的時候,還有她和別人在樹下勞動的情景。
她的畫,不承載文化和藝術,她承載著沒有人知道的都已經老去的,山區農民們的歷史。這是壓根就無法記載進這個國家的歷史的。所以,有時候,我覺得,老太太的畫,是壓在我心裡的石頭,讓生在這個時代的我自己,感到說不出的煩悶和想吶喊的衝動。
有時候,我會呆呆地坐在書房,透過玻璃看在陽台上畫畫的母親,有時候,也悄悄地拍幾張照片,我甚至無法想像,她下筆作畫的時候,心裡那美好的幾十年前的美麗景色,苦難消隱,惟有美好。
“冬粉”說“奶奶”
■洛洛:看奶奶的畫讓我很感動,小的時候,每每學校放假,總是鬧著要到農村的親戚家住,爸爸媽媽熬不住我一直的鬧,就允了我。後來,漸漸成了習慣。我的童年要比我身邊任何一個人的都要幸福。奶奶的畫讓我看到了我幸福的童年時期,也讓我更加懷念我那已經去世的慈愛的長輩。祝奶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徐葉力:童心!美好的內心!試問,一個美術高材生,抑或一個美術作家,又有誰能有如此純潔、如此崇高、如此平淡、如此簡樸的畫作?!不是奶奶有多偉大,而是人性的真諦!!奶奶正是因為表白了人性的純良而倍顯崇高!原來真正的美好、真正的崇高,不是人性的虛偽和做作,而是釋放心靈的淳樸賢良!向奶奶學習,讓我們的生活真真切切!
■河南老鄉:如果常奶奶出書我想了一個書名《畫著玩——“梵谷奶奶”常秀峰的畫與話》。從書的裝幀到排版設計到定價要體現常奶奶的一貫風格,我想書應該厚一點,畫多一點,話簡練點。
華商報
“梵谷奶奶”用畫筆點燃鄉愁
她的畫帶給了我們驚喜,也點燃了所有都市人壓抑心中的鄉愁……
本報記者昨日採訪到常秀峰和她的親人,為您講述“梵谷奶奶”其人其事,以及更多幕後故事。
有一位目不識丁,70歲以前從未拿過畫筆的老太太,日前走紅網路,挺進電視的名人訪談節目了。她的畫作還頻頻被發表。她就是被網友譽為“中國農村的梵谷”,被親切稱為“梵谷奶奶”的河南籍老太太常秀峰。
是什麼契機讓她拿起畫筆,並從此聲名鵲起,生活由此更多了一份樂趣與寄託的呢?
“梵谷奶奶”誕生了
記者採訪了為“梵谷奶奶”製作部落格,“捧紅”她的江先生。他是老太太的二兒子。
江先生介紹說,老太太一直生活在農村老家,後來老伴去世,她才在子女的勸說下來到廣州,和二兒子一起生活。那是2003年。
老太太腿腳不方便,下一趟樓要花好幾分鐘,城市雷同的建築和道路,讓老太太常常產生會迷路的懼怕,於是便很少下樓,漸漸接受悶在“小鴿籠”的生活。
有天,江先生三歲的女兒子粵用蠟筆在紙上塗抹,老太太看見了,也興致勃勃地加入到塗鴉的陣營。令人驚奇的是,一輩子從未接觸過繪畫的老太太,一出手,就是“後印象派”式的“大手筆”。江先生看到母親的畫作,驚呆了。
意想不到的是,網友們熱烈地追捧起了老太太的畫作。
老太太搶了魯豫的風頭
“梵谷奶奶”迅速成名了。
網友的追捧並非僅僅停留在網路上。一位旅居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中國女士,給江先生打來電話,說在網上看到他母親的作品,“簡直都要折服得暈倒了”,她熱烈地邀請老太太去荷蘭,她想帶老太太去梵谷博物館參觀。
法國著名攝影家斯魯本非常喜歡老太太的作品,他收藏了她畫的《石榴樹》。斯魯本對江先生說:“你的母親和我一樣,都在用心地做一件事情———藝術。”前不久,老太太還應邀做客鳳凰衛視的《魯豫有約》。
江先生說,在老太太的觀念里,沒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錄製現場,她非常地活躍,魯豫給個話頭,老太太就能接過去“暢所欲言”,爽朗的個性贏得了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大有搶去魯豫風頭之勢。老太太對“紅”也毫無概念,魯豫問她:“你知道網上現在有多少年輕人在崇拜你嗎?”老太太想了想,答:“幾十個吧。”觀眾笑場。其實在短短的日子裡,“梵谷奶奶”的部落格就有8萬多的點擊率了。
江先生說,隨老太太自己的意思。但老太太似乎更樂意守在家裡,用畫筆描繪她腦海里對於鄉村生活的遙遠記憶。
畫畫帶來的歡樂與困惑
畫畫,讓老太太找到了打發時間的事做,還有了“冬粉”和“外事活動”。老太太對此挺高興,也由此撞擊出了很多的樂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
比如,老太太畫了一幅畫,江先生將它掃描到了網上,老太太就問了:“咦,我的畫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還有一次,江先生將老太太的一幅畫在外面放大,做了一張噴繪回來,拿給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覺得神奇了:“這畫明明我放在家裡,你怎么又變出一幅,還這么大?”
老太太一生都用體力勞動謀生,在城裡,她也會每個月賣一次家裡的廢品,能掙六七塊錢。有一天,一家報紙用了老太太的作品,給她寄來了150元錢的稿費,她都蒙了。老太太說,在農村,辛辛苦苦,一年種一畝地下來,才掙幾個錢啊,怎么一張畫就能掙這么多?
老太太難以理解“腦力勞動”的概念,她感嘆說,在城裡,紙都能變成錢。
她勾起了都市人的鄉愁
“‘梵谷奶奶’受到人們的喜愛,你個人分析會是什麼原因呢?”記者問江先生。
自身就是資深媒體從業人員的江先生說,人人都渴望打破常規,但又不得不遵循所謂的常理和遊戲規則,老太太的畫不按規矩出牌,率性而為,真實樸拙,給渴望突破和改變的人們帶來了驚喜。同時,老太太的畫勾起了每個人的鄉愁。
這兩點“走紅理由”,從網友們的評論中可窺見端倪。“其實,城裡人也有鄉愁。”
對於老太太今後的“繪畫生涯”,江先生說:“沒有規劃,順其自然。讓她老人家繼續自娛自樂吧。”
一個沒有名利概念,不知“紅”為何物的老人,走紅了網路。這個辛勞樸實的農村老奶奶,用她的畫和畫中故事,溫暖了奔波都市浮躁的我們。
“梵谷奶奶”,您有空了,繼續畫……本報記者 程勇
■對話
和“梵谷奶奶”聊家常
記者:常奶奶,您現在是名人啦,好多人都喜歡您和您的畫啊。
常秀峰:謝謝大家的喜歡。你也是喜歡我的畫兒的吧。呵呵。
記者:您一般什麼時候畫畫呢?一幅畫大概需要花費您多長時間?
常秀峰:有時間了我就畫。我挺忙的,還要做飯,抹桌子。
記者:聽說您稿費收了不少,準備怎么花呢?
常秀峰:明年我想回趟老家,有幾個困難戶,我就用稿費接濟一下他們。
記者:現在有“冬粉”讓您當老師嗎?
常秀峰:啥叫“冬粉”?老師啊,我想拜啊,好幾個畫家來我們家,我就請教他們,他們不教,還說要向我學習。
記者:您兒子告訴我說呀,您老特健忘,我考考您,請您去上電視的那個姑娘您還記得是誰嗎?
■聲音
網友和名人眼中的“梵谷奶奶”
您的畫有一種靈氣,那是藝術家的靈氣;還有一種活氣,那是根植民間的活氣;還有一種大氣,那是超越繪畫藝術的大氣。———小馬哥
我不懂得如何欣賞畫,但我喜歡這種平淡的生活和濃墨飛舞的痕跡。我都難以想像自己70歲了會是什麼樣子,是否和您一樣永遠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你健康快樂長壽。———景凌飛
深深讓我感受到藝術的震撼力,也讓我想不到的是,一位老年著手畫筆的人,畫出讓中國美術界震動的作品,藝術真已變成了何人都能為,已不再是資深人士的專利了。———紅葉
奶奶的畫看著真溫暖,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生活。用色也很靠譜,真的挺喜歡。想起了我奶奶,雖然她已經不在。但當時她做過好多布藝,都特別漂亮,上一代人真的挺棒。———貓兒Molly
在一睹常奶奶的那些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圖片後,我不得不承認,一絲溫暖而柔軟的感動在我心中緩緩升起。她和她的畫,喚起了我對最純樸的鄉土情感和鄉土風景的回憶與留戀。《冬天里村莊的親人》、《夏天的荷》、《秋天的高粱》、《玉米與豆角》、《石頭、豬圈和雞》、《江家老屋和古樹》……使一幕幕似曾相識的圖景浮現在我的眼前。梵谷奶奶、梵谷奶奶的畫作讓人們感動了。她筆下的那些往日生活場景,讓許多人心嚮往之。這種有些矯情的嚮往直接來自這個高樓大廈的南美式魔幻主義城市語境,更根源於人類那最原始而美好的自然情感。———周志坤
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可愛的老太太。———陳魯豫
■幕後
老太太在廣州的簡單生活
“梵谷奶奶”早上5點半左右悄悄起床。在視窗看看外面的樹和天氣,以及下面的行人。
開始清洗昨天的衣服,手洗。開始擦客廳地板和自己臥室地板。用廢棄的毛巾。
又開始做早飯,煮白粥或者黑米粥,關閉廚房窗戶,打開排氣扇,做北方的烙餅。
9點左右,到陽台畫桌,鋪開紙張。畫幾天前開始的畫或者新作。趁太陽好光線好才可以,因為眼睛有病。
中午,或者自己一人,或者一家人,吃中午飯。下午,畫畫,或者看電視連續劇。她不喜歡外國電影和電視,聽不懂。聽到電視上有人說河南話,感到特別親切。晚上一般很早睡覺,儘管睡不著。
每天接電話不超過5個,平均一個星期可能接到家鄉電話好幾個。
平均半個月到20天下樓一次,腿腳不便,走路覺得累,不如在家裡舒服。每個月可以積攢家裡的廢品,賣款得7元人民幣左右,僅這,目前已經積累300多元。
平均每10天左右接待一撥或者幾個“常粉”,說自己的畫是畫家鄉哪個地方的樹和山,是哪個時候的事情。每棵樹的位置,以及房子是誰家的。為什麼這樣畫。等等。———摘自“梵谷奶奶”的部落格
重慶商報
河南農婦取名“梵谷奶奶” 開部落格網友熱捧(圖)
重慶商報 2006年11月06日 12:52:53
一位目不識丁的73歲老太太,三年前偶拿孫女蠟筆作畫,一畫驚人。在新浪開博後走紅網路,被網友譽為“中國農村的梵谷”。目前國內多家出版社與她聯繫,即將出書。
“梵谷奶奶”開博受網友熱捧
“在離開農村以前,不會寫字,不會畫畫。蠟筆,自顧自地創作了百餘幅作品。”昨日,記者進入一名為“梵谷奶奶常秀峰”的部落格。部落格公告欄寫著,雖然她不知道什麼是“後印象派”,但大家送給她一個響亮稱號“中國農村的梵谷”。在部落格日誌上記錄了常秀峰在河南老家的鄉土生活,以及現居廣州的繪畫生活,並附上了多幅親筆畫作。開博不到一月,點擊率超過8萬,受網友熱捧。
文盲老太偶然作畫被譽梵谷
昨日(5日)下午,記者聯繫到73歲的常秀峰。她說,一直未出過遠門,老伴去世後,三年前才從河南老家來到廣州看兒子。她從不曾識字也未學過繪畫。一天,三歲的孫女用蠟筆在紙上塗色,她看見後趁著興致提筆開畫,當時只是一味“畫著玩”。常秀峰的兒子江先生是當地一報社的記者。他說,他和妻子看了老太的畫後,都驚呆了。沒想到從未接觸過繪畫的農村老太,竟會有這天賦。之後,江先生就把常秀峰的畫作發到了網上。“後印象派”的風格讓常秀峰被網友稱為“梵谷奶奶”。常秀峰後來才知道,梵谷是荷蘭著名畫家,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上個世紀90年代,在索斯比的一場著名的拍賣會上,梵谷的一幅《向日葵》被拍賣7000萬元美金。
網路走紅老太困惑
住慣了鄉下的常秀峰,在來到廣州這座大城市後,不習慣都市生活節奏氛圍,時常迷路的她,便選擇了在家作畫打發時間。但偶爾出門,便會有人認出她是網路走紅的“梵谷奶奶。”為此她困惑了,“我又不愛出門,怎么會有人認識我?”江先生告訴記者,雖然老太每天會簡單點擊部落格,看看自己的畫作,但不識字的她,只能叫兒子依照自己意思寫日誌和複述網友回復內容,對於自己部落格8萬多的人氣,老太一直不相信地認為,最多只有40個人。
愛上繪畫準備出書
如今,蠟筆和水彩筆成了這位古稀老人的夥伴。率性而為,真實樸拙,老太的畫勾起了都市人的鄉愁。法國著名攝影家斯魯本還收藏了老太的作品—《石榴樹》。斯魯本說:“常秀峰和我一樣,都不是在用機器和筆展示藝術,而是在用心。”
畫家:反璞歸真出境界
記者就此採訪了重慶知名畫家米可。他分析說,其實藝術是每個人天性的反映。反璞歸真可以達到更高藝術創作境界,使藝術品更具靈性。(記者 鄒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