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集:李良玉博士生教育文錄

柳葉集:李良玉博士生教育文錄

《柳葉集:李良玉博士生教育文錄》主要內容簡介:1999年,南京大學通過有關程式確認我具備博士生指導教師資格,次年起我開始招收學生。假如按今天官本位條件下博導的實際社會地位、聲譽及其所承擔的職責等多項指標來衡量,成為博士生導師或許並非幸事。

基本介紹

  • 書名:柳葉集:李良玉博士生教育文錄
  • 出版社: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 頁數:407頁
  • 開本:16
  • 品牌: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 作者:李良玉 等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5000760, 978756500076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柳葉集:李良玉博士生教育文錄》收錄的文稿,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李良玉2000年以來指導同學的部分資料,包括“博士論文寫作要領”、“致青年學者書”、“課外講習錄”、“博士論文介紹詞”、“校園心得”中收錄的文稿。
第二部分是李良玉同學的學習資料,包括“博士生讀書報告”、“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博士生學習札記”、“博士論文答辯詞”、“博士論文答辯記錄”中收錄的文稿。
第三部分收錄了12篇書評,反映了1990年以來前輩學者和學術界的朋友們對李良玉的相關論著的評論。

作者簡介

李良玉,1951年生,江蘇海安人,歷史學博士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民國史、社會史、中國當代史,主治中國近當代思想文化史。著有《動盪時代的知識分子》;《新編中國通史》第四冊(獲華東地區1996年度優秀教育圖書一等獎);《思想啟蒙與文化重建》(2002年獲第十七屆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獎,2005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變動時代的記錄》。另外,合作出版了《中華民國經濟史》(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中華民國文化史》(獲南京市哲學社會優秀成果二等獎)等。

媒體推薦

博士生的學習生活是一種知識、道德和能力的全面提高過程。它既是學生的提高過程’,也是老師的提高過程。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由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所積累起來的進步。
——2005年8月
培養學術的嚴謹性,是很重要的訓練內容。什麼叫嚴謹?有六條標準:有整體的體系,邏輯嚴密,文字簡練,使用材料正確,理論觀點恰當,注釋準確。這六條缺一不可。
——2004年4月
做論文首先要有全面的預案,就是學術史、目標、資料、思路、敘述方法等五個要素,或者叫五個核心。
——2004年8月
衡量一篇論文是否是上乘的作品,可以用八個字做標準,即是否出彩,出神,出奇,出格。所謂出彩是指是否精彩,也就是有文采;所謂出神是指是否有神韻,也就是氣韻不凡;所謂出奇是指是否視角獨特,也就是言人所不察;所謂出格是指不為世俗所限,也就是言人所不敢言。古今中外,所有令人刻骨銘心之作,無有逾此八字範圍者。
——2006年2月
博士論文的首要學術特點是樣本性,也就是你的研究,是一個獨立的個案。這個個案,可以是一個比較能夠集中概括起來的問題,可以是一個獨立的歷史事件,可以是一個歷史人物,可以是一種什麼思想,也可以是一種有特別意義的社會現象,等等。總之,這個個案的內涵是確定的,邊界是明確的,主題是鮮明的。
——2006年10月
我們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付出更大,進步更快。需要儘可能地做到研究課題和歷史資料的匹配,檔案資料、文獻資料、田野資料、民間調查的綜合,歷史面貌和當下面相的觀照,生活經驗與文本制度的對比,學術價值和大眾價值的平衡,傳統方法與現代方法的融合,真實性、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這對大家都是一種挑戰。
——2008年9月

圖書目錄

【序】
【博士論文寫作要領】
提高博士論文質量應當注意的幾個要點
申請博士學位論文基本技術規範
博士論文答辯須知
關於博士論文的選題問題
博士論文開題報告芻議
博士論文初稿修改階段注意事項
附:三篇博士論文初稿修改方案

【致青年學者書】
與某同學談善惡
董國強談近代知識分子
與賈艷敏談人民公社
與魏曉陽談日本現代憲政制度
與肖愛樹談家庭史
與湯向東談史料學
與湯兆雲談工作
與馮春龍談近代出版
與李寧談憲法的實踐性
與某同學談近代金融
與陳輝談《紅樓夢》研究
與某同學談考博
與黃家信談壯族土司問題
與某同學談校園風氣
與趙林風談立憲派新視角
與荊世傑談鄉村文化
與某同學談本科生教學
與張慧卿談民間資料
與陳肖靜談揚州文化與旅遊
與周其厚談科學精神
與任玲玲談史學研究的樣本性
與王鋒談史學研究的三個層面
與陶海洋談學術研究心態
與某學者談佛學研究
與楊吉安談當代農村
與某學者談邊政研究

【課外講習錄】
舉辦讀書會的意義
養成學術傳統
發揚學術個性
分析歷史人物的困難性
大文化的歷史觀
博士論文初稿講評

【博士論文介紹詞】
聆聽歷史前進的腳步聲
一隻美麗的蝴蝶
擁抱生活的艷陽天
用生活的歷史觀研究鄉村文化
附錄:七篇碩士論文推薦意見

【校園心得】
匡亞明:大學的榮譽、大學的傷痛
十八年來的師生情
轉變觀念與改善生活方式
——與某同學的談話
實行有信仰的人生
——“禪與人生”報告會發言

【博士生讀書報告】
中韓兩國基督教史及其相關研究比較
中國近現代史信息源及其檢索

【博士論文開題報告】
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研究
當代日本憲政制度研究

【博士生學習札記】
社會調查十日記
平陰紀行
第二十九次讀書會記錄
——關於楊永興、王艷芳、羅長春試講情況的討論
附錄:同學來信(47封)

【博士論文答辯詞】
關於壯族地區的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
關於當代江蘇消防事業

【博士論文答辯記錄】
吳淵同學答辯會記錄
——當代中國農民辦學研究:大別山區宣村國小考察

【專稿】
點滴的記憶
師門三年受益終生
十年來的師生情
我隨李老師讀書
——讀《李良玉歷史研究與教育文選》
師恩如山師愛似海
學術批語的價值
——李良玉教授有關著作之“博士生文稿批語”讀後
提綱挈領綱舉目張
——回憶博士論文提綱的擬定經過
作文與做事
——我在李老師身邊的三年
追隨智者的腳步
——《李良玉教授與其博士生文叢》讀後
博士生的教與學
——讀《李良玉教授及其博士生學術文叢》

【附錄】
進一步認識近代知識分子群體
——評李良玉著《動盪時代的知識分子》
動盪思考抉擇的再現
——簡評《動盪時代的知識分子》
一部具有特色的研究近代知識分子的新書
——評李良玉著《動盪時代的知識分子》
評《動盪時代的知識分子》
《新編中國通史》民國分冊評介
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默契
——讀李良玉《思想啟蒙與文化重建》
思想的印跡
——南京大學李良玉教授《思想啟蒙與文化重建》評介
留住思想之美
——讀李良玉先生《思想啟蒙與文化重建》
史學領域的新建樹
——評《李良玉歷史研究與教育文選》
新穎獨特燦然可風
——讀《李良玉歷史研究與教育文選》
研究者、教育者和思想者的完美統一
——《李良玉史學文選》等讀後
玉汝於成致良知——記歷史系博導李良玉教授
——《南京大學報》專訪
【後記】

後記

今年4月,同學們提議為了慶賀恩師李良玉教授60華誕而聚會,並由我、葉揚兵、李剛、荊世傑、朱移山、李嬌嬌等幾位同學負責籌備。於是,就編輯出版了這本《柳葉集》。
本書“專稿”部分由我提議並負責組稿和編輯,其中一些稿件經過傳閱並核對事實。全部文稿經葉揚兵、李剛、荊世傑、柳森、周艷敏、李嬌嬌、龍觀華、趙筱俠、靳萬瑩等同學校對。周艷敏、李嬌嬌同學做了許多文稿編排和通信聯絡工作。
李老師自1992年至今,在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方面,積累了大量文字資料。本書擇錄的李老師文稿,包括6份博士論文寫作規範、26封指導同學的信件、3份讀書會上的談話、2份對專家學術報告的點評、1份博士論文初稿講評、4份博士論文介紹詞和4份反映校園生活的隨筆型文章。
本書收錄的同學文稿,主要是博士生的文字材料。1992年至2000年期間,李老師指導碩士研究生的有關材料,很少有所保存。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本書輯錄了他的7篇碩士論文推薦意見。關於博士生的學習,本書收錄了同學的2篇專題報告、2篇開題報告、2篇讀書筆記、2份博士論文答辯詞、1份會議記錄(為幾位即將畢業的博士生去用人單位教學試講而專門舉行的模擬課堂教學的討論記錄,共開了3次會,這裡只選用了其中第1次會議的記錄)、l份博士論文答辯會記錄、47封同學寫給李老師的信件。
上述47封同學來信中,有35封是同門師兄妹寫給李老師的,另有12封是外校畢業博士或本系其他專業、其他方向博士生的來信。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起見,這12封信件的作者姓名一律隱去。
本書的內容,大致反映了師門的狀態。把這些文字材料編輯出版出來,我想,應該是我們作為學生呈獻他的一份最好的禮物。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文稿中,凡有需要省略者,均以省略號表示。另外,由於編輯時間倉促,錯誤之處難免,在此一併請求讀者原諒。

序言

“李良玉教授及其博士生學術文叢”原由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從現在起,這套文集將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為了既體現叢書的連續性,又顯示新一家出版社的氣象,叢書改名為“李良玉教授與其博士生文叢”。
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在智慧財產權出版社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特別是在副總編輯王潤貴先生和編輯牛潔穎女士的直接主持下,共有《李良玉歷史研究與教育文選》和我的5位學生的博士論文出版,還有一位學生的博士論文目前已經修改完畢,即將交付審閱。我衷心感謝所有關心和參與這套叢書的朋友們的遠見卓識和辛勤勞動,也特別珍惜和他們相處過程中所獲得的真誠。記得我在給牛潔穎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過:“人文社會科學的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已。我很歡迎和你推心置腹地討論問題,目標是一致的,就是把書出好;立場是一致的,就是以誠相見;我想效果自然也是可以預見的,就是互相更加信任,友誼愈篤。”這段文字代表了我們的共識。
1999年,南京大學通過有關程式確認我具備博士生指導教師資格,次年起我開始招收學生。假如按今天官本位條件下博導的實際社會地位、聲譽及其所承擔的職責等多項指標來衡量,成為博士生導師或許並非幸事。然而,我仍然感謝學校領導、研究生院和所有參加評審工作的校內校外專家,他們給了我一份可能,如同我在第一屆學生答辯的時候所說:“使我有機會獲得培養青年、提攜才俊的創造性工作的快樂”。它來源於教育的誠實、神奇和自我滿足。
把我指導的學生的論文結集出版博士論文叢書,是我招收博士生伊始就定下來的努力方向,也是一開始就向同學們提出來的目標。這是一個艱難的目標。現在,這套叢書已經擁有13種著作,預計今後一兩年內將達到20多種的規模。假如有人問我,叢書的價值何在?我依然回答:任何著作一經出版,對它的評判權從來就不屬於作者。只有讀者和時間的檢驗,才能最終決定其命運。
除了我的書以外,這套叢書的著作,多是我的學生的博士論文。讀他們的書,能讀到一些銳氣,自然也會有一些幼稚。同學們努力學習的風範是值得誇獎的,從這個角度上說,叢書為了解當前博士生教育提供了一例個案,不論這一個案有沒有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