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者介紹,藝術特色,評《桃源三訪》,
作者介紹
孟稱舜(約1599年-1684年)字子塞,又作子若或子適,號小蓬萊臥雲子、花嶼仙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戲曲家。明崇禎天啟丁卯年間秀才,入復社,並參加了祁彪佳等組識的楓社。清順治六年被舉為貢生,曾做過松陽縣學訓導,任上興利除弊,廉正有聲,順治十三年力辭歸。父孟應麟,字文叔,萬曆甲辰以明經授兗州別駕,為人廉正不阿,有政聲。作為明末著名作家,孟稱舜在曲論和戲劇創作方面均有引人注目的成績。
孟稱舜的雜劇作品,就其風格來說,有的婉麗,有的雄爽。《桃源三訪》可視為其婉麗風格的代表作。
今由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項目資助,項目名《孟稱舜集輯校》,由巴蜀書社出版《孟稱舜戲曲集》後因孟稱舜的《史發》及版,詩文詞附錄於後。
藝術特色
《桃源三訪》全劇共五折,大段的抒情獨唱構成了全劇的主體,充分表現了男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在表現上以細膩,優美,感傷見長。
劇中對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重筆描摹,力求曲盡其情。一方面注意對感情的多角度、多側面的展現,如第三折寫崔護清明重來,在葉家門外徘徊,就以多個層次描寫其心情:欲扣門而猶豫、等待的坐立不安、欲行又止的不捨,直到題詩後掃興而去。通過這樣的刻畫,崔護的相思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另一方面則是曲辭刻畫的細膩深入。如第四折中對葉蓁兒心情的描寫,連用“淒涼”、“春夢境”、“虛值”、“冷”、“孤另”等詞,把她的孤單、傷感寫得淋漓盡致。又用劉晨的典故,使感情透過相關的形象間接發散,在抒情時平添一份含蓄與悠揚。
該劇曲辭優美雅致,這不僅來自工麗的語言,如第一折崔護對郊外景致的描畫;也來自平實的語言,如第二折葉蓁兒對崔護的思念。而且劇本化用了很多前人的名作名句,語言雖不雕琢,但卻借其中所沉澱的情感,強化了曲辭本身的感染力,使讀者能夠在浮想聯翩中,更深刻的體會人物的感情,增加了作品的抒情性。
孟稱舜品論戲曲的婉麗之作,要求“惆悵得盡情”,“字字淹潤”“語語婉雋”,《桃源三訪》正體現了他這一理論主張。
評《桃源三訪》
作情語者,非寫得字字是血痕,終未極情之至。子塞具如許才,而於崔護一事,悠然獨往,吾知其所鐘者深矣。今而後,崔舍人可以傳矣;今而後,他人之傳崔舍人者,盡可以不傳矣。
附:唐代孟棨《本事詩》情感第一
(有關崔護的人面桃花的故事)
博陵崔護,姿質甚美,而孤潔寡合。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游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入,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盼而歸,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逕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數日,偶至都城南,復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邪?”曰:“是也。”又哭曰:“君殺吾女。”護驚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此日與之出,及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將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殞,得非君殺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復活矣。父大喜,遂以女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