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編(臨沭柳編)

柳編(臨沭柳編)

柳編(臨沭柳編),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的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臨沭柳編是一種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它以柳條為原材料經過削、磨、染色、編織等工序製作而成。這種手工藝品不僅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被譽為“中國編織藝術的瑰寶”。

2011年4月1日,傳統柳編技藝被列入臨沭縣第一批縣級非遺名錄。2011年6月,杞柳編傳統編織技藝被列入臨沂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5月7日,草柳編(臨沭柳編)列入山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21年5月24日,柳編(臨沭柳編)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編號Ⅶ-5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編(臨沭柳編)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
  • 遺產編號:Ⅶ-55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工藝類型,主要技法,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展覽,榮譽表彰,社會活動,

歷史淵源

隋唐時期,臨沭柳編就有文字記載。根據《續修臨沂縣誌》第二冊記載,在隋朝末年,有三戶人家在此以編柳為生,分別是柳氏、馬氏和凌氏。隨著這三戶人家杞柳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此地便被人們稱為“柳莊鄉”,從此柳編技藝在當地蓬勃發展。
唐代以後多戰亂,柳編技術在黃淮流域逐漸失傳,但在沂、沭河流域卻得以保存,特別是臨沭莒南郯城等地。據民風文獻所載,臨沭柳製品發軔於唐,興起於宋元時期,沂、沭河岸遍植柳林、柳編業興旺。
明朝永樂年間,青雲、白旄等地村民就將杞柳編織成逢年過節出門串親戚的箢子,餐飲炊具用的笊籬,儲糧藏物用的箱簍,揚米去糠用的簸箕,喜慶計量用的斗、升等工具,供人們生產和生活使用。
臨沭的柳編技藝遠近聞名,清朝時期就有為數可觀的柳製品銷往全國各地。據清代文獻記載,“沂、沭河地區編柳者,窨地為室必先柔之以水,剝其青膚。老幼男婦,窮日所為,八口乃可給也。橫上居民專以織柳為升斗量器,器良易售,雲是有巧術”。

文化特徵

臨沭縣的自然環境特別適宜杞柳生長。除了自然野生的柳條資源外,人工種植的杞柳可在一年內收割“三季”。柳條的高產量和優良品質,為柳編所需的原材料提供了充足的天然資源。臨沭種植的柳條品種較多,產量也不盡相同,主要有:杞柳、絨柳、一柳、二柳大紅頭、小紅頭、大稀葉、小稀葉、青桿子、山紅柳、黃皮柳、紫皮柳、青穗柳、毛芽柳、簸箕柳等。通過對這些不同的品種進行人工干預和科學改良,形成了對原材料的“生產性保護”,為柳編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材料,使得在加工不同類別的柳編製品時,因材選料並因材施藝。
臨沭產的柳條柔軟易彎、粗細勻稱、色澤高雅,通過設計,可以編織成各種樸實自然、造型美觀、輕便耐用的實用品。

製作工序

工藝類型

臨沭柳編和其它沂蒙民間傳統手工藝不同的是,這一古老的傳統工藝不是一人或幾人會,而是一種大眾化的手藝。臨沭柳編工藝因品種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盛物類編織工藝。多以當年生的柳條為原料,也用其他枝條配合。在器物的底、幫、沿等部位,採用不同的編織工藝。底部有圓、橢圓和長方等形,分別以葵花樁、“米”字樁、“豐”字樁、麻花絞樁、胡椒眼、三角眼、篩子眼、經緯編及絞、圈、挑、壓等工藝絞樁打底。器物的幫部多採用經緯編,包括單篾和雙篾轉編、旋編,還有胡椒眼、三角眼等相互挑、壓和反、正絞編等工藝。器物邊沿多採用窩樁、纏、辮等工藝,既使緯條固定,又能起到定型、裝飾作用。
二是編織組裝工藝:主要用於家具,多採用多年生或當年生的粗柳條為主要原料,並與細柳條配合,又以藤、竹篾為縛料,採用烘烤、圈拉定型,並以螺釘連線、木釘塗膠暗接、綁紮等工藝組裝而成。有的製成薄墊,托底安裝於家具之上,多數還塗飾上漆。
三是經緯編工藝:特點是緊密平滑,多用於農具。以線繩作經,柳條為緯,採用經緯挑壓、拿形、包沿等工藝編織而成。農民採用這一工藝編成水斗,能常用而不漏。

主要技法

柳編工藝的主要技法有平編、紋編、勒編、砌編、纏邊五種。從杞柳的種植、收割、脫皮,到編底、編幫、收口的整個加工製作過程,都需要手工或者半手工完成,對手工藝人的技術要求很高。
  • 平編
平編是編平面席箔類的主要工種。其特點是經緯交織,互相穿插掩映,可以挑一壓一,也可以挑二壓二、挑一壓二、挑二壓一,從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編織紋樣。
  • 絞編
絞編是以經緯編壓為主要特點的工種。編成後的效果,表面全為緯編所掩蓋,不露經條。絞編要求編緯的條子要比較柔軟,有韌性。
  • 勒編
勒編是傳統的柳條編結工種。其法以麻繩作經,以柳條作緯,麻繩互相交錯穿過柳條間,穿一次,繞扣勒緊,通常民間所見簸箕、笆斗、籮筐、柳條包等。
  • 砌編
砌編是傳統手工編織的常見工種之一。其法多被用於圓形器物的編制,方法是將編結物聚合成把,然後用較結實的篾片,將這些把束穿起來。民間常用的墩子、飯簍、字紙簍等均用此法做成。
  • 纏邊
纏邊是柳編的輔助工種,主要用於條編器具的邊沿、把手部分。多以堅硬的材料為芯,在芯的外面,用柔軟的條子按一定方向纏繞,使之固定,並起到表面裝飾作用。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 歷史價值
在古老的沭河地區,傳統柳編手工藝的產生主要得益於自然地理環境以及人們的勞動實踐等因素,而在人們創造柳編手工藝的過程中,形成了艱苦耐勞、堅持不懈的匠人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傳統柳編手工藝發展至今,是一種匠人精神的體現,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
  • 文化價值
在臨沭縣當地,許多習俗因柳編而產生,如每年農曆的三月三,在當地的柳莊舉辦大型的廟會,以祭祀神靈,祈求家庭幸福安康。
臨沭柳編文化中包含了當地豐富多樣的民風、民俗以及民間傳說,將這些內容依附於書籍這一文化載體,通過不斷發行傳閱,使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文字了解並深入到柳編文化中去,有利於促進臨沭柳編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對提高臨沭縣這一較小城市的知名度、打造城市名片具有極大的幫助。
  • 經濟價值
臨沭柳編文化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一直以來,柳編是臨沭當地的傳統副業,農民種地之餘,編織籮筐等生產和生活器具貼補家用。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和柳編手工業者紛紛成立了柳編作坊和工廠,漸漸形成了一種經濟產業,促進當地經濟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臨沭縣當地的柳編企業通過增添柳編產品的文化附加值,進一步提高了產業的經濟效益。如今,在國家的政策支持和政府有關部門的積極幫助下,臨沭柳編文化逐步發展成為一項獨立的文化產業,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傳承狀況

  • 柳編企業發展狀況
1978年,臨沭組建了中國最早的柳編外貿企業,次年企業出口額180萬元。
2022年,柳編企業在臨沭已發展至460餘家,全產業鏈實現產值40億元,年出口10億套,出口額達22.7億元,實際業務拓展至76個國家和地區,從業人員年均收入5430美元。
2023年,臨沭縣柳編工藝品行業企業336家,其中規上企業35家,實現產值近60億元;有外貿實績的企業133家,實現出口15.3億元,占全縣出口總額的35%。
  • 柳編從業人員日益減少,勞動人口年齡結構不斷老化
當前,從事柳編加工的農戶一人一天可賺到50元至60元左右,而到城裡建築工地打工,一人一天即可賺到100元至200元,收入差距懸殊。這導致傳統柳編村居的青壯年勞動力不願從事柳編加工,而選擇進城打工。本地大學生畢業後本著自由就業觀念也基本上選擇走出去,選擇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忽略農村的發展。“目前在村里從事柳編加工的幾乎全是留守婦女、留守老人。比如,作為全縣柳編加工重要基地之一的白旄鎮,據粗略估算,該鎮柳編加工隊伍比前些年減少了70%左右。”歷史悠久的柳編傳統手藝正面臨著無人繼承的風險與挑戰,而這值得被社會各界人士所關注,也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 中國國外市場競爭壓力大,開發國內市場不足
在中國國外市場方面,臨沭縣柳編製品的90%以上靠自營出口,對國際市場依賴性較強,柳編企業之間為爭市場、爭客戶而互相壓價、競價等現象依然存在,使對外商的訂單價格始終處於極低的水平。在國內市場方面,由於柳編產品的價格相對較高,而且其體積較大、功能較為單一,主要套用於北方的農業活動,所以對於南方而言,其市場需求便較為狹窄了,與此同時,南方安徽省的鐵器手工藝產品和四川省的竹藝產品等在近年來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南方手工藝產品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其許多產品的審美價值方面與柳編產品相比也更勝一籌,這也間接地影響了臨沭柳編產品南方市場的開拓,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臨沭柳編產品的宣傳力度在全國仍需進一步加強,其產品就全國範圍來講,每年僅在廣州舉行交易會,而在中國的其他地區,並未見到與之相類似的大型展覽平台。
  • 柳編生產模式傳統落後
柳編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轉型升級存在一定的困難。產品本身生產成本較低,依舊保持傳統的生產模式。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始,由農村各種植戶自產自銷,再由工廠把訂單分派到各個農戶和工作組,形成一種家庭式訂單生產鏈條,至今產生的變化不大,其生產模式相對於時代而言亦較為落後。由於柳編屬於傳統手工技藝,無法採用大機器進行統一生產,面臨手工藝的逐漸失傳的問題,而這急需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產品缺乏創新,可替代性強
柳編產品雖種樣繁多,但在功能性、欣賞性等方面缺乏創新,多以實用性為主,其產品在色彩搭配、外形構造等方面大同小異,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緩慢,保留傳統的形態居多,諸多產品無法滿足當代消費者的審美需求。與此同時,隨著同柳編產品相似的草編、竹編、紙編、鐵藝、藤編等工藝產品的快速發展,柳編產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也愈來愈大,市場受到可替代產品的擠壓。

傳承人物

楊進邦,男,1954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臨沭縣鄭山鎮楊沙埠村村民,國家級非遺項目、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沭柳編)代表性傳承人。
解印權,臨沂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沭柳編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 山東省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區籌建
2023年4月,臨沭縣獲準籌建臨沭柳編山東省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區,示範區籌建期為2年(2023年4月—2025年3月)。臨沭柳編山東省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區(臨沭縣)的建設,是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智慧財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決策部署,從國家戰略高度和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出發,全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的具體實踐。
通過開展臨沭柳編山東省地理標誌保護示範區(臨沭縣)建設,建立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協同配合、轄區廣泛聯動、社會共同參與的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工作機制,出台配套的保護和管理政策,完善標準、檢驗檢測、質量管理等制度,構建較為完善的臨沭柳編地理標誌保護體系,探索出一套可複製、可借鑑、可推廣的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經驗,進而更有效地保護臨沭柳編智慧財產權,推動其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擴大保護產品覆蓋面和市場主體受益面,提高產品知名度,實實在在發揮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作用,助力農民增收、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 非遺保護賦能鄉村振興
臨沭縣依託國家級非遺項目“臨沭柳編”,創建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1個,省級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1個;市級非遺工坊8個、縣級非遺工坊17個,市級非遺特色旅遊線路1條、非遺研學旅遊基地2處,打造“山東手造·尚品臨沭”非遺品牌,研究制定《“山東手造·尚品臨沭”推進工程實施方案》,建立健全基礎設施、人才保障、資金補助等政策服務體系,對手造產業進行全產業鏈獎補,保障手造產業穩步發展。曹莊鎮“非遺柳編演繹指尖上的致富傳奇”入選全省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柳雅堂非遺工坊、榮華柳編非遺工坊被評為臨沂市優秀非遺工坊,“在非遺保護傳承中推動臨沭柳編產業的創新與發展”工作被評為臨沂市非遺保護亮點工作,“臨沭柳編非遺傳承之旅”入選臨沂市非遺特色旅遊線路,莫氏絨繡博物館、歐拉柳編創意中心被評為臨沂市非遺研學旅遊基地。
臨沭縣提出相應措施,聚力做大做強柳編工藝品產業,延長柳編全產業鏈,著力提高柳編文化產品附加值;深入發掘和保護柳編文化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著力打造臨沭柳編城市名片,加強傳統文化國際交流,提高臨沭柳編國內國際知名度,成功創建“世界手工藝城市——柳編之都”;持續融合人文、歷史、藝術等特色,讓臨沭柳編逐步成為臨沭縣一二三產高度融合的富民型產業,全產業鏈高度集中的外向型支柱產業。
  • 柳編文化主題藝術展館與博覽中心
中國柳編文化藝術館是中國第一個以柳編文化為主題的藝術展館。藝術館共有文字、圖片內容200餘幅,以各類動植物、文物、人物等題材為造型的大型柳編特展展品100餘件,寓意美好、吉祥、和諧、勤勞、富足和希望,展示柳編展品的高超編織技藝和柳編產業的興旺昌盛。同時陳列中國各地柳編文物、實物(家居、裝飾、園藝、包裝等)10000多種,集收藏、研究、欣賞、實用於一體,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文化底蘊深厚。
歐拉柳編博覽中心採用柳編工藝品加花卉的新業態,以打造場景為依託,開展體驗式旅遊,現已打造了柳編花卉場景體驗中心、花卉種植DIY工坊、柳編家居展廳、柳編產品展廳等。
  • 保護示範基地
2018年1月3日,臨沭晴朗工藝品有限公司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單。
  • 保護單位
2021年09月18日,臨沭縣柳編工藝品商會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柳編(臨沭柳編)”保護單位。
  • 傳承教育實踐基地
2021年,臨沭縣柳編工藝品商會與臨沂職業學院被認定為省級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23年10月22日,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開幕。臨沭縣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臨沭柳編及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楊進邦攜帶作品亮相本次非遺展。向觀展領導和來賓展示了臨沭柳編這項獨特文化傳承。
柳編(臨沭柳編)
楊進邦與柳編作品

榮譽表彰

2022年,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編撰的《地理標誌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彙編》出版發行,“臨沭柳編”作為手工藝品類農業品牌成功入選。

社會活動

2020年1月,文化旅遊部在臨沭全國非物質遺產活動月中的宣傳展板上放有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臨沭柳編的照片。
2023年11月1日至11月5日,2023年第九屆中國(臨沭)柳編文化產業交易會在臨沭朱村文化旅遊區舉行。本屆柳交會以“柳編之都 手工之城 尚品臨沭 多彩生活”為主題。
柳編(臨沭柳編)
第九屆中國(臨沭)柳編文化產業交易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