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傳統美術)

根雕(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傳統美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根雕,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傳統美術,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唐朝年間畲族入遷福安、蕉城一帶,畲族根雕便在當地傳承繁盛。明清之際,蕉城根雕多摹仿古代木雕作品進行創作。蕉城根雕的特徵是立意新穎、選材嚴謹、氣勢宏大、野氣奇異。在創作上強調根材,追求根材的天然造型、韻味,明確提出“根藝不雕”“根藝不宜拼接”的觀點。工藝上,採用傳統古法工藝,注重表現根材的本色、紋理,給人端莊凝重、古樸高雅的感覺,且無化學色料副作用,地方特色顯著。

2011年12月14日,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申報的“根雕”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2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根雕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14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
  • 保護單位:寧德市葉石和根藝有限公司
  • 項目編號:Ⅶ-20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唐朝年間畲族入遷福安、蕉城一帶,畲族根雕便在當地傳承繁盛,其透雕與浮雕相結合併施以全彩的手法盛極一時;此後,福安、蕉城的根雕工藝又吸收了閩北的以剔鏟闊略、保留疤結木紋的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藝術風格的根雕工藝。
明清之際,蕉城根雕多摹仿古代木雕作品進行創作。20世紀80年代末,屏南人張長青為提高閩東根藝製作水平,赴榕拜屠一道為師,專攻根藝一路,並得其真傳。1995年,張長青收葉石和(原名葉兆和)為徒,師徒根藝作品曾多次獲根藝展金獎、銀獎。

文化特徵

寧德蕉城根雕技藝在創作上強調根材的天然造型和韻味,在工藝上採用傳統古法工藝處理,注重表現根材的本色、紋理,端莊凝重、古樸高雅,且無副作用,地方特色顯著。這些根雕作品巧借朽木殘根的形態特點,運用現代雕塑的思維方式、造型風格和表現手法進行構思立意,對捨去的截口和需要改變原有形態的局部,運用現代雕塑的各種技藝進行加工,不留刀痕鑿跡。

製作工序

屠派蕉城根雕在對根雕進行藝術加工的過程中,沒有雕琢這道程式,而把“根材的審定”列為第一關,這體現了屠派強調的根藝是一種發現藝術而不是雕琢的審美觀點。作品的定型、組合、配座都需調動主觀能動性進行藝術構思。根材的浸泡和燒煮、剝皮和清洗以及磨光這三道工藝是針對根材的天然質地、紋理進行保護的有效措施。著色與上漆是屠派講究修飾的藝術表現手法,也表現了傳統根藝脫胎於根雕的地方特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蕉城根雕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經濟價值。蕉城根雕採用具有自然美的各種根材形態,創造出多姿多彩的美的形象。閩東傳統根藝的根材選擇嚴謹,多以九里香、福建茶、榕樹、雀梅、香樟樹、羅漢松、紅豆杉等名貴樹根為材,因材料比較稀有,故經濟價值較高。
二、技術價值。蕉城根雕的製作以“不是古董,勝似古董”為藝術理想,秉承古法工藝製作,對磨光、著色和上漆等工序比較講究,精工細作,古香古色,手工含量高。上色上漆均無化學原料配方,符合環保要求。
三、藝術價值。蕉城根雕的形象,大都表現在“似與不似之間”,甚至有的比較誇張、抽象,它以奇、怪、巧的造型來震撼人的心靈,強調作品的神似和內涵意蘊,展示源於自然,高於自然,充滿藝術動態美。

傳承人物

主要傳承人:蕉城根雕主要藝人有屠一道,其將根雕技藝傳於張長青,後者又傳葉石和(原名葉兆和)。
代表性傳承人:葉石和(原名葉兆和),男,1971年1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根雕(蕉城)”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由福建省經貿委等主辦的“第五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在福州舉行,寧德市24件參賽作品獲獎。其中,蕉城姜翔玲創作的根雕作品《喝彩》獲得金獎、姜翔玲創作的根雕作品《早安——中國》獲得銅獎、蕉城葉陳旺創作的竹根雕作品《合和鑲福》獲得銅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