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介紹 海戰背景 1914年11月11日,
德國海軍 中將
馬克西米利安·馮·施佩 (Maximilian von Spee) 率領德國海軍東亞分艦隊在智利沿海的
科羅內爾海戰 中,成功地擊敗了英國海軍少將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爵士指揮下的一支英國海軍分艦隊。在一個小時內就擊沉了“
好望角 ”號和“蒙默思”號兩艘裝甲巡洋艦,同時,施佩的艦隊只被無足輕重地命中6發,只有2個人受傷。這一戰果迫使剩下的英國輕巡洋艦逃走,同時英國還丟掉了來自
秘魯 和智利的硝酸鹽、銅和錫的船運。
克拉多克艦隊的失敗,使英國這頭雄獅頓時驚醒過來。英國海軍部立刻作出反應:向斯佩可能去的各個水域派出了強大的增援兵力。從大艦隊中抽出的兩艘
戰列巡洋艦 “無敵”號和“不屈”號(戰列巡洋艦是普通巡洋艦的剋星),在海軍中將弗雷德里克·斯特迪的指揮下,從
德文波特 秘密啟航,到達福克蘭群島斯坦利港,與原來駐泊在那裡的5艘艦艇會合一處,組成了一個新的艦隊。事情就是如此的巧合,就在斯特迪艦隊到達福克蘭的第二天,斯佩的艦隊也一路奔波趕到了該海域。
施佩已經緩慢地繞過南美洲的南端,又花了3天時間從他繳獲的一艘加拿大帆船上加煤。他召集艦長們開會。施佩並不知道英國人已經叫來了戰列巡洋艦,他還想著施展一下沿途襲擾的老把戲,計畫途中進攻斯坦利港,奪取港內的存煤並摧毀島上的英國人的無線電及其其他軍用設施。但是其他艦長們無一贊同這一計畫,但是斯佩主意已定,執意實施。斯佩艦隊進入南大西洋,就這樣稀里糊塗的掉進斯坦利港這一“陷阱”。
海戰過程 1914年12月8日上午9時20分,斯佩艦隊中擔任偵察任務的前衛艦隊“格奈森諾”號裝甲巡洋艦和“
紐倫堡 ”號輕巡洋艦,觀測到在
斯坦利 港內有很多桅桿,接著又發現出兩根巨型三角桅塔——這是英國主力艦的典型標誌。與此同時,在港外警戒的老式戰列艦“老人星”號在岸上瞭望哨的引導下用雙聯305毫米前主炮向德巡洋艦突然齊射。得知這一訊息的斯佩此時才方知斯坦利港內英軍藏龍臥虎,原準備順手牽羊的美夢頓時煙消雲散。斯佩覺得末日降臨,連忙下令艦隊撤退。
早在上午7點50分,斯特迪就收到了的斯佩艦隊正向這個群島接近的訊息。斯特迪同斯佩一樣感到意外,因為剛剛到達的英國人正在給軍艦加煤和維修,還未作好戰鬥的準備,沒想到德國人卻自己送上門來……歷史之筆在這裡又一次躇躊了,連英海軍將領自己也承認,拋錨停泊而沒有升火的斯特迪艦隊“被發現時處於不利地位,如果德國人堅持及時發動攻擊,則英艦隊的結局將是極不愉快的”。然而,此時的斯佩已經嚇破了膽,正在落荒而逃。相反,斯特迪卻報仇心切,他下令立即升火出港迎戰。英艦的司爐們在鍋爐房裡忙得滿頭大汗,艦船升火了。被煤灰染黑而且帶著加煤裝具的英國戰列巡洋艦立即出海,全速前進。8時45分,“
肯特 ”號駛離港口。9時45分,其他艦隻也相繼離港。10時,“無敵”號發出了振奮人心的信號“追擊!”11時,匆匆逃跑的斯佩收到了最令他擔心的報告:他的艦隊已被那2艘英國戰列巡洋艦追上了。12時45分,雙方在相距14400米的距離上開始了戰鬥。排水量17250噸、裝有8門12英寸大炮的“無敵”號和“不屈”號,立即射出了令人恐怖的巨型炮彈,暴風驟雨般地瀉向德艦。13時20分,遭受英艦第一次打擊的德艦隊亂了陣腳。斯佩眼看要徹底悲劇,慌忙令他的巡洋艦立即分散,各自逃命。
為減少己方損失,斯特迪命令跟隨戰列巡洋艦作戰的“
卡那封 ”號裝甲巡洋艦拉開距離,親自率領“無敵”、“不屈”號戰列巡洋艦,單獨與斯佩的主力“
沙恩霍斯特 ”號和“格奈森諾”號對壘,而“肯特”號、“
康沃爾 ”號和“
格拉斯哥 ”號已奉命前去追擊“紐倫堡號”和“萊比錫號”。這一調整使德國人在射程、火力和航速上完全處於劣勢。英艦12英寸大炮立刻顯示出了威力,“沙恩霍斯特”號首尾中彈多發,被打得千瘡百孔,水線以下遭到了嚴重破壞,大火瀰漫了整個艦體。在科羅內爾海戰中耀武揚威的“沙恩霍斯特”號,此時在戰列巡洋艦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軟弱無力,真可謂
一物降一物 。15時30分,該艦的第三個煙囪被炸飛,火炮也被打啞了。15時30分“沙恩霍斯特”號突然向左舷傾側,直到來個底朝天。晚16時17分,殘破不堪的“沙恩霍斯特”號帶著格拉夫·斯佩和他的兩個兒子內的700多名艦員一同沉入海底。
斯佩艦隊的另一艘主力艦“格奈森諾”號裝甲巡洋艦,企圖與“沙恩霍斯特”號攜手頑抗,但是英國戰列巡洋艦的重型炮彈輕易地穿透了它的甲板,給該艦艦體造成嚴重破壞。“格奈森諾”號的兩個鍋爐艙湧進大量海水,燃起的濃煙吞噬了整個艦體。晚18時02分,該艦沉沒。在它覆沒前,英國軍艦營救了從該艦逃亡出來的190名官兵。與此同時,德軍另外兩艘巡洋艦“紐倫堡”號和“萊比錫”號,在英軍追殺下無路可逃,分別於19時26分和20時30分被擊沉,只有25名艦員獲救。只有“
德雷斯頓 ”號逃避了追擊,隱匿於夜色之中,悄悄離開。
戰鬥中,許多德國水兵掙扎於南大西洋冰冷的海水之中,只有一部分被英艦救起,殘存者成了信天翁和鯊魚的獵物。整場戰鬥持續了4小時50分鐘。最終,德國除2艘輕巡洋艦和1艘醫院船外,其餘軍艦全部擊沉,英國軍艦無一損失。1915年3月13日,幸免於難的“
德勒斯登 ”號在智利領海被英國巡洋艦“格拉斯哥”號和“肯特”號撞見,短暫交火後重創自沉。加上此前“
埃姆登 ”號已於1914年11月9日被澳大利亞輕巡洋艦“
悉尼 ”號攻擊而不得不棄艦。施佩伯爵分艦隊至此全軍覆沒。
戰後影響 福克蘭群島海戰後,
英德 雙方降下了遠海戰爭舞台的幕布。德國人再也不能到處跟英國人打游擊了(直到後來搞
無限制潛艇戰 為止),
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安全得到了保證 。這場海戰中,戰列巡洋艦將其火力和速度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是戰列巡洋艦第一次在也是唯一一次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根據 費舍爾 的思想,戰列巡洋艦就是用來獵殺普通巡洋艦的 )。在餘下的戰爭中,英德雙方均將戰列巡洋艦當尖兵使用,戰列巡洋艦成為多戈爾和
日德蘭 這兩次慘烈海戰的主角。
福克蘭群島 福克蘭群島 (Falkland Islands,為英國所使用的稱呼)或
馬爾維納斯群島 (西班牙語:Islas Malvinas,是聲稱擁有其主權的阿根廷所使用之稱呼)是一位於南大西洋的群島,由346個島礁組成,總面積15800平方公里,其中長年有人居住的有15個島嶼,首府為斯坦利港。1982年時該群島的人口為1855人,其中1814人是英國人,還有26名阿根廷人。
群島歷史 發現和登入 根據現有文字記載,英國人
約翰·戴維斯 在1592年最早發現該島,最早登入者則為英國船長約翰·斯特朗。他於1690年發現兩主島之間的海峽,並以當時英國海軍司庫福克蘭子爵的名字將其命名為“
福克蘭海峽 ”,後來英國便稱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
各國占領 18世紀初,若干法國
航海家 陸續到過這裡,並將其命名為“馬洛於內群島”(îles Malouines),以紀念法國探險隊的出發地
聖馬洛 ,該群島後來的西班牙名稱“馬爾維納斯群島”亦出於此。
1764年,法國航海家布乾維爾海軍上將率探險隊在東島登入,建立了一個定居地,稱路易斯港。
1765年,英國探險隊登上西島,建立了名為埃格蒙特港的定居地,並升起英國國旗,聲稱該島歸屬英王。
1766年,
西班牙人 宣稱,按照1493年劃分西葡勢力範圍的“
教皇子午線 ”,這些島嶼位於西班牙的管轄範圍之內,理應歸西班牙所有。
同年10月3日,法國人以24000英鎊的代價把東島賣給了西班牙。
1770年,西班牙軍隊以武力趕走了西島的英國人,但是次年英、西兩國達成協定,英國人回到了西島,重新駐紮在埃格蒙特港。1774年,英國以節省軍費為理由,主動撤走了西島駐軍,但未放棄該島主權。
1806年,西班牙王國向
拿破崙 投降,英國乘機打擊西班牙的海外勢力,在阿根廷登入並占領了
布宜諾斯艾利斯 。不過此時英國既未向福克蘭島派遣駐軍,也沒有委任總督,該島處於無政府狀態達十多年之久。
1810年阿根廷爆發起義,成立了
拉普拉塔 聯合省臨時政府,於1816年宣布獨立,並聲明繼承西班牙對福克蘭群島的主權。
1820年11月,阿根廷人在島上升旗並宣布行使從西班牙繼承來的主權。
1829年英國致函阿外交部長,聲明福克蘭群島為英國領土。
1833年1月2日,英艦“史詩女神”號(HMS Clio)開進東島,於次日升起英國
國旗 ,宣布奉命行使主權,阿根廷總督何塞·瑪麗亞·皮內多中校及其50名士兵被迫撤回布宜諾斯艾利斯。
英國奪回福克蘭後一個多世紀,歷屆阿根廷政府雖未加以承認,但是也未再對該島提出主權要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胡安·多明戈·庇隆將軍上台,才用“民族主義”這一武器,將對經濟狀況不滿的民眾團結在自己周圍,大量宣傳“收復馬爾維納斯”的問題。
我國態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和年鑑在50至60年代一直只用“福克蘭”的名稱,文革期間為了表示對拉美國家的支持,用括弧加上了“馬爾維納斯群島”,1982年後以後者為正式名稱,將“福克蘭群島”用括弧加注,既表示支持阿根廷,也表示爭議的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