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塞1926年9月21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父親是一位商人,俄國移民。格拉塞小時在克利夫蘭高地上學,1946年在凱斯技術學院獲數理學士學位。他的畢業論文課題是:用電子衍射研究在晶體金屬基片上蒸塗的金屬膜。這就是他早期進行的研究。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榮譽,
人物經歷
(Donald Arthur Glaser)格拉塞1946年春季在凱斯工業學院從事了一段數學教學以後,1946年秋季來到加州理工學院當研究生,1949年秋完成博士論文,1950年正式獲得物理數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用實驗研究高能宇宙射線和海平面的介子的角動量增。從1949年秋季起,他就在密西根大學物理系任教。這段時間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基本粒子,特別是奇異粒子。他廣泛比較了當時用於這個領域的實驗技術,製作了各種擴散雲室和平行板火花計數器,最後導致了在1952年發明氣泡室。從此他就致力於發展各種不同類型的氣泡室,以用於高能核物理實驗,特別是用於紐約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宇宙線級加速器(Cosmotron)和伯克利加州大學勞倫斯輻射實驗室的十億級加速器(Bevatron)上。在這些加速器上進行的基本粒子實驗,給出了Λ0超子、Κ0介子、Σ0超子的壽命、衰減方式和自旋以及有關這些粒子由π介子產生的微分截面的各種信息。其中,氣泡室直接導致了夸克的發現。
在這以前,雲室和乳膠是探測和記錄基本粒子的基本手段,但是雲室只能探測幾兆電子伏(MeV)能量的粒子。兩種方法都受到限制,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加強的高能物理學發展的要求。進入50年代,幾京電子伏(GeV)的加速器即將問世,測量手段如何適應這一新的形勢,這是擺在實驗物理學家面前的重大課題。許多人在為此大動腦筋,不少人想到了用液體代替雲室的氣體,使工作物質的密度提高上千倍。但從理論到實踐,做得最完善的是格拉塞。他想:在乳膠和雲室上找出路,實在是太不實際了,必須用高密度的大體積的介質來替代它們,才能觀測到速度高得多的粒子軌跡。他普查了各種液體和固體的特性,看有什麼物質能夠利用。最後他注意到了過熱液體的不穩定性。如果這一液體的表面張力可以突然減少,而蒸氣壓突然升高,有電離作用的輻射正好在這時穿過液體的話,就會在穿過的途徑上引發氣泡的產生。這個過程正好跟雲室效應相反,但不是像雲室那樣在氣體中形成液滴,而是在液體中形成氣泡。大的雲室每個循環約需半小時,氣泡方法的一個周期可以短得多。
格拉塞在密西根大學開始做實驗,證明電離輻射可以引起過熱液體的沸騰。在最初的實驗中,他用的是乙醚。在加壓的情況下加熱到140℃(正常的沸點是36℃),以快速γ射線輻照之,乙醚立即沸騰。格拉塞希望看到精確地留下電離粒子的徑跡。他做了各種大小、形狀不同的玻璃氣泡室,每個氣泡室里盛有幾立方cm3的過熱乙醚。他用手動機構使泡室膨脹(從而降低壓強),同時操縱高速攝影機,果然,從照片中看出有氣泡的軌跡。
格拉塞注意到別的液體有可能得到更精確的數據,從理論上講,在27K溫度下過熱液氫最為理想。於是,格拉塞在1953年建造了第一台氫氣泡室。但是,對於更大的氣泡室和更低的溫度,玻璃容器還能不能用?格拉塞認為必須找到代替品。可是使用金屬箱必有“污染”問題,例如金屬箱的內層表面總難免有接縫和劃傷,就有可能引發沸騰。對此格拉塞作出判斷,只要乞泡室膨脹的速度足夠快,氣泡室中心處的液體就可有足夠的時間保持過熱,在這一段時間內就足以使快速帶電粒子留下痕跡。試驗的結果果然如此。於是就開始建造不同尺寸的氣泡室,裝配以強大的電磁鐵,充以液氫、氖、丙烷和其它介質,從此氣泡室得到了廣泛的用途,成了檢測高能帶電粒子的有力武器。
1957年,格拉塞和其他人合作,在實驗上證明了超子衰變中宇稱不守恆,1958年從實驗確定了Λ超子和Σ超子的自旋。
格拉塞從1964年起轉到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成了伯克利加州大學有名的分子生物學教授。
格拉塞(Donald Arthur Glaser)是美國物理學家、氣泡室的發明者。他於1926年 9月21日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曾先後在美國凱西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取得科學學士學位、哲學博士學位。
1949年至1959年,格拉塞受聘於美國密執安大學擔任物理學教學與研究工作,1952年秋開始他的汽泡室實驗;1959年以後,轉到加利福尼亞大學工作;1961年擔任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研究員;1961年至1962年,擔任古根海姆研究員;1962年至1964年,格拉塞是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位有名的生物物理學家,從事生物物理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