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茶

梵淨山茶

梵淨山茶,貴州省銅仁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梵淨山茶原產於銅仁市印江縣,分綠茶和紅茶兩個種類。在明永樂九年(1411年),被賜封為貢茶。高端綠茶(翠峰)外形扁直光滑,色澤翠綠、勻整,嫩香持久,滋味鮮醇、回甘,湯色嫩綠、清澈,葉底嫩勻、明亮。大宗綠茶外形捲曲或珠形、針形,嫩綠油潤,香高持久,滋味鮮爽,湯色嫩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梵淨山紅茶外形條索細緊、烏潤、顯金豪,甜香顯、稍帶花香,滋味甜醇,湯色紅亮,細嫩顯芽。

2016年11月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梵淨山茶”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梵淨山茶
  • 產地名稱:貴州省銅仁市
  • 品質特點:色澤嫩綠鮮潤、勻整、潔淨,嫩香持久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2486號
  • 批准日期:2016年11月2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特徵,內在品質指標,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特徵,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梵淨山綠茶
梵淨山茶
梵淨山茶
高端綠茶(翠峰):外形扁直光滑,色澤翠綠、勻整,嫩香持久,滋味鮮醇、回甘,湯色嫩綠、清澈,葉底嫩勻、明亮。
大宗綠茶:外形捲曲或珠形、針形,嫩綠油潤,香高持久,滋味鮮爽,湯色嫩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
梵淨山紅茶
外形條索細緊、烏潤、顯金豪,甜香顯、稍帶花香,滋味甜醇,湯色紅亮,細嫩顯芽。

內在品質指標

理化指標:水分≤7.0%,總灰分≤6.0%,粗纖維≤14.5%,水浸出物≥36.0%,粉末茶≤1.0%,胺基酸3.5-4.5%,茶多酚20-30%。符合梵淨山茶品牌綜合標準體系要求。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銅仁市轄兩區八縣,為喀斯特地貌特徵明顯,武陵山脈主峰梵淨山縱貫本區中部。全市地貌以低中山丘陵為主,其次為高中山和河谷盆地,在全國土壤分區中,銅仁市屬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地帶,有較大面積的黃紅壤過渡型土壤的分布,土壤以黃壤為主,酸性土壤面積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74.2%。

水文情況

銅仁市境內降水充沛,河流密布,是貴州省水文條件較好的地區。境內以梵淨山至佛頂山山脈為分水嶺,分為兩大水系,東為沅水系,主要河流有錦江、松桃河、車壩河等;西為烏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六池河、石阡河、印江河、馬蹄河、壩坨河和洪度河等。境內河流均屬山區雨源型,由降水補給形成地表徑流。境內河流的發源地,除過境的舞陽河、烏江幹流以外,其餘均發源於武陵山脈。主要河流均沿地勢向東、北東和北三面迂迴流入湖南省和重慶市,一般呈放射狀。全市河流總長達10千米以上,流域面積大於20平方千米的河流。集雨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21條,年徑流總量127.42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29億立方米。全市主要河流水質情況現狀,Ⅲ類水質以上占全市的61.4-69.8%,是全國範圍內飲用水和作物生產需用水水質條件較好的地區。

氣候特徵

銅仁地處武陵山腹地,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分明。由於工業化進程較慢,工業較少,是貴州乃至全國生態保護較好的地區之一。梵淨山區森林覆蓋率達95%,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最高值達12萬個/立方厘米,達到6級以上。銅仁市氣候特點主要表現為季風氣候明顯,氣候的垂直差異顯大,主要氣候要素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熱、水變化基本同步,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3-18℃,年平均降水量為1100-1400毫米,無霜期200-300天,年日照時數1085-1324小時。梵淨山一帶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適宜梵淨山茶種植。

歷史淵源

銅仁市印江縣種茶歷史悠久,歷來盛產名茶。梵淨山茶原產於印江縣。據明朝《明實錄》記載:“思州方物茶為上”。明代的印江縣永義鄉團龍村系朗西蠻夷長官司所轄,隸思州。深居梵淨山間的永義鄉團龍村所產生的團龍茶最早可追溯到11世紀。
梵淨山茶
梵淨山茶
梵淨山茶起源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朗溪司迎恩洞洞民柴姓到酒水和澧水掛青返還時帶了部分茶葉種子在團龍試種。明永樂七年(1409年),由湖南辰溪、沅溪、澧溪、及四川部分商人及遊民定居印江和朗溪,與梵淨山地區家居苗民通商,把低廉的土特產帶出去,這些商人在梵淨山中建立了茶葉基地,製作外銷,世代相傳。在明永樂九年(1411年),永義鄉團龍村所產生的團龍茶就進貢皇家,被賜封為貢茶。
1986年以前,為梵淨山茶自然發展階段。期間團龍貢茶、梵淨山土茶等已有名氣。
1987年-2002年,印江縣梵淨山茶開始大面積規範種植髮展,並茶產業列入“支柱產業”發展。歷屆印江縣委、政府均將茶產業列入促農增收的重要產業發展。
2003年-2006年,梵淨山茶為完全由政府發展向政府推動企業、農戶發展過渡階段,期間實現了公司+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同時利用退耕還林使印江縣茶產業得到了的發展。
2007年以後,為梵淨山茶轉型升級發展階段。印江縣根據生態、氣候、區域、茶葉品質和魅力、茶文化等優勢因素決定實施名茶戰略,建成了印江梵淨山優質綠茶基地,形成了集生產、加工、市場、品牌、茶文化為一體的茶葉產業化經營格局。
2010年,印江縣已經成為貴州省的茶葉主產縣,有綠茶基地21萬畝,其中投產茶園8.5萬餘畝,獲有機認證茶園2000畝,無公害認證茶園44800畝。全縣種茶農戶3.8萬餘戶,生產加工企業3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地級龍頭企業4家,獲食品安全生產許可QS認證4家,具有出口經營權2家,獲ISO9000體系認證1家,GAP認證1家;建有茶葉交易市場1個,茶青交易市場17個。
2012年,印江縣進一步打破區域界限,打造了6個規模較大、集中度較高、帶動力較強的梵淨山茶產業帶和30個茶葉專業村。

生產情況

2007年,印江縣生態茶園面積28.73萬畝,投產茶園12萬畝。
梵淨山茶
梵淨山茶
2012年,印江縣梵淨山茶實現產值達6.16億元。
2010年,印江縣梵淨山綠茶基地21萬畝,其中投產茶園8.5萬餘畝,獲有機認證茶園2000畝,無公害認證茶園44800畝。
2011年,印江縣梵淨山茶總產量3250餘噸,產值達到3.98億元。
2012年,印江縣宜茶總面積40萬畝,茶園24.6萬畝。
2016年,印江縣梵淨山茶年產量13.9萬噸。

產品榮譽

2005年,“梵淨山翠峰茶”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並註冊登記成印江縣茶葉公共品牌。
2006年、2007年,梵淨山茶均榮獲“貴州省名茶”稱號。
梵淨山茶
梵淨山茶
2008年,梵淨山茶榮獲“貴州省名牌產品”稱號。“梵淨山翠峰茶”、“梵淨山綠茶”生產標準已成為貴州省地方標準。
2009年、2010年,梵淨山茶連續兩次榮獲“貴州十大名茶”、“貴州五大名茶”稱號。
2010年9月,印江縣榮獲“中國名茶之鄉”稱號。
2011年,印江縣榮獲“全國重點產茶縣”。
2012年11月15日,“梵淨山翠峰茶”獲得第九屆國際名茶評比金獎。
2012年7月20日,“梵淨山翠峰茶”成功註冊登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誌產品證明商標。
2016年11月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梵淨山茶”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梵淨山茶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貴州省銅仁市所轄的印江縣石阡縣思南縣德江縣沿河縣江口縣松桃苗族自治縣共7縣122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7°44′-109°30′,北緯27°07′- 29°05′,保護面積為11.7萬公頃。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6-03-1979。
梵淨山茶
梵淨山茶
質量安全要求
包裝應符合GB23350、GB11680和DB522200/T105-2015的規定。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環境與特殊內容規定:產地環境條件符合GB/T18407.1《農產品安全質量》、DB522200/T83-2015產地環境要求,土層深厚、肥沃、疏鬆、通透性好等;土壤質量符合DB52/T435《貴州省耕地地力等級劃分標準》中四等旱地以上指標要求和DB522200/T91-2015標準要求。
2、產地要求:海拔高度400-1200米,境內年降雨量達800-1300毫米,年平均氣溫16-18℃,年日照時間長達1200-1300小時,無霜期近300天,霧多空氣濕度大,土壤呈黃壤、黃棕壤、紅壤,pH值為4.5-6.5,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
3、品種選擇:主要栽培品種包括石阡苔茶、福鼎大白茶、安吉白茶、龍井43號。
4、栽培管理技術
4.1栽培規格:採取雙行雙株或雙行單株,單行雙株:大行距1.5-1.8米,小行距0.4-0.5米,株距0.3-0.4米;單行雙株:行距1-1.2米,株距0.3-0.4米。
4.2除草施肥:主要採取“人工除草”方式和“除小除早”措施;施肥主要以有機肥為主,重施基肥,分期追肥。
4.3茶樹修剪:適時合理修剪。
4.4鮮葉採摘:按標準適時分批進行採摘。
梵淨山茶
梵淨山茶
5、加工技術規程
5.1梵淨山綠茶加工技術規程:①梵淨山翠峰茶(名茶產品系列):鮮葉攤放→殺青→攤涼→理條做形→攤涼→脫毫→輝鍋→攤涼→提香→分級歸類。②炒青綠茶:鮮葉攤放→殺青→攤涼→揉捻→解塊→初烘→攤涼→復揉→解塊→二烘→攤涼→輝鍋→攤涼。③烘青綠茶:鮮葉攤放→殺青→攤涼→揉捻→解塊→初烘→攤涼→復揉→攤涼→烘乾→攤涼。
5.2梵淨山紅茶加工技術規程①梵淨山捲曲形紅茶:鮮葉攤青→萎凋→揉捻→解塊→發酵→初烘→攤涼→搓團提毫→攤涼→足乾→攤涼→分級歸類。③梵淨山顆粒形紅茶:鮮葉攤青→萎凋→揉捻→解塊→發酵→初烘→攤涼→造粒→攤涼→足乾→攤涼→分級歸類。

專用標誌使用

1、標誌使用人規範生產控制措施:梵淨山茶地理標誌由銅仁市茶葉行業協會在申報取得認定後,根據相關規定,統一印製,銅仁市茶葉行業協會根據使用人的申請,經核實符合《梵淨山茶農產品地理標誌質量控制技術規範》後再供給使用人使用。
2、標誌使用人規範使用標誌控制措施
2.1使用人必須是在銅仁市區域內從事茶葉生產加工經營,並已經取得梵淨山茶品牌使用權的企業;必須遵守《梵淨山茶品牌使用管理辦法》;嚴格執行《梵淨山茶品牌綜合標準體系》。
2.2梵淨山茶生產經營者必須在梵淨山茶產品包裝上統一使用梵淨山茶和公共標識圖案和標註形式。
2.3凡在梵淨山茶產品包裝及其他地方使用梵淨山茶和公共標識圖案的,必須向銅仁市茶葉行業協會提出使用書面申請,在徵得銅仁市茶葉行業協會書面許可後方能使用。
2.4包裝應符合GB23350、GB11680和DB522200/T105-2015的規定。

歷史文化

印江一個以土家族、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縣,服飾獨具特色,“茶習”、“茶禮”、“茶祭”等習俗沿襲下來。
禪茶文化
印江縣團龍村,相傳就因龍有九子,九子在此相聚而得名。在團龍村的北面有600多年的茶樹王(相傳用此茶樹的茶葉製成團,上面壓上龍的圖案,專供皇上用,名為“團龍”),東面有相仿的貢茶古茶樹群(相傳用貢茶古茶樹上的茶葉製成扁形狀,上面壓有鳳凰圖案,專供皇后用,名為“扁鳳),南面有中國四大皇庵之一的護國寺,三者相依瞭望守候,陶醉於“禪茶一味”的最高境界。梵淨山萬米天然睡佛,更是貪享梵淨山翠峰茶的清香,長睡不起。
21世紀初,永義鄉團龍村仍有15世紀種植的老茶樹30多棵,其中最大的一棵據專家考證是中國最大的、生長較好的茶樹,被譽為“中國茶樹王”。
貢茶文化
明朝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團龍柴雲祖“以團龍茸茗而獻之上大悅恩為寵物(貢品)”,“團龍貢茶”走紅明清,聲譽不減。已發現印江縣團龍村現有600年以上茶樹2棵,其中1棵為全國最大紫芽茶樹,主幹徑60厘米,枝葉茂盛,一次可采上等鮮葉3.8斤以上;250年以上茶樹36棵,據傳就是當時的貢茶茶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