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明寺(襄城縣乾明寺)

乾明寺(襄城縣乾明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乾明寺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經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文化以八卦對八方,西北方屬乾,故名“乾明寺。建於唐武德年間,後幾經擴建,全盛於唐宋,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復重建。占地數百畝,布局嚴整,氣勢礦業磅礴,它南倚首山,北向汝水,西臨古道。寺內還有神奇的“乾明曉鍾”,能夠不敲自鳴.每逢農曆二月十五日,寺內有以風箏為主題的古剎廟會。

乾明寺建築的選址很獨特,其朝向為坐南朝北,這在全國的寺院中很少見。據記載,乾明寺寺前照壁、汝河岸邊原來的兩樂亭、寺後首山上文筆峰塔與城內文廟原有的的泮池、墨香井相互對應,取“以高壟為硯、汝水為池、山塔為筆,納山川之靈秀,興文風而出俊才”之意。明代嘉靖年間,時任許州知州的邵寶曾題詩曰:“峰有煙霧澗有泉,此中佳境是天然。山傾西北翻稱首,寺背東南卻號乾。三里到城如隔世,八年為郡幾參禪。題詩不盡登臨興,分付淄流莫相傳。”

隋朝國師天台宗智者大師是開山祖師,曾隋文帝封地三千多畝。有碑文記載,該寺南至首山頂,北到汝河岸,西到關爺廟溝,東到姚莊南北路。主體建築面積一百五十餘畝,主要殿堂一百五十多間,連同住室和其它用房共九百多間。九重殿閣金碧輝煌,綿延三里有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乾明寺
  • 地理位置: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
  • 屬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建造時間:唐武德年間
寺內建築,整體布局,照壁,中佛殿,乾明曉鍾,“風箏節”,

寺內建築

乾明寺位於襄城縣南1.5公里首山之陰,故又稱背影寺。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僧省念禪師開山重修,明清兩代歷經修繕,規模雄偉,到了明成化年間(1465年—1479年),主僧深別源靠化緣募捐14年才將乾明寺重建成功。主體建築占地15萬平方米,被譽為“中州第一禪林”。山門上三個大字《乾明寺》為隋煬帝親書,
2010新修的乾明寺,全新的山門2010新修的乾明寺,全新的山門
現存建築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禪堂、方丈室等58間。後院建築有三佛殿、左右禪堂、齋堂、方丈室、知客房等。原來的乾明寺西側有磚塔370餘座,後因多種歷史原因,磚塔被毀。
建築多為元末明初特色。寺西有宋、元、明、清歷代所建72座浮圖(磚塔)的遺蹟。

整體布局

山門前有牌坊三道,頭道位於現賈樓村東北,為青石結構,四柱三門,中高邊低,九脊重檐斗拱挑角,高三丈,闊三丈,額書《佛壇勝地》,前有石獅一對高兩米,後有石塔兩座,高九米圍八米,有林蔭大道十米直通山門。二道位於賈樓東南,高三丈三結構同上,上書《正法久住》
山門內有天王寶殿一座,額書《中州第一禪林》,左右鐘鼓二樓相應而立,高八米闊五米,上懸盈噸自鳴鐘,現留古詩十餘首,《乾明曉鍾》為襄城八景之首,又有伽藍殿、地藏殿對應而立。
院中有琉璃寶塔兩座,高九米闊兩米,光芒四射,鮮艷奪目。又青石塔兩座,高五米闊一米半。後有大雄寶殿一座,闊五間進深三丈三,為重檐八坡十三脊建築,其殿雕樑畫棟、壁畫盈牆為本寺之主殿,真是梯石凌層見梵宮。殿後是九脊八坡歇山頂羅漢殿,其建築獨特為省之僅有,中供釋迦文佛,東西十八羅漢。
另外,乾有甘羅、坤有韓信、艮有羅成、巽有周瑜,為中華四大少年護法神,四壁繪有二十四孝圖。殿後五間彌勒佛殿,中奉紫金色高六尺、闊六尺、重千斤彌勒銅佛一尊,院中石碑如林,集歷代書法名家之墨寶。中院分東西兩個,西院正殿五間,奉西方三聖,為香檀木精雕而成,顯得莊嚴吉祥,讓人一看便恭敬瞻禮、起念參拜。兩廂左有戒堂、右有禪堂。東院方丈閣明五暗七,另有知客房、皈依堂,是本寺弘法傳道之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