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園鄉

果子園鄉

果子園鄉引位於金寨縣西南部,皖鄂毗鄰金(寨)羅(田)交界的大別山腹地,處大別山東省腹地,地理環境的特點是“東西峰疊中平坦,南北狹長一徑穿”。

2017年,果子園鄉行政區域面積8430公頃,常住人口1020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果子園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金寨縣
  • 下轄地區:11個行政村
  • 郵政區碼:237373
  • 面積:8430公頃
  • 人口:10208人(2017年)
簡介,地理位置,招商引資,歷史回眸,人才輩出,龍頭產業,養蠶業,成就,旅遊資源,鵬程寺,滴水岩,雙峰寨,老母洞,行政轄村,人口,

簡介

平均海拔400多米,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年平均氣溫15.6℃,這裡氣候溫和濕潤,土地廣袤肥沃,資源豐富,蘊藏著巨大開發潛力。果子園歷史盛產糧、桑、竹、木、茶、果、藥,素有“蠶鄉”之譽。
果子園鄉
50-80年代,蠶桑是果子園鄉的支柱產業,同時也是金寨縣蠶桑生產的重點發展基地。到90年代,又發展了天麻、靈芝等新產業。政府總結經驗,針對鄉情,確定了“開拓大市場,培育新支柱”、“一手抓吃糧,一手抓山場,長抓林電礦,短抓栗和桑,快抓菌藥茶,綜合開發奔小康”的發展戰略,已初顯成效。
天麻、香菇、靈芝、茯苓、菊花、瓜萎、桔梗、銀杏、西洋參等中藥材項目初具規模,葛粉、金針、木耳、珍珠菜、天香菜、蕨菜等特有山珍都有發展,糧食自給有餘,民眾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
果子園鄉生態環境良好。樹木種類多,單就松木面積就占27533畝,蓄積量44891立方米。毛竹分布普遍,總面積在1500畝左右。果子園鄉還有豐富的礦泉資源,水質清淳甘甜。

地理位置

東接花石鄉,與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天堂寨只一巔之隔,南面是鄂、皖分水嶺松子關,西隔斑竹園鎮與麻城市相望,北鄰南溪鎮。茶松公路接210省道穿鄉而過,距縣城梅山88公里,成為南通武漢、北達合肥的交通要道。轄11個行政村。

招商引資

果子園鄉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招商引資,帶動境內經濟發展。目前已有湖北黃州三祥石材公司投資300百萬元在境內開採礦點三處(品位高的花崗石,總儲量有30000立方米);南京體育用品公司在我鄉辦分廠,生產羽毛球、足球、排球等;
彭畈暗沖鐵礦與湖北武漢鋼鐵公司已有簽約,計畫聯營開採鐵礦;湖北武穴竹製品加工已在我鄉投入生產;數位外出創業有成人員意向回鄉建立中藥材收購加工公司;鄉內還建成有各種苗木基地500畝。果子園鄉投資環境優越,有充足的剩餘勞動力和大批的閒置廠房,適度密集型企業的投資與生產。

歷史回眸

果子園鄉山靈水秀,人傑物阜,文化底蘊厚積。清嘉慶年間,家住牛食畈村的周祖培邊捷出任,加官六級位至相國,封文勤公,是清朝主宰華夏沉浮的一代名相。
在他的帶動和鼓舞下,革命先驅漆禹源在佛堂坳漆家橋設學教書,傳播馬列主義。1926年秋,現白果村內中共簡家坳支部成立,書記李升武,黨員有漆耕圃、漆禹源、徐乾,他們在家鄉組織革命活動。
家住佛堂村東高山周維炯積極組織革命武裝,打入民團內部,成功地領導了立夏節暴動,他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締造者之一,官至軍長。隨後商城黨組織在佛堂柯家灣辦起了商城縣第一模範學校(又名列寧國小),容文化、軍事為一體,為紅軍培養了大批人材。方子冀、漆遠渥、肖顯進、董宏國四位將軍均為該校學生。
周維炯周維炯
還有一大批省、地級幹部也是從這裡走上革命征途。當時白棚村中鋪灣對面的山腳下建過一座學校,文建武徐立清、董宏國、周百煌都在這裡受過早期教育,為他們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礎。在大革命時期,白果村蔡家灣立過區蘇維埃政府,佛堂坳建成過紅軍兵工廠,果子園村北坳設過紅軍醫院,果子園鄉是革命的發源地之一。

人才輩出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才資源是果子園鄉的第一大財富。從開國將領方子冀、董宏國、文建武,到老一輩省、軍級以上領導幹部肖大煊、肖顯普、吳立興、林亮、蔡家熾和建國前的烈士林承祥、漆先科、漆禹源及縣團以上的烈士方禮政、王昌甲、劉德勤、孫宇康、楊科、李濤聲、肖顯舉、張以文、徐立佑、徐其群,還有大革命時期赤南縣縣長周百煌,均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解放後,縣團級領導幹部有段傳植、周其成、江世林、田揚翥,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廉潔奉公,業績顯著。據不完全統計,歷屆大專生有205人,本科生有233人,研究生和博士生18人。全鄉在六十人中就有一個大學生。田揚超是博士生導師,他為國防科學作出了傑出貢獻,受到了國家主席和總理的接見。
出國留學生和博士生周其甫、田揚群、徐清、田慧宇、嚴中興、田世祥、徐祖剛等,分別在新聞、工礦、金融、教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當代詩人周世蕃發表詩詞、楹聯、散文700餘首(副、篇),作品載入40多部精典著作,多次獲省、部級獎,簡歷入《世界優秀人才大典》、《中華詩人大辭典》》。而今全鄉上下全名創業人員啟遍及全國各地,成為國家棟樑之材。最突出的有吳芳尉、周其進、余科明、金科文、閆榮超、閆昌發等,他們是果子園鄉豐厚的財富。

龍頭產業

養蠶業

解放初期全鄉共養蠶300多張,產繭近萬斤。無成片桑園,只有分戶的零星桑樹,花桑多,產葉量低,蠶病多,蠶繭產量不高。解放後,縣委、縣政府重視發展蠶桑生產,派蠶桑技術人員來果子園鄉指導,推廣科學培桑、養蠶。改黃絲繭為白絲繭。並在本鄉卷棚橋辦蠶種廠,推廣良種,大抓蠶桑基礎建設。1964年辦蠶校一所,招收斑竹園區各鄉國中生和其他區部分學員,一共三屆,培養了大批蠶桑骨幹。大抓桑園基礎建設,發展成片桑園,速成桑園,送桑樹上山,改梯栽桑,我鄉首先在吳灣村王灣村民組開闢“九大”桑園,栽桑50畝,接著面向全鄉。採取自育苗、自嫁接、自栽桑的三自方針。自一九七六年以來全鄉桑園面積發展到2593畝,到2008年桑園面積約4300餘畝。
抓典型,以點帶面。吳灣村王灣組在省蠶桑研究所支持與幫助下,推廣桑樹、蠶種兩方面的良種化,推廣室外養蠶,地麵條育桑,方格簇使用,小蠶共育等外地經驗。該村民組首先產繭達萬斤,接著白棚村中鋪灣村民組於1980年蠶繭超萬斤,該組周世德、徐元茂兩戶在斑竹園區公所得電視機一部以資獎勵。隨著栽桑、養蠶技術改進,加速了果子園鄉蠶桑生產的發展。果子園鄉地處氣候溫和的丘陵山區,土地寬廣肥沃,人民民眾近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蠶桑生產經驗,鄉黨委、政府重視,是發展蠶桑生產的有利條件。

成就

1959年果子園村民組養蠶張產超過100斤,出席省和中央勞模會,獲得國家獎勵。1961年全鄉養蠶634張,產繭34621斤。1971年全鄉飼養蠶1444.5張,產繭146137.8斤,居全縣鄉鎮總產第一,總產占斑竹園區四分之一,占全縣總產十分之一,縣委、縣政府給予發精神獎和物質獎,從而激發果子園鄉上下一條心,狠抓蠶桑不放鬆。1981年養蠶6000多張,產繭417823斤,全鄉人均產繭30斤,人均收入200餘元,產繭量與1971年相比增長12倍。目前全鄉人均產繭40斤,人均收入300元以上。隨著蠶桑生產的逐步發展,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廣大人民民眾的生活。近年來,由於國家出台各種富有民政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在農村的落實,廣大人民民眾生產積極性提高,更進一步加速了蠶桑生產的發展。全鄉乾群一致認為,要想奔小康,根據自然優勢,以糧食穩產高產促蠶桑,抓住龍頭永不放。

旅遊資源

果子園鄉的旅遊景點有鵬程寺、滴水岩、雙峰寨、老母洞等,同時旅遊資源豐富,如拐杖、根雕、盆景等均可開發,如繡花鞋墊、繡花枕頭等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批量生產的能力,現在交通便利,又與國家森林公園天堂寨風景區毗鄰,是開發投資商的理想樂園。

鵬程寺

鵬程寺坐落在燕子岩上的鵬程寺,在吳灣村境內,原名燕子岩大廟,始建於大宋天禧三年,幾度興衰,明末清初因一位武漢商人應驗了他的祈求,捐資重修廟宇,再塑菩薩金身。清嘉靖年間曾借居燕子岩大廟基讀詩書的周祖培終登金榜,學位至京都大學士。他請得聖旨,御封燕子岩大廟為“鵬程寺”,並掛皇匾一塊,受到皇封的“鵬程寺”名震鄂、豫、皖。寺內現有神像108尊,無論神像大小,全部用整段珍貴木料雕刻而成,全身無一處貼補或是釘鉚,人皆稱奇。
1995年,金寨縣佛教協會向鵬程寺頒發了佛教活動執照,向遊人開放,每年接待香客數萬人之多,人們懷著虔誠的心情,朝山拜佛求取鵬程萬里。

滴水岩

滴水岩滴水岩位於果子園境內烏龍河上游。距姚沖村1公里,斷崖垂直90度,高百米斷面的岩石呈黃褐色,岩石上有黃黑相間的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等千奇百怪的自然圖像。地簾瀑布從岩上飛流直下,先是水帶,繼而變成串串珠簾。簾中有霧,隨風漂灑。岩下有石潭,潭中有一大巨石。盛夏之時,在岩上觀魚賞景,頓覺涼氣襲人,暑氣全消;舉目仰望又覺天地之神奇,自身之渺小。
每逢春夏盛水季節,瀑布飛射十幾米遠轟鳴如雷,遊人從瀑中穿過,妙不可言,春秋時節,山花和紅葉把山岩裝扮得分外多姿。石岩上棲息著一種長尾巴小鳥,振翅穿梭在水簾之中,接吃水中的生物,鳥語喧譁妙趣橫生。冬季滴水成冰,岩下形成一座晶瑩剔透、千姿百態的冰雕,任何藝術大師的作品都難以與其媲美。詩人周世蕃走到這裡,驚嘆地吟出一聯:橫空瀉碧流,百里雷鳴晴降雨;騫地生仙境,一川珠散柳含煙。
滴水岩可謂是大千世界中的人間仙境,是值得開發的旅遊勝地。

雙峰寨

雙峰寨顧名思義,一山雙峰。圍山築寨。果子園素有“一馬平川三十里,雙峰拔地八百丈”之說。此寨始建於宋朝,是當地百姓躲避兵荒而集資建築的山寨。
現在雙峰寨的寨牆和城門都完好無損。石頭城牆修建在陡峭的山岩之上,易守難攻,寨內有廣闊的地域,可容納數萬人,山頂上有一眼清泉水井,滿而不溢,澆而不乾。
山寨上有練兵、滾擂石、旗桿台等遺蹟。山頂有廟,曰雙峰大廟。上世紀四季香火不斷,晨鐘暮鼓,音傳數十里之外。現由於廟中無人看管,已漸荒蕪。有公路通往寨下。為遊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老母洞

老母洞老母洞位於栗灣村東北邊隅。立足洞前觀之,山峰重疊,崖壁崢嶸,青蔥林木從山頂一直布滿山腳,像翠色的外衫罩在一位英俊的壯士身上。溪水潺潺,鳥聲啾啾,好一幅色彩斑闌的神奇景色。傳說此洞的形成是仙人開鑿。山腳下的河中有一深潭,名曰王家潭(在栗灣國小門前)。仙人為掩埋潭中的孽龍,在潭上的山腰挖土掏一個洞。王家潭前的一巨石名曰“船形石”,流傳著美麗的傳說。此洞命名始於明末,當時發生戰亂,一名潰將帶兵血洗商城,有周姓一家剩下母子二人逃至牛食畈,躲進此洞,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歷盡千辛,終於逃脫這場罹難。母親壽享高齡,其子取得了功名。後人為紀念其事,將此洞叫做“老母洞”。
老母洞第一個大洞左右寬20餘米,高10餘米,裡面是連線成串的小洞,深不可測,傳說此洞可以通往花石鄉的雞冠寨。洞口壘有石牆,安有門與窗,洞內有殘存的斷石碑。在民國初年立過學堂,遠近的青年跋涉到此求學。近年對此洞進行了修繕,安置了10尊佛像。此洞為果子園旅遊事業增加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若以此洞為中心,周圍一里內還有吊橋、石倉、紅石岩、了道庵、麒麟庵、白雲庵等景點琳琅滿目,引人入勝。

行政轄村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2386

6362

6024
家庭戶戶數
3477
家庭戶總人口(總)
12375
家庭戶男
6352
家庭戶女
6023
0-14歲(總)
3060
0-14歲男
1697
0-14歲女
1363
15-64歲(總)
8644
15-64歲男
4309
15-64歲女
4335
65歲及以上(總)
682
65歲及以上男
356
65歲及以上女
32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2208
2017年,果子園鄉常住人口10208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