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西溝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3年
- 2003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自然保護區
- 河口鎮:省級示範保護區之一
- 保護區面積:22896.8公頃
簡介,地理位置,區域特色,自然資源,旅遊特色,
簡介
格西溝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3年,1995年經州人民政府批准(甘府函[1995]16號),成為州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川府函[2003]96號),成為省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位於雅江縣河口鎮,是省級示範保護區之一。
地理位置
區域特色
格西溝自然保護區面積22896.8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大緋胸鸚鵡、四川雉鶉、斑尾榛雞、林麝、綠尾虹雉及森林生態系統。
四川格西溝自然保護區地處理塘高原的東南地區,是青藏高原東部森林灌叢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之一。保護區內動植物種類和植被類型極其豐富,其在生物的階梯過渡地帶具有典型性,在動植物群落、生態環境多樣性方面具有代表性;將在生態文化建設、為長江上游構建綠色生態屏障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區內有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3種,二類重點保護動物22種,省重點保護動物動物2種。
自然資源
斑尾榛雞
斑尾臻雞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被IUCN列為近危級,在中國珍稀瀕危動物紅皮書中列為易危級。它屬於雞型目,松雞科,小型雉類。成鳥體長約350mm,體重約300g,嘴黑色,眼圈深栗色,喉斑黑色有白邊,上體栗色具黑色斑紋,腹部白色具黑色橫斑。行走時,尾部撒開,具5道黑白相間橫斑和白色端斑。繁殖期4~6月,每窩產卵5~8枚,枚重約10g。孵化期25~28天。
在保護區內,斑尾臻雞數量很大,主要活動于海拔3600m以上的杜鵑林、高山櫟灌叢、圓柏和香柏灌叢、金露梅+荀子+錦雞兒灌叢中。分布最密集的區域包括以剪子灣粱、沖沖阿姜為中心的,與高山草甸交界的高山灌叢區域。
四川雉鶉:
四川雉鶉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為中國特產鳥,被IUCN列為近危級,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列為易危級。它屬於雞型目,雉科中型鳥類。成鳥體重約1000g左右,眼圈桔黃色,嘴黑色,腳紅色,喉斑栗色有白邊,頭、上體深栗色具黑斑,飛翔時有白色端斑,腹部栗色具深色斑,胸部深灰色具深色斑,尾下覆羽栗色,尾羽有黑白相間橫斑和明顯的白色端斑。繁殖期4~6月,每窩產卵3~6枚,枚重約30g,孵化期約28天。
格西構自然保護區是四川省目前已知的四川雉鶉種群數量和密度最大的區域。主要棲息于海拔3000~4200m之間的櫟類林、杜鵑林、圓柏林中。分布最密集的區域是沃洛、阿洛種、沖沖阿姜等區域,喜成群活動於林間空地。另外在銀多西、候農區域高山部分的櫟類林、四川杜鵑林;318過道線兩側的次生針闊葉混交林中數量也很大。
大腓胸鸚鵡
大腓胸鸚鵡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是我國特產鳥類,也是中國產最大的鸚鵡,被IUCN列入易危級。它屬鸚型目,鸚鵡科的中型鳥類,成鳥體長約500mm左右,體重約300克。雄鳥嘴紅色,雌鳥嘴黑色,頭、頸側蘭紫色,額有一黑色帶斑,胸、腹葡萄紫色,背面翠綠色,腳黃綠色。聲音嘶啞洪亮,以漿果、堅果為食。白天,除取食外,棲息於成熟針葉林中,晚上在樹洞中過夜,冬季在樹洞中冬眠。繁殖期為5~6月,孵化期約25~28天。
旅遊特色
森林生態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是格西溝自然保護區最主要的生態系統類型,其面積為27029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58.24%,比擴區前增加了21.34%。森林分布海拔2800~4300m,廣泛分布在保護區各處。森林分布的垂直帶譜明顯,類型複雜多樣,既有針葉林、針闊混交林,也有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林。類型主要有岷江冷杉林、鱗皮冷杉林、川西雲杉林、高山松林、白樺林、糙皮樺林、青楊林、鱗皮冷杉-長穗高山櫟林、高山松-黃背櫟林、長穗高山櫟林、黃背櫟林等類型。同時,森林生態系統是保護區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對於維持保護區內水循環的穩定,維持氮、鈣、磷等物質循環的穩定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格西構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大腓胸鸚鵡分布的最北沿之一,集中分布於額西構、沃洛以上的塞闊亨等區域的原始針葉林中。數量約在300~500隻之間。
近日,國務院審定28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雅江格西溝自然保護名列其中,這意味著該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