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桃源瑜伽焰口手勢
- 分類:民間舞蹈
- 地區:湖南省桃源縣
簡介,組成,發展,流派,特徵,價值,傳承,
簡介
文化遺產名稱:桃源瑜伽焰口手勢
遺產編號:Ⅲ-26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湖南省桃源縣
遺產級別: 省
組成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由巫、道、佛三教手謁融合濃縮而成。瑜伽是佛教中的“唯識學派”,尊彌勒為始祖。瑜伽意為“相應”,“正惠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勝方便”,故名“瑜伽”(《顯揚聖教說成瑜伽品》)。“焰口”也叫“面燃”,是佛教中的餓鬼名。相傳餓鬼,骨瘦如柴,喉小如針,夜晚見之,口噴火焰,故名“焰口”。瑜伽焰口是佛事活動中,佛教徒為了不使自己成餓鬼並解除餓鬼痛苦,通常在黃昏時舉行儀式求佛祖幫助解脫。
發展
桃源自古以來均在常德的管轄區域內,相距也不過區區20多公里,佛家法事活動中最核心的內容即瑜伽焰口手勢,便很自然地滲透到當地原有的手結印契之中。然而,從巫術衍生髮展而來的道家思想學說,至漢代張道陵集道教之大成後,更是根深蒂固地統治著各種齋醮祭禱活動。隱逸宗師陶淵明所處的東晉時代已經形成了完備的逃避現實的烏托邦理想。
流派
作為一種民間舞蹈。桃源瑜伽焰口手勢就是在這種流派紛呈、雜糅相濟的態勢下,逐漸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構架。在進行佛事活動時,按內容劃分,可歸納為準提謁、伏魔謁、蓮花謁、三寶謁、五嶽謁、五方神謁等十組(每個謁均有其含義,如“準提”意為“心性潔淨”)總計128種,其中箴言手訣94種,口訟手訣34種,明顯地留有佛、道、巫的痕跡。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在進行拯餓活動時,主持僧頭戴五佛帽,身穿青色圓領袍,斜披紅色百佛(一百個黃色繡花羅漢)袈裟,右手指扣佛塵置於左臂,正襟盤坐在香案前,樂佇列成順八字坐於兩側,在主持僧依照傳承的規定程式不斷變換、表演各種手謁的過程中,有鐺、小鈴、木魚、鼓、笙、簫、笛、管、胡琴等為其伴奏,主持僧口誦咒語的內容基本上是頌揚菩薩威德,勸人修練成佛一類的忠告,除了宣傳迷信等弊病之外,在歷史上,在京劇里,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其腔調有的類似古曲,有的好像小調,八曲九調一般比較低沉、幽深,節奏徐緩,悠揚中似有渺茫感,以增強現場莊嚴肅穆的氣氛。
特徵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自宋初傳入以來,逐漸形成的套路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與地域、歷史交織成千絲萬縷聯繫的特徵——第一,與桃源縣的民俗活動的發生髮展一同存在、提高、完善,有很強的融合性與依承性;第二,各組手勢源於生活,高度概括,洗鍊、利落,具有很強的摹擬性;第三,與流傳久遠的楚俗巫風攀親帶故,道事習俗相互滲透,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傳承性;第四,技巧複雜,做完全套手勢必須有從童子功練起的深厚功底,因此,能作為傳承的弟子呈倒金字塔形狀,也就形成了它的稀有性;第五,它本身包含著不可小視的健身功能,體育活動中的瑜伽功,其雛形基本接近該手勢,也使它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價值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作為原始形態的地方舞蹈最重要的價值,體現在它與桃源其他民間舞蹈密不可分的聯繫上。如一套名為“北方世界成就佛”——典型的桃源瑜伽焰口手勢,被桃源漢劇中青衣的手勢、指法所借用,與丑角旦角逗彩手勢表演一一對比,就不難發現它們之間難分彼此。而更為奇妙的是桃源地花鼓中的扇子功,竟與桃源瑜伽焰口手勢如出一轍,與桃源絲弦《劉鐵嘴算命》的手謁功夫亦有異曲同工之妙。殘疾人舞《千手觀音》的手勢,部分從“觀音訣”中可以窺見,其持久性、藝術性,源於傳承與借鑑,魅力無窮。
傳承
桃源瑜伽焰口手勢從第一代宗師譚法興、張超凡到何立中、曾老七,已傳承了七代。湖南省藝術研究所的學者前往桃源收錄整理,於1984年8月編入《湖南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專家亦來桃源流傳地區收錄整理了其中一部分,對研究桃源宗教舞蹈300餘種手勢的源流、沿革、演變,對舞蹈手勢的產生、發展,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