柷(古代樂器)

柷(古代樂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柷是中國古代打擊樂器,方形,以木棒擊奏,用於宮廷雅樂,表示樂曲開始。是中國漢代樂器,曾流通於全國各大城市。柷,相傳是夏啟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傳世清代柷,通高約50、每邊長65厘米。柷屬古代八音樂器分類法的木之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柷
  • 讀音:zhù chù
  • 部首:木
  • 部外筆畫:5 
  • 總筆畫:9
  • 分類:樂器
  • 地區:中國
基本釋義,引證解釋,樂器,

基本釋義

五筆86:SKQN 五筆98:SKQN 倉頡:DRHU
筆順編號:123425135 四角號碼:4691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7F7
基本字義
1. 古代打擊樂器,像方匣子,用木頭做成,奏樂開始時敲打。
2. 古書上說的一種樹。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木兄漢字部件分解:木兄
筆順編號:123425135
筆順讀寫:橫豎撇捺豎折橫撇折

引證解釋

《詩經·周頌·有瞽》:“鞉磬祝圉”,“祝”即柷,故柷也稱“祝”。
《毛傳》(西漢毛亨毛詩故訓傳》)載“鞉,鞉鼓也。祝,椌也。圍,楬也”。祝假借為柷字。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柷,樂木空也,所以止音為節”。
《尚書·益稷》:“合止柷敔”。鄭玄註:“柷,狀如漆桶而有椎。合樂之時投椎其中而撞之”。
《舊唐書· 音樂志》:“柷,……方面各二尺余,傍開員孔,內手於中,擊之以舉樂”。形如方形木箱,上寬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內壁發聲,表示樂曲即將起始。用於歷代宮廷樂。

樂器

柷(zhù)中國古代打擊樂器。《詩經·周頌·有瞽》:“鞉磬祝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柷,樂木空也,所以止音為節”。《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小師》:“小師掌教鼓、鞀、柷、敔、塤、蕭、管、弦、歌。”
柷
傳世清代柷,通高約50cm、每邊長65厘米。
柷屬古代八音樂器分類法的木之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