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夫·斯佩號裝甲艦

格拉夫·斯佩號裝甲艦

"格拉夫·斯佩"號建成時的正常排水量為12 294t、滿載排水量達到16 460t;全長187.98m、艦寬21.71m、吃水5.79m;舷裝甲38mm~102mm,甲板裝甲19mm~57mm,炮塔裝甲127mm~139m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拉夫·斯佩號裝甲艦
  • 正常排水量:12 294t
  • 隸屬:德國
  • 滿載排水量:16 460t
  • 艦長:蘭斯洛德(該艦沉沒時)
設計建造,戰列艦,同級艦,

設計建造

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其海軍受到《凡爾賽和約》的嚴格限制。按照契約規定,德國被禁止建造排水量超過一萬噸,主炮口徑超過280毫米的軍艦。德國海軍針對條約限制,結合巡洋作戰的需求,於1929年動工建造德意志級裝甲艦,德國人稱之為裝甲艦(Panzerschiff)。由於主炮口徑超出當時《華盛頓海軍條約》對巡洋艦的定義,其他國家海軍稱其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德意志級廣泛使用焊接技術,可節省艦體重量,動力選用柴油機,油耗遠低於蒸汽輪機,續航力明顯高於英、美海軍同期的重巡洋艦。德意志級突出的優勢是其6門280毫米主炮,安裝3聯裝主炮塔,在儘可能小尺度上集中最大的火力。德意志級受到排水量限制與追求重火力的情況下,裝甲防護基本與當時的重巡洋艦相當,裝甲總重量只占標準排水量20%左右。三號艦根據前兩艘艦的經驗修改設計,增強防禦裝甲,加強防空火力。
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巡洋艦主炮口徑不得超過8英寸,德意志級的作戰目的非常明確:火力比當時只有輕裝甲防護的重巡洋艦強,而28節的航速比當時的戰列艦快,使其能避免與之交火,符合德國海軍遠洋破交作戰的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德國由於不再受條約限制,遂將其重新劃分為巡洋艦。同型艦三艘:德意志號(Deutschland)、舍爾海軍上將號(Admiral Scheer)、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Admiral Graf Spee)。

戰列艦

德國格拉夫·斯佩號袖珍戰列艦(1934-1939)
“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是德國海軍最為活躍海上襲擊艦,轉戰於印度洋和大西洋,擊沉多艘商船並屢次逃過英、法海軍艦隊的追擊。當最後在1939年12月13日被3艘英國巡洋艦在拉普拉塔河口截住,經過激戰後該艦駛入了中立國烏拉圭的蒙特維迪亞港,隨後在強大的軍事和外交壓力下於15日被迫自沉。在這次戰鬥中,由於“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只有兩座主炮炮塔,因而不能將炮火分散到多個目標,這是在海戰中失利的原因。
格拉芙斯佩號沉沒的經過,以及艦上官兵的奇特命運:
當時,格拉芙斯佩號戰列艦被英國多艘戰艦追擊而躲入了烏拉圭的蒙特維迪亞港。烏拉圭表面上是中立國,但實際上烏國內經濟主要受英國掌控,因此,英國政府向烏拉圭施加外交壓力,要求其立刻對格拉芙斯佩號下逐客令,烏拉圭政府最終給了格拉芙斯佩號2天的逗留時間。此時英國戰艦也在港外集結,只等格拉芙斯佩號出港。艦長蘭斯洛德經過一番斟酌,意識到自己的戰艦此時根本就不可能再開回德國。於是他開始考慮全艦官兵的去向問題。為了讓全艦官兵順利離開烏拉圭以及避免自己的戰艦落入英國人手中,他想出了一個聲東擊西的方法:12月15日,蘭斯洛德命令除40名骨幹船員以外的全體船員均留在岸上,自己帶領這40名船員登上格拉芙斯佩號開始了最後的自沉之旅。格拉芙斯佩號最終自沉在了附近的海底。此時在岸上的船員想方設法搞到了一艘拖船,艦長蘭斯洛德與那40名船員回到岸上之後與其餘船員一起乘坐這艘拖船離開了烏拉圭,來到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而英國軍方由於注意力集中在格拉芙斯佩號的沉沒點附近,因此,他們沒有料到格拉芙斯佩號的全體船員會在他們的眼皮底下順利的離開了烏拉圭。
來到阿根廷之後,艦長蘭斯洛德原本希望能夠為全艦官兵申請到“遇難海船船員”的資格,但阿根廷政府則將他們視為俘虜,全部扣留,僅僅給了他們能夠與自己的家屬一起生活的資格。期間,由於他們的元首希特勒指責艦長蘭斯洛德是個懦夫,因此在阿根廷逗留期間,這位艦長最終自殺了。其餘官兵與他們那些追隨而來的家屬們在阿根廷一直生活到戰爭結束,阿根廷政府才允許他們返回德國。

同級艦

呂佐夫號,以普魯士魯德維格·阿道夫·維爾海姆·馮·呂佐夫中將命名。
舍爾海軍上將號,以德意志帝國海軍名將萊因哈德·舍爾上將命名。
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以德意志帝國海軍名將馬克西米利安·馮·斯佩上將命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