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啟用真的大炮。該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在“2005 Classical Spectacu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後一段的場景。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後來樂曲進入發展部,一個侵略性的主題代表著法軍的入侵。再次轉到一個進行曲,表達的是俄羅斯人武裝上前線,準備抵抗侵略者。後來激烈的主體衝突描繪了殘酷的戰爭。裡面被扭曲的馬賽曲代表著法軍。後來,俄國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俄國國歌在炮聲鐘聲中把樂曲推至最高潮。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後,自己並不覺得滿意,在他給他的資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說:“這首曲子將會非常嘈雜而且喧譁,我創作它時並無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他沒有想到這首樂曲後來卻成為他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但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稱讚《1812序曲》“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樂,像平穩的波濤那樣莊嚴有力地在大廳迴蕩,它以一種新的東西攫住你,把你高舉於時代之上,它的聲音表達出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極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威力及其雄偉氣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812序曲》
  • 外文名:Overture 1812
  • 作者:柴科夫斯基
  • 創作時間:1880年
  • 曲調:降E大調
  • 創作背景:俄法戰爭勝利
作者簡介,前言,創作背景,內容,使用原因,樂隊編制,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弦樂組,樂曲賞析,引子,主題的引出,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尾聲,

作者簡介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國維亞特斯基省的一個貴族家庭,10歲在彼得堡法律學校讀書時,便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23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到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1877年,他辭去音樂學院的教授職務,在梅克夫人的資助下,從事專業音樂創作,很多優秀作品便是這時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親自指揮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響曲悲愴”》,9天后便離開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體裁廣泛,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劇(以《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后》為代表作)、6部交響曲(以《第五交響曲》和《第六交響曲》最為著名)、4部協奏曲(以《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3部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以及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八一二序曲》、《義大利隨想曲》和鋼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稱為“俄羅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真摯、熱忱,注重對人的心理的細緻刻畫,充滿感人的抒情性,同時又帶有強烈的、震撼人心的戲劇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羅斯民族那種特有的風格,他的和聲濃重、豐滿,顯露著作曲家本人的個性氣質,富有難以言傳的魅力。一百多年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度的藝術性,廣為世界人民喜愛,成為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珍品。
所羅門·肖特曾評價說:“柴克夫斯基是1812戰爭唯一的勝利者”。

前言

在八十年代初,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香港發燒友試機指定曲目之一。如果你自稱發燒友,而又未聽過這首序曲,有兩個可能,一是你很年輕,可能不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小朋友、二是你並不怎么發燒,充其量只是感冒罷了。
“序曲”原指歌劇、芭蕾舞劇清唱劇等的開場音樂,19世紀以來,作曲家常採用這種體裁寫成獨立的管弦樂曲,其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並加有標題。《1812序曲》即屬於獨立、有內容的管弦樂曲
樂評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寫給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贊助者)的信中也說:“這首序曲將會非常嘈雜而喧譁,我創作它時並無太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
令人諷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時已大受歡迎,為柴可夫斯基贏得極高的聲譽。後來陸續在俄羅斯許多城市和德國、捷克比利時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為柴可夫斯基交響樂作品中最形象鮮明、通俗易懂和備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點恐怕出於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創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寫的《1812》序曲,全名為《用於莫斯科救世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年莊嚴序曲》。
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應他的老師尼古拉·魯賓斯坦之請而作,目的是慶祝莫斯科救世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這座教堂曾在1812年俄法戰爭中被戰火焚毀(另一說是此曲為莫斯科藝術工業博覽會而寫)。

內容

1812年,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占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戰爭開始時,拿破崙軍隊在數量占優勢的情況下,俄軍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國迫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採取堅壁清野,燒毀糧草的戰略,並撤退居民,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崙在占領莫斯科一個月後,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反而令自己孤軍陷入重圍,於是下令撤離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崙軍隊不能適應俄國嚴酷的冬天,加上飢餓和俄軍的反擊,終致潰敗。拿破崙入侵俄國時多達六十萬的的部隊大部分被殲滅,最後只剩下不足兩萬人逃出俄國國境。
1812序曲》是根據上述史實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的這一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俄法兩軍的會戰,以及最後俄國擊潰法軍,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等。

使用原因

這首序曲除了運用正常管弦樂編制的樂器外,還動用了軍鼓、大炮、鐘等超常樂器在內,在序曲的結尾處還另加了一支軍樂隊,以期收到熱鬧和生動的效果。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時,鐘鼓炮齊聲轟鳴,配合樂團的演奏,已令參加典禮的公眾大為激動。到了近代雙聲道時代之後,錄音技術大為躍進,有幾家公司在唱片內加入真實炮聲,更使音響發燒友著迷,他們往往利用實炮錄音的版本來考驗器材的力度、瞬態、低頻等方面的能力。這首序曲音量起伏變化極大,動用的樂器非常多,聽清楚其中的弦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它可以檢驗你的器材音質音色、結像定位、強弱和動態對比。

樂隊編制

木管組

1支短笛
2支長笛
2支單簧管(bB)
2支大管

銅管組

4支圓號
3支小號
2支長號
1支大號

打擊樂組

三角鐵
大鼓

弦樂組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樂曲賞析

引子

樂曲從一段遼闊的慢引子開始(bE大調),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個聲部的方式(每個聲部兩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讚美詩《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台灣譯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詳的步伐象徵著俄羅斯人民和平與安寧的生活。隨後,這個主題加入木管樂器,音響莊嚴、宏偉而有力。

主題的引出

緊張的氣氛在增長著,隨著一聲定音鼓滾奏,低音弦樂奏出了命運的動機,它帶來騷亂而激動的情緒,象徵法軍的入侵已打破俄羅斯人民安寧的生活。這時你可以聽到一個音 調柔和動人、如泣如訴的主題在雙簧管、長笛、單簧管和大管聲部輪流傳遞。之後,鼓鈸對擊的聲音使音樂的速度開始不斷地加快,音響也不斷地增強,音樂進入一個小高潮。
原先的不安情緒被一個描繪徵集俄羅斯軍隊的插段所代替,在小軍鼓背景的襯托下,木管樂器和法國號奏出一個號召性的合奏主題,這個主題經過幾次反覆,隨後是一個短暫的休止,音樂轉入快板部分。

呈示部

第一主題
這時的音樂和前一段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音樂的速度極快,開始描寫兩軍決戰的場面,從這主題特意加強的重音和切分音中,仿佛可以聽到劍擊聲和馬蹄聲似的。當這個主題逐漸遍傳整個樂隊並發展到最高潮時,小鼓再次敲出信號動機,法國號奏出《馬賽曲》的主旋律,它的反覆呈現用以作為法國軍隊侵入俄國的象徵。
第二主題
兩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錯後逐漸舒緩下來,接著出現的是同《馬賽曲》主題相異的兩個俄羅斯風格的旋律(bG大調)。這是一支流暢、遼闊的俄羅斯民歌,在法國號的背景下由小提琴奏出,訴說著俄羅斯人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以及他們不畏強暴、準備給予來犯的敵人迎頭痛擊的決心。另一個旋律是俄羅斯婚禮歌曲《在大門旁》,先由長笛和英國管奏出,具有一種熱情的特性,鈴鼓奏出了清脆的響聲。這首歌曲充分表現出俄羅斯人民即使在危難時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氣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羅斯旋律一樣,舒緩了緊張的戰鬥情緒。

發展部

隨後一段又是會戰場面的描繪,音樂顯示新一輪的搏鬥,銅管樂器弦樂器錯綜交織,打擊樂器象徵刀光劍影的搏鬥,打擊樂器頻繁演奏,調性頻繁轉變。而《馬賽曲》在後期會漸次減弱並逐漸消失,它的片斷只是加快了速度,時斷時續,後來在低音弦樂器的陰沉音襯托下轉入低音區(大管、低音長號和大號)。

再現部

此時,兩個主體均以bE大調呈現,以強調俄羅斯人民對入侵的敵人的勝利。最後你會再聽到熟悉的俄羅斯民歌。兩個主題結束演奏後,《馬賽曲》主題相繼出現,樂聲的節奏加快和加強,隨後出現第一聲炮響,接連出現五下炮聲,音樂轉入暴風驟雨般的下行樂句,描繪最後的搏鬥和敵軍的潰逃,形象鮮明、逼真。

尾聲

從引子的讚美歌主題開始,這時候,整個樂團添加進來的銅管樂隊以雷霆萬鈞之勢莊嚴而宏偉地奏出(《馬賽曲》和拿破崙帝國國歌《出征曲》),由於結合著管鐘的特別新穎的色彩,顯得更加威武堂堂,成為一首輝煌的勝利頌歌,象徵著鬥爭的光榮結局。這首讚美詩的有力陳述屢次,但因為此段旋律來自敵方而被會戰主題的一些急速的樂句所打斷,這些音階式樂句的重現,使人們又回想起過去同敵人的搏鬥。
最後,一個莊重而有力的主題響起來了,這就是1833-1917年間俄國國歌《天佑沙皇》的主題,配合十一響炮聲和教堂響起的鐘聲,它是俄羅斯人民最後勝利的宣告,整個樂曲就以這凱旋的歡樂頌歌作為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