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桑螟
- 拉丁學名: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
- 別稱:桑絹野螟、青蟲、油蟲、卷葉蟲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 科:螟蛾科
- 屬:絹野螟屬
- 種:桑樹桑螟
- 分布區域:江蘇、浙江、四川、山東、台灣、安徽、江西、湖北、廣東、貴州
生長形態,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生長形態
桑螟屬鱗翅目,螟蛾科昆蟲。成蟲:體長10mm,翅展20mm,體茶褐色,被有白色鱗毛,呈絹絲閃光,頭小,兩側具白毛,複眼大,黑色,卵圓形,觸角灰白色鞭狀。胸背中間暗色,前後翅白色帶紫色反光,前翅具淺茶褐色橫帶5條,中間1條下方生1白色圓孔,孔內有1褐點。後翅沿外緣具寬闊的茶褐色帶。卵:長0.7mm,扁圓形,淺綠色,表面具蠟質。末齡幼蟲:體長24mm,頭淺赭色,胸腹部淺綠色,背線深綠色,胸部各節有黑色毛片,毛片上生剛毛1~2根。蛹:長11.0mm,長紡錘形,黃褐色。胸背中央具隆起縱脊,末端生細長鉤刺8根。
發生規律
桑螟在山東年發生3~4代,貴州3~5代,江蘇、浙江、四川年發生4~5代,廣東順德6~7代,均以老熟幼蟲在樹幹裂縫、蛆孔等處越冬。廣東湛江年發生10~11代,台灣10代,世代重疊,無明顯越冬現象。三代區翌年春天化蛹,各齡幼蟲盛發期分別為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第3代為害重,老熟幼蟲於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蟄伏越冬;四代區各代幼蟲發生盛期為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其中以4代為害最重。成蟲有趨光性,把卵產在梢端葉背,常2~3粒沿葉脈產在一起。卵期28天,幼蟲期12~19天,蛹期5~27天。夏、秋季多濕利於蟲卵孵化,為害重,民眾有“秋後三朝霧、容易生油蟲”的農諺。天敵有廣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守子繭蜂等。
防治方法
(1)用束草或堆草誘集越冬老熟幼蟲。
(2)秋、冬季及時捕殺落葉、裂縫或建築物附近的越冬幼蟲,夏季及時捕殺初孵幼蟲,必要時摘除受害葉。
(3)安置黑光燈誘殺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