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縣(臨沭)

臨沭縣

臨沭一般指本詞條

臨沭縣位於山東省東南部的魯蘇交界處,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因臨沭河而得名。臨沭置縣始於漢初,近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曾是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

臨沭縣現轄7個鎮,2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區,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和1個現代農業開發區,236個行政村(居),64萬人口,總面積1010平方公里。

2019年1月25日,臨沭縣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沭縣
  • 外文名稱:Linshu
  • 別名:臨沭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省臨沂市
  • 下轄地區:臨沭街道、鄭山街道、蛟龍鎮
  • 政府駐地:臨沭街道
  • 電話區號:0539
  • 郵政區碼:276700
  • 地理位置:位於山東省東南部的魯蘇交界處
  • 面積:1010平方公里
  • 人口:63萬人(2011年)
  • 方言中原官話鄭曹片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蒼馬山風景區;冠山;沭河古道;玉聖園
  • 機場臨沂機場
  • 火車站臨沂站
  • 車牌代碼:魯Q
  • 行政代碼:371329
  • 地區生產總值:245.33億元(2017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人口民族,人口,民族,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公路,水運,航運,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體,衛生,社會保障,旅遊資源,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西周、祝等小國轄地。
臨沭縣臨沭縣
春秋末期,鄟、祝被魯滅,歸屬魯國
戰國時期,臨沭一帶被納入越境,後又歸楚。
秦朝時期,臨沭北部屬琅邪郡莒縣,南部屬東海郡郯縣
西漢時期,分治於東海、琅邪二郡。
東漢末年,分東海郡,在臨沭境內置利城郡,轄郯、利城祝其等十三縣。
三國魏黃初年間(220-226年),東部及東南部分治於東海國祝其、利城二縣,西部、中部屬琅琊國即丘縣,南及西南部隸屬東海國郯國,北部為城陽郡莒縣地。
西晉時,隸屬關係與三國魏時基本相同,分治於東海、琅琊、城陽三郡。
東晉時期,在後趙、前燕、前秦政權時,南境屬東海郡,北境屬琅琊郡;後燕、南燕時,北境屬琅琊郡,南部屬東晉東海郡。
南北朝時期,劉宋時分治於東海、琅琊兩郡;北魏時為琅琊郡即丘縣、東海郡郯縣分治。東魏、北齊時,全境屬北徐州琅琊郡。
隋代大部屬琅琊郡臨沂縣,東部唐嶺、蛟龍一帶隸於東海郡懷仁縣,西南部曹莊、華橋一帶為下邳郡郯縣轄。
唐初,為沂州琅琊郡和海州東海郡分治。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置臨沂縣為蘭山、臨沭、昌樂三縣,歷史上首次以“臨沭”命名置縣。六年(623年),臨沭縣撤銷,併入臨沂縣。八年(625年),利城、祝其二縣撤銷,併入東海郡懷仁縣。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大部屬沂州臨沂縣,西南部曹莊一帶屬泗州下邳,東部唐嶺、蛟龍、蘆莊一帶為海州懷仁縣轄。
宋代,為沂州臨沂縣轄。金時,為沂州臨沂縣轄。
元代,屬益都路,為沂州臨沂縣轄。
明朝洪武初年,屬山東布政司濟寧府沂州,五年(1372年)改屬濟南府沂州,十八年(1385年)又改屬兗州府沂州。萬曆十年(1582年),大部屬沂州,西南部屬郯城縣,東及東北部為南京淮安府贛榆縣轄。
清代,屬山東省沂州府,為郯城、蘭山二縣分治。
民國時期,先後屬濟寧道、琅琊道。民國二十四年(1936年),屬山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部為臨沂縣第五區,南部為郯城縣第五區;後郯五區析置郯六區、郯七區,隸屬郯城縣政府第二辦事處,辦事處駐地在今南古鎮。
1940年1月,八路軍東進支隊和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解放國民黨郯城縣政府第二辦事處——南古莊,成立抗日民主政權郯東北第一辦事處,直屬魯南專署領導。7月,改稱蒼馬辦事處,屬魯南地區第三行署。
1941年8月,臨沭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屬魯南專署第四行署,後改屬濱海專署。濱海專署駐地大部分時間在今店頭鎮陳巡會村。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臨沭縣政府駐地由流動不定正式駐夏莊(今臨沭街道)。
1950年5月,屬臨沂專署。
1956年3月,臨沭縣撤銷,南部劃歸郯城縣,北部劃歸莒南縣
1961年8月恢復臨沭縣,全縣轄曹莊、南古、石門、店頭、大興、觀堂、白旄、韓村、夏莊、蛟龍、朱倉11處人民公社,561個大隊,2863個生產隊。
1971年4月,國務院對石樑河庫區區劃作調整,將蛟龍、觀堂兩公社的26個村莊劃歸江蘇省東海贛榆兩縣。
1984年5月,臨沭縣人民公社改為鄉、鎮,全縣設臨沭、石門、曹莊、南古、韓村、蛟龍6個鎮,鄭山、白旄、東盤、朱倉、唐嶺、蘆莊、前莊、官莊、周莊、古龍崗、青雲、華橋、醋莊14個鄉。
2001年1月,朱倉鄉與東盤鄉合併為朱倉鄉、臨沭鎮與周莊鎮合併為臨沭鎮、青雲鄉與韓村鎮合併更名為青雲鎮(駐地原韓村鎮)、南古鎮與醋莊鄉合併為南古鎮、曹莊鎮與華橋鄉合併為曹莊鎮、石門鎮與前莊鎮合併為石門鎮、店頭鎮與官莊鄉合併為店頭鎮、大興鎮與古龍崗鄉合併為大興鎮。全縣轄臨沭、蛟龍、大興、石門、店頭、曹莊、南古、鄭山、白旄、青雲、玉山11個鎮和朱倉鄉,共55個居委會,498個村委會,537個自然村。
2004年,縣內對村、居一級行政村合併調整,共設40個居委會、260個村委會,村、居合計300個,比合併前減少行政村居253個。
2008年3月,臨沭縣對經濟開發區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將臨沭鎮、鄭山鎮、南古鎮的10個村劃歸縣經濟開發區,臨沭縣轄11個鎮、1個鄉、1個經濟開發區。
2009年10月,撤銷臨沭鎮、鄭山鎮,設立臨沭街道辦事處、鄭山街道辦事處。全縣設2個街道辦事處、9個鎮、1個鄉、1個經濟開發區。
2011年8月,玉山鎮與朱倉鄉合併為玉山鎮(駐地原朱倉鄉);撤銷南古鎮,其沭河以西8個行政村劃歸臨沂市經濟開發區,沭河以東8個行政村劃歸鄭山街道;曹莊鎮5個行政村劃歸臨沂市經濟開發區。臨沭縣轄臨沭、鄭山2個街道辦事處、蛟龍、石門、曹莊、青雲、大興、白旄、玉山、店頭8個鎮和1個經濟開發區,共有49個居委會,238個行政村。
2012年7月,蒼馬山景區範圍內臨沭街道山西村、蒼隆居、山里村,玉山鎮月莊村,蛟龍鎮西盤村,青雲鎮曹界前村、李界前村共7個行政村,19個自然村劃歸蒼馬山風景旅遊區管理。
2013年7月,白旄鎮併入青雲鎮。臨沭縣轄臨沭、鄭山2個街道和蛟龍、石門、曹莊、青雲、大興、玉山、店頭7個鎮,及縣經濟開發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區、蒼馬山風景旅遊區、白旄現代農業開發區,共有行政村(居、社區)236個。
臨沭縣(臨沭)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7月,臨沭縣轄2個街道:臨沭街道鄭山街道。7個鎮:蛟龍鎮大興鎮石門鎮曹莊鎮青雲鎮玉山鎮店頭鎮,及縣經濟開發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區、蒼馬山風景旅遊區、白旄現代農業開發區。共有行政村(居、社區)236個。

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末,臨沭縣總人口為634643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分別為9.59‰、5.17‰、4.42‰。

民族

截至2013年,臨沭縣除漢族外,有回族、滿族、哈尼族、彝族、蒙古族、傈僳族、苗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32個,少數民族人口不足全縣人口的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沭縣位於山東省最東南部的蘇魯交界處,因瀕臨沭河而得名。總面積1010平方公里(2013年),東、南分別與江蘇省贛榆、東海兩縣交界,西、西南與河東區、郯城縣相連,北與莒南縣接壤,距臨沂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不足10公里。
臨沭縣

地形

臨沭縣地勢北高南低,東高西窪,縣境東部和北部為低山丘陵,西部沭河沿岸為沖積小平原,海拔高度均在60-400米之間,全縣大小山峰44座,最高海拔394.70米。山地占土地總面積的3.82%,丘陵占72.82%,平原占23.36%。

氣候

臨沭縣境屬於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氣候,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光照充足;夏季濕熱,雨量充沛;秋季清爽,氣候宜人;冬季較冷,雨雪稀少。歷年平均氣溫13℃。年均降水量852毫米。年平均日照2558.3小時。平均相對濕度為70%。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臨沭縣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重晶石、金剛石、大理石、石英石、金紅石、雲母、陶土、粘土頁岩、優質礦泉水等20餘種,其中金紅石、陶土、粘土頁岩儲量十分豐富,質量非常好,具有很高的開採利用價值,聞名全國的“常林鑽石”(158.7860克拉,出土時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就出土在臨沭縣曹莊鎮常林村,享有“鑽石之鄉”的美譽。

土地資源

2012年,臨沭全縣土地總面積10.10萬公頃,其中耕地6.58萬公頃,林地2.43萬公頃。丘陵、山地盛產花生、地瓜,又是林、果、茶、煙的主要產區;沭河沖積平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得水之利,是小麥、玉米、蔬菜、杞柳生產基地。

水資源

2012年,臨沭縣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3.19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全年平均1.57億立方米;過境客水量沭河年平均11.22億立方米,分沂入沭水道0.93億立方米,自黃白溝流入500萬立方米,自青雲攔河壩引入1.0億立方米,總計13.2億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總儲量1.91億立方米,其中靜儲量1.43億立方米,可開採量為0.5億立方米。

經濟概況

綜述

2012年,臨沭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67.26億元,按可比價比2011年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98億元,比2011年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86.22億元,比2011年增長11.7%;第三產業增加值64.06億元,比2011年增長14.5%。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10.2:51.5:38.3。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突出。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3%、46.4%和49.3%,分別拉動經濟成長0.5、5.6和5.9個百分點。
臨沭金正大臨沭金正大

第一產業

2012年,臨沭縣農林牧漁業完成增加值169772萬元,比2011年增長4.32%。其中,農業增加值94332萬元,比2011年增長2.98%;林業增加值20389萬元,比2011年增長10.64%;牧業增加值45050萬元,比2011年增長4.1%;漁業增加值4491萬元,比2011年增長11.91%;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5510萬元,比2011年增長1.17%。
2012年,臨沭縣糧食總產量31.44萬噸。油料、蔬菜等主要經濟作物產量繼續增加。花生總產17.98萬噸,比2011年增長3.45%;水果總產0.84萬噸,比2011年下降20.44%;蔬菜總產13.49萬噸,比2011年增長1.73%;烤菸產量0.16萬噸,比2011年增長110.27%。
2012年,臨沭縣全縣生豬存欄29.17萬頭,家禽存欄582.66萬隻,比2011年分別增長0.2%和21.44%。2012年全年生豬累計出欄46.02萬頭,比2011年增長0.4%;家禽出欄893.63萬隻,比2011年增長12.34%。肉類總產量5.27萬噸,比2011年增長5.82%;禽蛋產量3.33萬噸,比2011年增長14.04%;奶類產量0.52萬噸,比2011年下降27.78%。
2012年,臨沭縣全縣新造林1741公頃。其中:用材林155公頃,經濟林820公頃,防護林766公頃。
2012年,臨沭縣全縣水產品總產量達5520噸。

第二產業

2012年臨沭縣全縣共有工業企業67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5家。全縣全年共實現工業增加值99億元,比2011年同比增長18.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4.85億元,比2011年增長18.7%。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13.9億元,比2011年增長20.9%;利稅23.8億元,比2011年增長21.1%,其中,利潤19.5億元,比2011年增長20.6%。利稅過千萬元企業28家,比2011年增加6家;利稅過億元企業3家。
六大支柱行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52億元,比2011年同比增長21.1%。其中農副產品加工類、草柳製品類、複合肥料類、專用化學用品類、鋼壓延加工類、專用設備製造類分別實現16.6億元、10.9億元、186.4億元、37.2億元、49.2億元、51.7億元,比2011年分別增長18.2%、8.7%、30.2%、8%、16.8%、12.2%。骨幹企業發展迅速。2012年全年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56家,共實現收入366.5億元,比2011年增長21.9%。其中,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7億元,成為全縣首家過百億元企業。
2012年,臨沭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為29.6%,比2011年提高1.2個百分點。
2012年,臨沭縣全縣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施工企業18家,2012年簽訂契約額達15.4億元,比2011年同比增長26.2%;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9億元,比2011年增長16.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3.8萬平方米,比2011年增長12.8%。

第三產業

2012年,臨沭縣第三產業增加值64.06億元,比2011年增長14.5%,達到國家2A級以上旅遊區5家,其中3A級旅遊區2家;旅行社4家;星級酒店1家;星級餐館1家。

交通運輸

公路

327國道、225省道縱橫交叉通過臨沭縣縣城,長深高速公路在縣境內設有2個出入口,京滬高速公路瀋海高速公路距縣城不足40公里。

水運

臨沭縣百公里內有三個大港口:日照港嵐山港連雲港港

航運

臨沭縣百公里內有兩個機場:連雲港白塔埠機場臨沂機場

社會事業

科技

2012年,臨沭縣共鑑定各級科技成果51項,其中省市級17項。獲得市級以上各類科學技術獎2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全國石化科技進步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2項,省專利獎2項,市技術發明獎5項,市科技進步獎6項,市專利獎10項,1人獲得臨沂市科學技術最高獎。新增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家,省國際合作研究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1家,臨沂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認定市級農業科技示範園2個,縣級農業科技示範園13個。全縣共申請專利252件,授權224件。中國專利山東明星企業達14家,其中一星級企業3家,二星級企業4家,三星級企業7家。

教育

2012年,臨沭縣全縣共有中等職業學校1所,當年招生2546人,在校生7451人。高級中學3所,當年招生4263人,全部在校生12517人。初級中學20所,當年招生7451人,全部在校生23577人。國小84所,當年招生7703人,全部在校生45143人。特教學校2所,在校生180人。幼稚園142所,當年招生7963人,全部在校生20162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達100%,國中入學率達99.97%。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6.8%、鞏固率達100%。完成全縣農村國小100M光纖升級改造,農村教學點採用ADSL方式接入教育城域網。全縣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項目16個,建築總面積27358平方米,規劃總投資2736萬元;標準化幼稚園新建項目18個。全年共撥付義務教育學校保障經費5051萬元,減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課本費644萬元,發放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182萬元,發放高中助學金181萬元,為1146名大學生辦理助學貸款645萬元。
臨沭縣臨沭縣

文體

2012年。臨沭縣全縣文化館1座,公共圖書館1座,圖書藏量17.5萬冊,建成縣圖書館青雲分館。已新建或提升改造文化大院50家、提升改造農家書屋43家,全縣共建有鎮街綜合文化站10處,村級文化大院245處,文化廣場27處,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舉辦第十一屆“鑽石之鄉”廣場文化藝術節、農民文化藝術節等100多場系列文化活動。廣播電視村村通入戶率達到77%,無線廣播電台1座,廣播覆蓋率98%,電視轉播台1座,電視覆蓋率98%。數位電視平移工作基本完成。
2012年,臨沭縣先後啟動“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等活動,組織開展臨沭縣第二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全縣中學生三人籃球比賽、全縣小學生桌球聯賽等。市五運會象棋比賽在臨沭舉行。組隊參加市五運會少年兒童組和普通組的比賽,取得蟬聯少兒組總分第一名、金牌躍升到第二名和取得普通組總分第七名,其中田徑團體第一名的參賽最好成績,並榮獲大會組委會頒發的體育道德風尚獎、優秀賽區等榮譽稱號。加大鄉村兩級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已建成具備健身場所的綜合文體站10個,鎮街健身廣場9處。

衛生

2012年,臨沭縣共有衛生機構19個,其中醫院2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院12個,專科防治所(站)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衛生機構擁有病床1696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509人,其中執業醫師496人,執業(助理)醫師647人,註冊護士353人。縣人民醫院成功創建3處省級優質護理服務示範病房,並順利通過二甲醫院複審。政府辦鄉鎮衛生院建設達標率88.8%,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達標率100%,村衛生室建設達標率83.7%。

社會保障

2012年,臨沭縣全年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7304人、109662人、30425人和346490人。

旅遊資源

利城遺址
利城遺址位於縣城東15公里之後利城村東200米處。遺址南北200米,東西100米,略高於四周,呈現鏊面狀,土黃褐色。遺址地面有漢代磚瓦及商周時的陶片。遺址東及東南半公里處各有漢墓1座,後皆平掉種地。平墓時出土鐵劍1把,銅鏡1面。遺址西南1公里的嶺上有漢代墓群,東南江蘇境內有古城遺址。該遺址為漢代遺址,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溝頭遺址
北溝頭遺址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西北3公里處的溝頭村東北。重點保護區占地百餘畝。遺址有一條長80米、寬60米、高7.5米的平頂土台。歷年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鏟、石鑿、石錛等石器,灰陶鼎、黑陶壺、蛋殼陶杯等陶器,鹿角、骨針、骨鏃、銅幣、銅箭頭以及漢代磚瓦等。
沭河生態風光旅遊景區
臨沭  沭河古道臨沭 沭河古道
沭河,位於縣境西部平原,發源於沂山山脈。境內沭河以其景觀特色,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游以古明清時幾百萬株古栗樹形成著名的“沭河栗海”;中游,得力於解放初期黨和人民政府的“導沂入沭”、“沭水東調”工程,幾十里浩瀚水面,壯麗的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魯東南“沭河都江堰”;下游,即沭河古道,因沭水東調開挖新河相對得名。
蒼馬山旅遊區
蒼馬山風景名勝區位於臨沭縣城東北3公里處,屬馬陵山系。景區由蒼馬、馬山、草山、冠山、演武山組成,總面積30平方公里。境內松青、草綠、水藍、雲翠,歷史文化傳說甚多,是從古至今在魯南蘇北,乃至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道教聖地。
整個景區由雲溪谷、歡樂谷、茶溪谷、革命歷史教育紅色文化景區、藍鑽度假小球訓練區、民俗民風生態農業觀光區等6大板塊組成,景區將與泰山、趵突泉、孔廟、嶗山、蓬萊閣等知名景點互為支點,形成山東旅遊大環線。
劉少奇同志在山東紀念館
1942年初,劉少奇同志奉黨中央毛主席之命,在自蘇北阜寧新四軍軍部回延安途中,來山東分局指導工作,於是年3月20日到達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省戰會,八路軍一一五師機關所在地臨沭縣。先後在縣內蛟龍灣朱范村、東盤、夏莊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找準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指明了山東黨政軍工作的前進方向,對扭轉山東危局,為山東抗日對敵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老區人民為緬懷領袖之光輝業績,擬在少奇同志來山東住處修建一座紀念館及大型群雕和廣場等紀念設施,以昭示後人。同時整修了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舊址。
中國紅石地質園
臨沭石門鎮西南部沭河古道邊的岱澗地區至蛟龍湖一帶,分布著國內獨有、世界罕見的紅石礫岩地質景觀帶,客觀形象地反映了白堊紀地質恐龍時代的景觀風貌和原始狀態,總面積達150平方公里。尤以小岱澗“母禱望”為代表的礫岩紅石景觀群形成的“女媧補天”、“王母仙會”、“二郎趕山”等神話傳說可謂神乎其神,自古就有“置身桃源畫圖裡,靜心岱澗自成仙”之說。
冠山風景區
冠山風景區位於蒼馬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內,為蒼馬山群峰之一,主峰海拔288.2米,因主峰北側巨石若鳳凰之冠而得名。據東盤觀音禪寺廟碑載,清雍正皇帝甲辰年巡遊此山,並建有太山行宮,現僅存遺址。道教的尹喜和徐則、張良、徐庶等人在此修煉成仙。
概述圖取景地
臨沭縣商業步行街
臨沭縣(臨沭)
濱海紅色文化紀念園(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中國柳編文化藝術館
常林鑽石
冠山風景區(長春觀與古銀杏樹)、蒼山疊翠(古琅琊八景之冠/濱海革命烈士陵園/蒼馬山風景區)
沭河古道

地方特產

太子參
臨臨沭縣種植太子參已有80年歷史,現全縣已發展3萬餘畝,年產太子參80萬公斤,占全國總產量的70%左右。
臨沭縣(臨沭)
太子參既可入藥有補肺氣,健脾胃、生津液等功效,還能治肺氣喘咳,兒童虛汗等病,又是高級滋補品。
常林鑽石
臨沭縣西南部與郯城縣東北部接壤的石羊嶺、金雞嶺一帶,這裡的金剛石主要為零星分散的砂礦,無集中礦床,金剛石裸露地面,晶瑩透亮、光彩奪目。
常林鑽石常林鑽石
柳編製品
臨沭縣種植加工柳條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被國家林業局、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名優經濟林杞柳之鄉'。全縣有柳編加工企業100多家,湧現出榮華、全記、祥興、美藝、金柳、寶侖、佳美、禾川、青源、陸祥等規模以上條柳編企業15家,有自營出品權的條柳編企業40餘家。全縣已開發出白柳一號、新二柳、大紅頭、一支筆、金錢柳等6種品種,推廣種植面積達10萬多畝,帶動3萬農戶、10萬人從事柳編加工。現有柳編工藝20多個系列上萬個花色品種,產品暢銷歐、亞、非、美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5億元。2003年自營出口創匯5306萬美元,占全縣出口商品總額的67.3%。

著名人物

王椽清代官吏王椽(1747—1815),今山東省臨沭縣人,1770年中舉,1781年後,任山東成武博興霑化縣教諭;58歲時考中三榜第61名進士,分發湖州補用,後利用時間用於著書立說,鑽研理學經文,寫了不少詩詞歌賦,並譯註了《聖經全文》、《四書文稿間齋》,《硯亭詩文集》等作品;1814年,赴京山縣擔任知縣在任期間,勤政愛民,百姓擁戴
楊漢文,男,漢族,1928年生,山東臨沭人。1990年7月晉升為空軍中將軍銜。是第六、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5月至1985年8月任成都軍區空軍指揮所政治委員,1985年8月至1987年2月任濟南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1987年2月至1990年6月任濟南軍區空軍副政委。
靖志遠,男,漢族,1944年12月出生,山東臨沭人,1963年8月參加工作,196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武威炮兵學校、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系畢業,大專學歷。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司令員,上將軍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