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蒸

桂花蒸

農曆八月又稱為桂月,因其時正當桂花綻放之時,故名之曰桂月。在這個時期,會出現幾天異乎尋常的悶熱天氣,這種天氣通常出現於南方,北方很少。用蒸字形象地描繪出這種悶熱天氣,富有詩意,又因其時桂花多開,故命名為桂花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桂花蒸
  • 拼音:guihua zheng
  • 地理位置:江南地區
  • 節氣:處署
介紹,簡介,

介紹

不要以為兩個人在商量著如何蒸桂花。“桂花蒸”是石門的方言,意思是在農曆八月間,桂花將開時,天氣異常悶熱。故鄉的人就稱這一段時期為“桂花蒸”,大約是表示老天爺在蒸桂花,所以蒸得人間這樣悶熱。
桂花蒸桂花蒸
你們看,一個人不穿衣服,把衣服披著,另一個人則乾脆赤膊。熱得好厲害啊!
父親的畫,帶有很多鄉土味。他不僅喜歡畫故鄉的風土人情,甚至在畫題或隨筆中直接把家鄉土白用進去。有些土白,只有家鄉的老一代人才能解釋。我們有責任趕快為這些土白作注,不然的話,下一代人就真的會以為兩個人要蒸桂花了。

簡介

跟《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等經典作品相比,《桂花蒸阿小悲秋》在張愛玲作品中算是濟濟無名。很瑣碎的內容,以一天為序,講了蘇州阿媽阿小的幫傭生活,從她帶著兒子百順爬樓梯,到被大雨所滯,只能在廚房過夜。
由於出色的語言魅力,和深刻的心理描摹,這篇描寫市井百姓的文章能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一直認為張愛玲用詞很刻薄,從而更能引人發笑:主人哥兒達已經梳洗了,“臉上的肉像是沒燒熟,紅拉拉的帶著血絲子。”
而且,張愛玲對於主僕之間的心態拿涅得很有趣:午夜的時候,哥兒達回來了,到廚房取冰,看到穿汗衫睡覺的阿小。哥兒達內心一陣竊喜,“這阿媽白天非常俏麗有風韻的,卸了裝卻不行。”“同個底下人兜搭,使她不守本分,是最不智的事。”好像是他占了很大便宜似的。
哥兒達對於阿小是很慳吝的,他吃剩的半碗“雜碎”炒飯,一個多星期了,他還捨不得說一聲“不要了,你把它吃掉罷”。他把被單、枕套、襯衫、大小手巾一齊泡在洗澡缸里,不然不放心,怕她不當天統統洗掉它。阿小也很看不上哥兒達,認為他是個“野人”,又和多個女人勾搭,太不像話。可當李小姐打電話過來,說替哥兒達制一床新的床套子時,阿小又對哥兒達突然有一種母性的衛護,堅決地拒絕了。
阿小和阿秀算是老鄉,同在外鄉打工,本應同命相憐,可她們之間也有矛盾,也有隱隱的明爭暗鬥。阿秀的姆媽催她回家成婚,阿秀要了一隻金戒指,這可能是當時的大禮吧。阿小和丈夫不是“花燭”,所以心裡很不高興,俗話說人不人氣死人嘛。後來,她們聊到樓上的一對新人,阿小極力描繪他們的闊氣,總算壓倒了阿秀,爭回了面子。
張愛玲慣於寫殖民地子民的不中不西,油腔滑調;更精於打磨市井百姓的可憐可嘆、小奸小壞,看看阿小的種種表現,不能否認“我也曾這樣,我也曾那樣”,只是不好意思說出口罷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