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村鋪位於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梁村鄉梁村鋪,屬於梁村鄉最大的村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梁村鋪
- 外文名稱:Liang Cunpu
- 語言:濮陽話
- 創刊時間:2014-9-15
- 小編:楊帥闖
村莊簡介,旅遊景點,倉頡陵,少林寺,
村莊簡介
梁村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熱愛這個村莊,她純樸、自然、熱情、拼搏、向上,就說改革開放幾十年,三農政策對農村影響不少,但我們村子除了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其餘仍舊保持那各固有的原生態,臨里之間依舊象以前一樣,互幫互助,團結友愛。
旅遊景點
倉頡陵
倉頡陵是豫北地區著名的名勝古蹟,是華夏子孫敬仰的造字聖人倉頡的陵地。倉頡陵已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原來陵前有翁仲、石獅,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陵與倉頡廟在郡志邑乘中均有記載。雖然是後人構築的紀念物和紀念地,但始建年代不詳,據庫存內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建國後保存的庫存系明清兩代重建,占地七十多畝,座殿內有寇準題的“盤古斯文地,開夭聖人家”楹聯。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像。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群雄偉壯觀,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壞殆盡,倖存石刻近三十件為復原時的依據。
倉頡陵是中華文字始祖——倉頡的陵墓。漢朝以來,這裡是歷代賢哲文人朝拜的勝地,受百王景仰、萬聖崇尊,被北宋名臣寇準稱為“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倉頡創造了中華漢字,被尊為“三教之祖”、“萬聖之宗”。倉頡陵高大雄偉建造科學,陵周是仰韶、龍山乃止商周的古文化遺址,是中華五千年之根基。
陵側有始建於東漢的倉頡廟,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在“文革”毀壞殆盡。南樂縣委及縣政府致力保證利用文物資源、發展旅遊業,恢復倉頡廟昔日雄姿,依次建有朝天門、仰聖門、萬古一人殿、六書殿以及陵門、藏甲樓等建築。倉頡像高大偉岸,四目靈光,整個建築布局嚴謹、結構得當,受到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讚賞,成為冀魯豫交界處重要旅遊勝地。
“第二屆中國倉頡文化節”將於11月13日舉行,屆時,將有800餘名民間文藝演員在倉頡陵廣場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民間文藝演出。
倉頡陵為一高5米的大土丘,占地約2700平方米。
陵門
倉頡陵原有陵門,地叫朝天門(見“朝天門”),硬山式磚木結構,檐下有匾額,書“史皇林”三字。如今陵門已無,不知圮於何年。陵前舊有石牌坊、石獅、石人等雕刻,為明朝隆慶年間南樂知縣劉弼寬所建,可惜毀於“文革”時期。20世紀90年代進行了恢復。一對漢白玉石望柱,盤龍纏繞,氣勢不凡,十分精美壯觀。望柱北有一對高六餘尺的石獅,蹲坐在漢白玉石牌坊前方。石牌坊四柱三楹,沖天柱上四隻朝天吼,昂首端坐。坊座為束腰仰俯蓮須彌座形狀,抱鼓石上雕刻著十二生肖。牌坊正中書:“字聖坊”三字,為中共南樂縣委書記張學義所書。兩廂書:“天雨粟”、“鬼夜吟”六字,為南樂縣長聶兆鵬題書。據《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黃帝於春末夏初發布詔令,宣布倉頡造字成功,並號召天下人民共習之。這一天,天上下了一場不平常的雨,落下無數的穀米,後人因此把這天定名穀雨,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也在此時,人們在夜裡聽到魔鬼的哭泣呻吟。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這便是“天雨粟鬼夜吟”的來歷。
後人對“天雨粟,鬼夜吟”是這樣解釋的:倉頡造字,加快和促進了人類的文明,人們渴求知識,競相讀習倉頡創造的文字。天帝擔心百姓只顧習字,忘記了種田。因為春天即將過去,誤了農時,田園將會荒蕪,所以就下了一場穀子雨,提醒和警示人們別忘了農時。人們掌握了文字,開始聰明起來,一些平時愚弄百姓的壞人、魔鬼,感到驚恐不安,便在黑夜裡跑到野外哭泣吟訴。這些解釋是不是符合古人的原意?不少書籍都順從此說,大約有據不妄,不無道理吧。
字聖坊北有一對高大的石鴞(xiào)。鴞,本為一種兇猛的飛鳥,即後人說的貓頭鷹之類的怪鳥。它的本意是一種吉祥物,與現今人們的理解迥異。
再往前有一對翁仲,屬明代隆慶年間刻石。一老一少,東西對面站立。雕 刻線條流暢,細膩自然。
人們說,倉頡陵前的石刻中原來還有石龍一對。全陵的石刻為天上飛禽鴞鳥,地上猛獸雄獅,水中王者蛟龍。三者渾然一體,氣勢恢宏。
恢復後的倉頡陵前有三通石碑一字排開,正中為國務委員陳俊生題寫的巨碑,獸蚨龍首,寶相團花點綴兩側,十分精美。碑正面書“倉頡陵”三個大字,字型遒勁有力。
碑陰為聶兆鵬撰寫的碑文,記載修復倉陵始末
倉頡陵為圓錐形,有磚牆圍繞,設計別具匠心。陵墓圍牆周長36.5米,象徵一年365天之數。圍牆由磚垛界開,分12節,含意為一年12個月。每節長3米、3.1米或2.8米,其意每個月的天不等。
陵墓邊沿較為平整,是遊客步行踩踏而成。地方有一習俗,人們拜謁倉陵,必登上陵墓繞三周,說是可保不腰酸腿疼,身體隸健。當然,這僅是人們的良好意向,是人們崇拜字聖倉頡的表示。
陵上青草蔥鬱,人們稱為兒女草。當地有“薅個草兒,生個小兒;刨個根兒,生個妮兒”的傳說。誰家想生男生女,到倉陵取草,用紅繩系牢,放入懷中,取一名字,一路呼喚至家,把草或根壓人床上被褥之下,保你日後生下如意兒女。
習俗如此,靈驗與否,沒人考究。
倉頡陵後原有一高台,三丈有餘,傳為倉頡造書台。台上有古亭,名“倉亭”,亦名“六書亭”。因傳說象形、會意、形聲、指事、假借、轉注等六種漢字造字法是倉頡的發明。當然,倉頡的造字,主要是象形,間有會意、指事字而已。六書之說是東漢學者許慎在編著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時總結出來的。
如今,造書台已因平整土地夷為田疇。書台不存,亭將焉附。人們為聖人著急,誰料1994年曾建六角兩層木結構仿古亭一座,於1995年正月二十八為大風摧毀。
廟前古道側畔原有下馬碑一通,為明代刻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字樣,今亦無存。
廟門西側有亭子碑一座,四面各以不同雕刻技法刻成“字聖故里”、“魏州名邑”、“昌樂舊郡”和“萬石君家”十六字。正面“字聖故里”,用的是平面起陽雕技法,為原北京市副市長郭獻瑞題書,詞意甚明,即指此處為造字聖人倉頡的故鄉。東側“魄州名邑”,平底雕刻,為原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孫漢章題書。南樂東漢時屬魏郡,唐代重要藩鎮,屬河北五鎮(魏州、黎州、澶州、莘州、毛州)、之首的魏州。南樂時稱昌樂,北宋時屬北京大名府。唐時,魏州雄居中原,而魏州轄域內又以昌樂縣為最有名,唐初出過一國公五宰相十刺史,中期曾出現過著名天文學家、音樂家、禮儀專家等,一時成為佳談,故有魏州名邑之稱。邑,與縣意同。北側“昌樂舊郡”,圓底雕法,為原浙江省委第一書記鐵瑛題書,取北魏時期曾於此置昌樂郡之意。西側“萬石君家”沙底雕法,為原濮陽市副市長曹濮生題書。唐朝時昌樂人張文官至極品,與李勛(即徐懋公,因有功於唐,李世民賜予李姓)並列為宰相。其兄張文琮,任建州刺史。從弟張文收,官至太子率更令。子張潛,官魏州刺史;二子張沛,官同州刺史;三子張洽,官衛尉卿;四子張錫,在武則天時任宰相,工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員薪俸以糧食計算,張文一家所得俸祿每年在一萬石以上,時人稱為“萬石君家”。五代時人張昭遠、賈緯修纂的《舊唐書》,宋人歐陽修主纂的《新唐書》均有記載,也稱“萬石張家”。
倉頡廟頭門名“朝天門”,原為硬山三間,後改
建拱券三間三門。朝天門外有石華表一對,威武的石獅蹲臥兩側。大門正中石匾額書:“史皇聖廟”。為清康熙年問南樂知縣方元啟題書。兩側書“文宗”、“字祖”四字,為康熙年間曲阜貢生孔尚義所題。孔尚義名氣不大,只是南樂縣丞,可他的哥哥卻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該劇以明末清初侯朝宗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描寫了在社會大變革時期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場。
朝天門裡有兩通大方碑,高大挺拔,皆為明朝天啟年間立石,東側方碑刻“三教之祖”,西側刻“萬聖之宗”。八個字皆近二尺見方。方碑是奉了聖旨而立的。當時朝廷有吏、戶、禮、兵、刑、工六大部,三部尚書參與了立方碑,即吏都尚書崔景榮,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正。參加立碑的還有內閣大學士(宰相)魏廣微,監察御史梁天奇以及大名府知府並府屬各縣縣令等百餘名官員,舉動可謂大矣。立碑的主持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葉青天”葉廷秀,更增加了遊人對方碑的肅然起敬和對倉廟的崇敬之情。
方碑上記載著兩個有趣的故事:
明朝天啟年間,朝廷要員大學士魏廣微、吏部尚書崔景榮、刑部尚書李養正、工部尚書李從心和監察御史梁天奇等人奉旨在此建倉夫子神廟,竣工時立大方碑兩通以記其盛。大名府各級官員忙不可支,紛紛參與其事,並公推南樂知縣葉廷秀(今范縣人)主持操辦。南樂民貧,無力支付巨額資金,葉廷秀請示知府向胤賢。知府號召大名府各縣捐資,並首先帶頭許諾捐銀十兩,其下司刑孔化也帶頭報名。各縣知縣見知府帶頭,也都慷慨許諾,各捐銀五兩。葉廷秀耿直信義,見錢有了著落,即迅速辦成了此事。方碑立畢,葉廷秀向各位收銀時,不料知府、司刑等人卻賴賬,分文不出。其他各縣也想效法上司,不願出銀,但礙於葉廷秀的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拿了一兩銀子,算是交了差。葉廷秀素來不仰合上司,就發了話:“你們讓我作一時難,我讓你們丟幾輩子人。”於是,他便命人在大名知府向胤賢、司刑孔化名下刻有“捐銀拾兩”四字之後加了“未給”兩個字。在其他各縣知縣名下的“捐銀五兩”之後加了“止給一兩”等字。大名府各位官吏自知理屈,敢怒不敢言。於是,兩方石碑成了幾位言而無
信的封建官吏們的恥辱柱。本想流芳於後世,卻遺臭數百年。至今,“三教之祖”方碑上字跡仍然清晰可辨。據此,也可窺知封建社會不少官吏偽君子的本來面目,同時也可從一個側面了解號稱“葉青天”的葉廷秀的為人。
“萬聖之宗”方碑左側記載。明英宗時。皇帝感夢,下旨求訪倉夫子的陵廟。南樂知縣張清不敬倉頡,隱匿不報。但又怕聖上怪罪下來,便草草建廟三間,以少牢(羊、豬)祭祀,違背了應以太牢(牛、羊、豬)祭祀的定製。不久張清舉家回鄉祭祖,在河中翻船,全家淹死。碑文說“闔家葬江魚腹中,豈非聖祖(倉頡)震怒而肆之罰也。”此說雖然未免有些牽強,但是,可以想見當時人們對字聖倉夫子的崇敬之情。
萬古一人殿 萬古一人殿也稱正殿,俗呼為大殿,因殿前檐下有“萬古一人”巨大牌匾而得名。
正殿為明代建築,由拜殿和正殿前後銜接組合,拜殿卷棚頂式,三間,明朝崇禎四年八月修建。拜殿前檐的兩根方石柱擎托,石柱雕刻十分精美,堪稱明雕佳品。柱上有一副對聯:上聯為“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下聯為“萬聖崇尊文成書契整乾坤”。上下聯均為陽刻,字型秀美。上聯右上方陰刻一行楷字
“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汝南傅振商題”。
正殿為廡殿頂,四阿單檐,飛角凌空,古樸壯觀,為明天啟七年建築。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八根粗難合抱的木柱安立在覆盆式石柱礎上,支撐著四阿屋頂。木柱上大都有楹聯,迎門一副為明代名士王九如題書:
上聯:靈龜負書泄天地造化之秘功垂萬世
下聯:雨粟治字開聖賢道德之傳文字一人
兩廂亦有木刻楹聯,為明朝葉廷秀題書:
上聯:秉睿德而作書天地山川辟圖畫
下聯:察靈文以造字帝王師相啟淵源
正殿內正中為神龕,倉頡金身塑象端坐其中。倉頡四目靈光,方面長須,冠冕垂旒,儼然帝王一般。神龕兩側有兩副楹聯。外側是葉廷秀題書:上聯:一時鳥羽開跡遠;下聯:千古帝功崇報隆。內側一幅是著名歷史人物宋朝名相寇準所題日月聯,日聯為:“盤古斯文地”,月聯為“開天聖人家”。
堂堂歷史名人寇準,何事何時在南樂倉頡廟題字留名?這事兒與澶淵之盟有關。“澶淵之盟”和約簽定後,宋真宗大喜,作《契丹出境》詩一首,由寇準親筆書丹,名匠刻石。這就是迴鑾碑。宋真宗班師回京,命寇準留下,負責大名府一帶的善後事宜。
南樂縣在北宋時期受大名府管轄。寇準入仕後,曾在大名做官,對南樂情況非常熟悉。遼兵退卻後,寇準自濮陽北上,過清豐到南樂,看到遼兵所到之處一片破敗,十分荒涼,心中不勝憤慨。九月里的一天,寇準在侍從的護衛下,渡過繁水河,來到倉頡廟。他拜謁了字聖倉頡夫子,又仔細觀看了如林的碑碣,最後祭祀倉頡陵墓。陪同寇準前往的南樂知縣告訴寇準,說字聖倉頡是南樂縣人,正月二十四日生於廟前河南岸史官村,後來死在陝西白水,歸葬桑梓(故鄉),而在白水只設了衣冠冢。寇準說:“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接著,寇準又說,我在大名府任職數年,深知此地為秀傑之區,人文薈萃,賢哲遞興,代不乏人。可憐兵火連年,擾得黎民不得安寧,致使農桑凋敝,田疇荒蕪,我深感責任重大。隨後,寇準等人邁步轉回倉頡廟大殿,望著倉夫子全金塑像,心潮澎湃,不能自已。為了表達他自己不畏強遼,矢志報國的決心和對造字聖人倉頡的崇敬之情,寇準命人筆墨侍候,揮毫題下了“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十個大字,接著又在上聯頂端書一“日”字,下聯頂端書一“月”字,表示我寇準誓死保衛大宋江山的決心日月可鑑。
對聯寫成後,南樂知縣忙命人精工鐫刻,製成木質對聯,懸掛在廟內。
神龕東側有一圓首石碑,為明弘治年間兵部尚書王越所立,上有倉頡畫像,碑首陰刻“上古遺像”四個篆書大字。此倉頡畫像早於明萬曆年間和崇禎年間的歷代帝王畫像,非常珍貴。碑陰記著倉頡陵廟四至:“東至蓮花池,西至繁水縣,南至五龍口,北至黑龍潭”。四至地理位置今說不一,但大致相同。
繁水縣為隋朝置縣,唐初省,建昌樂,後又建又省,廢置無常。繁水縣城在廟西三里,即今邊馬鎮,有“十步兩眼井,四門三吊橋”之說。繁水縣城於唐朝時為河水淹沒,所以至今仍有“水失繁水縣”的說法。
五龍口的傳說不一。一說即字聖故里史官村(今吳村)正對倉廟的五條胡同街道,如五龍聚首,守護廟陵。一說倉頡陵廟四周有五色龍。青龍隱身廟南河水之中,黑龍藏匿廟北黑龍潭,白龍伏臥廟東蓮花池底,赤(紅)龍盤繞繁水城護城河內,只有黃龍雄居正中,駐守倉陵倉廟,為倉夫子坐騎。每逢倉頡生日(正月二十四),五龍齊聚廟南,向倉頡禮拜。當然,這些都是傳說,無從考究。按四至所述方位,似乎第一說略近情理些。五條胡同街道正處廟南,面向倉廟,街道兩側農舍,一年四季炊煙裊裊,如同五柱青香,年年煙火不斷。古人是否取意於此,理或然也。黑龍潭在廟北十餘里,今名白水潭。黑龍潭為何演變為白水潭,或者與民間傳說故事有關。相傳白水潭原名黑龍潭,為黑龍住所。自龍原居蓮花池,後蓮花池為漳水湮沒,白龍遂失居住之所,它即投靠黑龍,二龍同居黑龍潭。俗話說:“二龍不能同居”。不久,二龍發生爭執,黑龍戰敗遠遁,白龍入主其穴,遂改名白龍潭。後人因繁體龍字不易書寫,為求簡便,改龍為水,成為白水潭。當然,這只是村名由來的一個傳說,與史實或有霄壤之別。但作為一種別有興味的故事聽之,不無益處。
萬古一人大殿坐落在五尺高的月台之上,前部為祭台,周圍環繞石雕欄板,正前方有幾級台階,皆為石條鋪成。正殿為五脊、綠色琉璃瓦頂,水磨青磚牆,整體建築氣勢宏大,莊嚴華美。正殿神龕後開一門,直通藏甲樓。階前碑石林立,計有元碑一通,明萬曆元年、天啟七年、崇禎八年、康熙十年、乾隆二十五年、鹹豐十年、光緒某年及民國、現代石碑二十餘通。今不少石刻散落村中,或為基石,或為牆堵,亟待收集保護。
藏甲樓谷稱後樓,為倉頡廟最高建築,三間兩層。綠琉璃瓦蓋頂,通體紅牆,坐落在一丈多高的台基之上,更顯峻峭挺拔。
與各寺廟的藏樓意義和用途大抵相近,意為收藏經卷之所,而倉廟的藏甲樓則另有含義。倉頡造字,用契刀刻在龜甲獸骨之上,後人建此樓讓字聖收藏甲骨契刻,故名藏甲樓。
樓閣正面辟門,開兩窗。二樓亦同,只是在東西兩側各洞開一窗。樓正面檐下有一木匾,為頗有名氣的大軍閥孫殿英所題。孫殿英曾因東陵盜寶聞名天下,有“東陵大盜”之稱。他於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任大名鎮守使,為附庸風雅,而題此匾。
“藏甲樓”原來為“藏經樓”的傳說相當流行,而孫殿英將“經”字改為“甲”字的事卻鮮為人知。
孫殿英是河南省永城,富家紈絝子弟,從小不讀詩書,卻好舞弄槍、刀、劍、戟,年青時專乾地痞流氓所乾的壞事,後來拉桿子,仗著手裡有錢,買了個“大名鎮守使”的官銜。
做了官就免不了結交達官貴人,文人雅士。1921年的一個中秋節晚上,孫殿英和五六個地方文人在大名城內一個花園裡飲酒賞月。酒問,有人提議作對聯助酒興,你說上聯我對下聯,對不出的罰酒。坐在孫殿英下首的陳某,見水中倒映著天上星月,就脫日說出,“北斗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該著孫殿英出下聯了,使他這個無才無德的傢伙直出汗,抓耳撓腮,嘴裡直嗯、嗯,說不出話來。坐在孫殿英一旁的張某連忙打圓場說“孫將軍喝醉了,我出下聯吧”。此時正好有一隻孤雁從空中飛過,張某道:“南樓孤雁,月中帶影一雙飛。”
孫殿英丟了醜,就決心找人教他讀書寫字。他哪裡有那樣的耐心,不幾天就荒廢了。他總是找一些文人在起吃酒談話,並且遍訪大名府歷代文人雅士的故里和名勝,尋訪到了就去拜謁,跟著學儒雅,充斯文。這一天,忽有一人報,離大名三十五里的南樂縣吳村是造字聖人倉頡的故里,還有倉頡陵廟。孫殿英聽說,急忙前往。
當時是民國十一年春,即公元1922年初,孫殿英帶領隨從,坐轎的坐轎,騎馬的騎馬,前呼後擁來到南樂縣倉頡陵廟。他命人給他講解宋朝天官寇準題的聯:“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還有明朝的刑部、工部、吏部尚書,及大學士、監察御史等人立的兩座“三教之祖”“萬聖之宗”方碑。
聽著聽著,孫殿英不覺感慨萬千,心想,他們都立碑題聯讓世代敬仰,我怎么才能讓後人也都知道我孫殿英呢?他邊走邊思考,猛一抬頭看到了高大的後樓,見上面有一匾額上題“藏經樓”。孫殿英哈哈大笑,說:“錯了,錯了。”隨從們莫名其妙,問:“老爺,什麼錯了?”孫殿英說:“別的我不知道,這藏經樓只有寺院裡才有,是藏經書的。這字聖又不是和尚,藏的什麼經,給它換了,換了”。可是換什麼字呢,他想來想去,不知怎么就想起字聖選的文字最早是刻在甲骨上的。對!換“經”為“甲”。“藏經樓”改為“藏甲樓”。於是,他回去後就命人另造一匾,上書“藏甲樓”,落款為“大名鎮守使孫殿英題”。
孫殿英自作聰明,想通過題匾流芳百世,他只知寺院有
“藏經樓”,不曉字聖是“三教之祖”,倉頡廟就曾為和尚道人共同主持,他們的經卷就放在藏經樓里。樓名為藏經樓也說得過去。
孫殿英歪打正著,題的倒也確切,因為倉頡畢竟是以選字最為有名。自此,“藏甲樓”的匾額就一直掛在倉頡廟的後樓上。
樓內彩塑倉頡及其妻坐像,神態安詳,四目流要。兩旁各有三侍者,姿態各異,生動傳神。如今,藏甲樓內四季香火不絕,善男信女虔誠拜禮,聲唱諾諾,代人祝福祛災。在豫北廣袤的平野之上,也算是一道另具內涵、別有情趣、可以管窺民俗的風景線吧。
故宅井相傳為字聖倉頡故宅飲水用井,位於倉陵和倉廟之間。
井為青磚古井,深約十餘米。據考,此青磚約為明代所制,可知明朝曾修復這一古井。
井的形狀雖然平平,其中卻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故老相傳,井為聖井,十分靈驗,不僅井水甘冽,可用以釀酒,而且能治百病。所以,七、八十年代,曾上演過遠近百里人們來取水治病的鬧劇。又傳井中原出細磁餐具,因有人用後不歸還,就再也不靈了。
傳說僅僅是傳說,雖然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人們精神向住和追求,或表達了某一種意願,但它畢竟不等於現實;只是為倉陵倉廟這一人文景觀披上一件神秘外衣。
井旁有一石碑,上刻“故宅井”篆書三字,署名“二月龍”。
作為豫東北地區著名的古蹟,自然有其值得稱道的地方。但歲月的更替,風雨的剝蝕,給這一人文景觀不斷增加著年輪,抹上一縷古樸蒼茫而又具神秘色彩的情調。長時間的管理不善使她日漸荒頹,逐步凋敝。正在使用倉頡創造的文字的人們,不少都在呼籲和祈禱:救救倉夫子吧!人們企盼著早日出現一個輝煌的棲“神”之所,迎接五湖四海的漢文字的使用者、偉大的倉夫子的弟子們的紛至沓來。
倉頡廟飛檐斗拱,氣勢恢宏,無與倫比。至於倉頡廟的來歷,沒有八能說得清是何朝何代何人所建。有民謠曰: “倉頡廟,仙人建,萬民之尊驚動天。”
據說倉頡棄繩造字,開宇宙渾沌,別人生愚昧,世界為之晴朗。華夏步入文明,倉頡活了一百一十一歲,一生創造的字可以用車載斗量。倉頡死後,百姓非常懷念他,而當時在任的一位官員對造字聖人更是尊崇之極,欲合民意修建倉頡廟,但又憂慮百姓生活之艱辛,不忍與子民增加負擔。該官每日冥想,不得妙計,遂成心病。忽一日睡覺時夢見一仙人說:“你尊於聖,憂於民,心誠哉也!告誡你的百姓不要出門,不出三日,倉頡廟即可建好。”這個官醒來半信半疑,但又渴望美夢成真,於是便下令倉陵周圍村莊百姓不得出門,其他地方的人,也三天之內不許到倉陵去。
第二天,天空中狂風呼嘯,烏雲翻滾,颳起了黑風。大風來勢兇猛,飛沙走石,颳得天黑地暗,一氣颳了三天三夜還不停點。這時,史官村有一拾糞老漢,一生勤勞慣了,三天不出門在家悶得難受,心想,我倒要看看外邊是咋回事。於是他背起挎簍,拿起鐵杴出了家門。走到大街上,他迎著狂嘯的黑風,大聲喊道:“老天爺啊老天爺,你睜睜眼吧!你颳起風來沒完沒了,還讓俺過不過了?”說著拐彎向北走去,抬頭一望,老漢驚呆了。只見倉頡陵墓的上空有一位仙人,靈光沖天,正揮動寬大的袍袖,指揮從空中四面八方飛來的沙石、青磚,在自動修建倉頡,廟宇。正殿宏偉莊嚴,後樓高聳入雲,兩廂房布局嚴謹。前有高大的漢白玉牌坊,兩隻巨大的石獅蹲在牌坊前面……拾糞老漢看到這些,目瞪口呆,恍若隔世,手中的鐵杴不慎“咣當”一聲掉在地上。響聲驚動了仙人,仙人正修建倉頡廟大門的西北角,眼看著就要竣工,見一凡人出現在面前,便停止了指揮,一展袍袖隱人了天空中,剩下了西北角沒有建好。
你若去倉頡廟遊覽觀光,還可以看到西北角的缺口。此處留下一段故事,也留下千古的遺憾。
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占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坐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致;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