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桃花和
李花;比喻栽培的後輩和所教的門生;比喻人的青春年少;比喻爭榮鬥豔、品格低下的小人
庸人。
也可以比喻學生。
引證解釋
桃花與李花。《詩·召南·
何彼襛矣》:“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後因以“桃李”形容貌美。
唐
張說《崔訥妻劉氏墓誌》:“珪璋其節,桃李其容。”
《
韓詩外傳》卷七:“夫
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後遂以“桃李”
比喻栽培的後輩和所教的門生。唐
劉禹錫《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繼和》:“一日聲名遍天下,
滿城桃李屬春官。”
《資治通鑑·唐則天后久視元年》:“ 仁傑 又嘗薦
夏官侍郎
姚元崇 等數十人,率為名臣。或謂 仁傑 曰:‘
天下桃李,悉在
公門矣。’”
明
李東陽《胡忠安公輓詩四十韻》:“桃李當時盛,
葭莩後代連。”
川劇《柳蔭記》第三場:“老朽 孟繼軻 ,設館
尼山 ,數十餘年,循循善誘,教人不倦,門前桃李,廣遍江南。”
喻人的青春年少。明
徐渭《又啟嚴公》:“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清
姚鼐《旌表貞節大姊六十壽序》:“吾嘗閱 歸熙甫 作《顧文康之女壽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艷陽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風霜之撡。”
喻爭榮鬥豔、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唐 李白《贈韋侍御黃裳》詩之一:“桃李賣陽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掃地盡,碧
葉成黃泥。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
宋
葉適《周會卿》詩序:“一乾之蘭,芳香出林,豈紛然桃李能限斷哉!”
典故
據漢朝《
韓詩外傳》記載:“魏文侯之時,子質仕而獲罪焉,去而北游。簡主曰:‘……夫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得采其葉,秋得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後種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的人。後丟官隻身跑到北京,見到一個叫
簡子的人,向他發牢騷,埋怨自己過去培養的人在他危難時不肯幫助他。簡子聽後笑著對子質說:
春天種了桃樹和
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反倒要扎傷人。你過去培養、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後再培植啊!
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培養人才不當,故後人就把培養人才叫做“樹人”,把提拔培養的優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就被譽為:“
桃李滿天下”了。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樑。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
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遊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指學生,並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資治通鑑.唐則天皇后久視元年》就載:狄仁傑先後薦舉的張柬之、姚元崇、桓彥范、敬暉等數十人,都成為當代名臣,有人恭維狄仁傑道:“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說:“薦賢為國,非為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