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郊

林東郊

林東郊(1868--1937年),字薺原,又字霽園,洛陽老城人。清光緒戊戌科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吉士,散館後授檢討,歷充國史館協修、纂修、編書處協修,詳校。

基本介紹

  • 本名:林東郊
  • 字號:字薺原,又字霽園
  • 出生時間:1868
  • 去世時間:1937年
簡介,生平,

簡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官派東渡日本考察政治。回國後,編纂《皇清奏議》,及書成,被保奏為知府。宣統三年(1911年),記名以道府用,並加二品銜,補授廣西桂林府知府。當地人提及,稱其為“洛陽翰林”、“大學士”。
林東郊受命桂林知府之際,正值辛亥革命之時,林被告知大清勢必遜位,民國即將成立,故未赴廣西赴任。1913年林東郊被膺選臨時參議院議員。1918年當選為第二屆眾議院議員。這期間,由於政治動亂,各派軍閥混戰,爭權奪位,大總統一職竟幾易其人: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曹錕。各派政客麋戰京城,蠅營狗苟,賄賂公行,爾虞我詐。林東郊潔身自好,羞於與爾輩為伍,故憤然歸居洛陽,閉門讀書,從事著作,暇則吟詩繪畫,臨池篆刻,以度晚年。
林東郊一生著書兩部,一為線裝古體詩《愛日草廬詩集》,記錄了“大總統一職五易其人”以及他掛冠歸里侍奉老母、訪親睦鄰、作詩贈畫、漫步洛河湟堤而又憂國憂民的喜怒哀樂的情懷。二是他自己多年潛心研究《易經》的獨到見解,寫成的《易易》一書。全部親自工筆楷書而就,一箱書稿手跡,被其後人數十年保存,可惜“文革”期間毀於一時。
《愛日草廬詩集》早有刻本,尚留於世。其有詩云:“但覓桃源秦亂避,敢雲高不事王侯”。曾表達其不敢自標清高而掛冠不仕,實因不堪世事擾攘的棄官歸里的心情。還在另一首五律里寫道:“家貧戀微祿,國亂滯歸程”。說的是國亂不靖,無法回家,並非留戀祿位。“誰作狂瀾障,痴心望太平”。期望有人能力挽狂瀾,制止動亂,掃平軍閥混戰,他還是盼望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這是他當時心情的具體寫照。據其後人的回憶,林翰林歸洛後,深入簡出,勤奮好學。“黎明即起,讀書、寫字,精心整理其詩集和研究《易經》的文稿{易易},早飯後接待訪者及求書畫者,下午出訪親友談詩論文或商談地方公益事宜,晚飯後則同家人閒談並教誨子孫等做事做人之道”。
林東郊的書法宗於歐、褚,參以王鐸等,並在其基礎上自成一格,功力特厚;繪畫以摩潔、石谷等為法,兼眾家之長,融為一體,而又頗具自己的風格和韻味。洛陽白馬寺院山門上的“白馬寺”題字以及寺門內東西月亮門上方的“菩提道場”及“定慧壯嚴”墨寶即其所書,至今仍顯現其藝術的魅力,吸引著千百萬慕名而來的遊客。林東郊一生曾留下無數書畫印章,但多數歷經戰亂已失落,只有少數流存民間,如當年林東郊殿試時以八股文形式所做的三篇文章及一首詩已被挖掘面世。
林東郊樂善好施,並願對社會上的不平之事鼎力相助。在其任臨時參議院議員時,曾有洛陽東關人王獻卿因參加倒袁運動而被捕,又一洛陽西關人楊天鵬,因其子楊少萬系革命黨人而被株連,都經林東郊竭力營救而獲釋。1926年,春節後燈節前,因豫、陝兩省軍人以往所構夙怨,爆發紅槍會眾“大殺老陝”的慘劇。林東郊乃冒極大的風險,從中說項,使部分無辜的陝西商人及當時河洛道尹閻鳳浩等免遭於難。林東郊於1930年曾為當時紅十字會會長,曾為孤兒院募捐並親筆書畫進行義賣捐助。還曾創辦冬賑救濟窮人等。為修築當年東大街東段石面路,悉數捐出自家所有石條石塊,被傳為佳話。

生平

洛陽至清末,邑中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即翰林學士林東郊。郊字薺原,又字霽園,生於清同治七年(1878),卒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1946年余誕生時,林公已過世九年了。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載,林東郊中式於清光緒戊戌科第三甲第六十二名。唱名後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散館後授檢討。歷充國史館協修、纂修。編書處協修、詳校。光緒三十二年,奉旨赴日本考察政治。回國後,編纂《皇清奏議》,及書成,被保奏為知府。宣統三年(1911年),記名以道府用,並加二品銜,補授廣西桂林府知府。
翰林院古稱玉堂之署,地位相當重要,錢龍錫曾有詩曰:“妙選金閨彥,登茲白玉墀”,故入翰林院者,都有著一種特別得意的心情。明代朱元璋規定不設宰相,一切由皇帝裁決,但卻讓翰林備顧問,做智囊。所以明代高拱說:“雖無宰相之名,有其實矣。”清康熙明文規定不是翰林出身不能成為名譽上的皇帝老師,掌文詞翰墨的南書房行走和作為皇子師傅的上書房行走都必須由翰林充任。也只有翰林才能稱為“太史”,非翰林院出身的朝臣死後不得謚以“文”字,可見翰林院的地位不同一般了。明清以來,士人對能否入翰林院是非常看重的。據《清朝野史大觀》,進士出身的曾國藩一次拜訪一本畛域的左宗棠,時左宗棠正在給姨太太洗腳,曾國藩戲之曰:“給如夫人洗腳。”左宗棠立即回應:“賜同進士出身。”這“同進士”對“如夫人”可謂妙極,左用“同進士出身”來回應曾國藩這個三甲進士,他的機敏,令人莞爾。
林東郊以三甲進士而入翰林院,可謂三甲中的佼佼者。人的真才實學,若以名次論之,有時是有失公允的。林東郊作為近代河南文化名人,毫不遜色。在洛陽,自然是文章魁首、士林班頭。他窮六藝,於詩詞、經學無所不通,藝術兼及書畫纂刻,無不精絕。其著作有《易易》、《愛日草廬詩集》等。但是民間所傳的“一科三東”和他“生死同日”,便使他蒙上了一層濃重的傳奇色彩。
傳說林東郊應試之前,其父晝寢,夢一老人,詢及今歲科場事。老人答:河南一科三東。其父醒,不解何意。及放榜,始知河南高中3人,乃滎陽牛東藩,澠池趙東階,洛陽林東郊。蓋3人名中皆有一個東字也。
再就是林東郊的生死同日。生死同日,在現實生活中是很罕見的。林東郊生於清同治七年夏曆二月初一,卒於民國二十六年正月三十日夜。當時其子孫正為他措辦七十壽慶,不意林公赫然長逝,於是壽堂改靈堂,賀客作弔客,圓滿地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歷程。
林東郊的官星不亮使他未能在政治舞台上一顯身手,所以他未能在政壇彰顯而成為全國知名的人物,雖說在宣統三年被補授為廣西桂林府知府,卻是虛受皇恩,並未至桂林任所。那年他四十三歲,正處政治上的成熟期,可惜時運不濟。他由北京往桂林赴任時,先到彰德(安陽)拜見了袁世凱。老奸巨猾的袁世凱卻說:大清勢必退位,民國即將成立,廣西桂林不需去了。而事實上辛亥舉義,烽火南天,漢口道路已經不通了,他真的成了一名“記名知府”。
民國鼎革,林東郊膺選臨時參議院議員,民國七年,又當選為第二屆眾議院議員。在這六七年間,各派政客麋集京城,蠅營狗苟,爾虞我詐,林東郊羞與此輩為伍,於是掛冠不仕,憤然歸里,閉門讀書,以詩書畫自娛。
林東郊退歸林泉之後,可謂善行多多,口碑甚佳。民國十五年(1926年)燈節前後,因豫陝兩省軍人以往所構夙怨,導致洛陽紅槍會大殺“老陝”,凡帶陝西口音者,不論軍民,悉被斬殺。當時恰有兩位陝西商人及反對紅槍會的河洛道尹閻鳳浩在林家中做客,林東郊冒著極大風險,將三人在家中藏匿多日,直待此風稍戢,才將三人安然放歸。
民國二十九年(1930),蔣馮閻中原大戰,馮部趙守鈺、葛雲龍守洛陽,蔣軍上官雲相。徐源泉圍洛陽,戰爭一觸即發,林東郊為當時洛陽紅十字會名譽會長,拯救生靈於塗炭,責無旁貸,他連夜召集洛陽耆紳,共商息事寧人大計,由他領銜致信上官雲相,極言戰事發生對人民的危害,並由何學純、孫維康出面調停,最後,上官雲相看在林東郊情面,撤圍一面,讓趙守鈺、葛雲龍撤出,由上官雲相接防,洛陽始化險為夷。
林東郊一生多有拯溺救焚的善舉,1930年洛陽連年旱,兵禍連結,大批難民雲集,林東郊與洛陽耆紳徐石衡、楊恭齋等倡辦豫西救災會,集資救濟災民,施捨衣食。為了賑災,林東郊親書對聯20幅、扇面30幅、山水畫10幅,鬻畫所得,盡行捐助。他還城廂士人之請,出辦團練,督飭團勇,以靖匪患。
1932年,一·二八淞滬事變,國民政府遷洛,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與林東郊為同年翰林,林東郊專門騰出了一所宅院,供林森夫婦居住。政府大員張繼、呂超、葉楚傖、于右任等,聯翩赴林宅探望,一時林府門前,冠蓋如雲。
林東郊的《愛日草廬詩集》收詩千餘首,編成五卷,余嘗讀其詩,覽之一時,深服其學問之博大精深。其於詩,尤善五言,構思之巧妙,用韻之奇險,對仗之工穩,自非一般洛下士人堪比。記己之感遇,詠洛川風物,感時世之多艱,絕少刻鏤風月之作。余覽之時而蹙額,其遣詞不知出自何典者,不下百數,由此可知林公學海泛舟,博覽精思。尤其是《感時百韻》,宏卷開瀾,立意高遠,情勢超拔,雲譎波詭,使後學我輩,深為汗顏!洛邑近代文采不振,有此龍蟠鳳逸之士,也堪使洛人顏面生光。
還有一事附記於此,也算洛陽文壇一段佳話,原來林東郊登科之年,喜報到門,剛好母親壽誕,雙喜臨門,一時洛下賀客如雲。洛陽名醫高思則獻一賀軸,並誇口云:林東郊見此賀軸,必懸掛於正廳中堂之位,友人中多有不信者。有人說,賀軸多多,不乏權貴,敢言你的賀軸能懸之中廳?高思則笑而不答。及林府盛宴排開,高思則攜軸登門,門客高喊:高先生賀表一軸。林東郊忙延之入內,即命展卷,閱之連忙說:“掛中堂,掛中堂”。眾人圍過去一看,乃是“國恩家慶”四字,此四字安敢懸之偏壁?林府客人無不深服高思則心機獨到,一時嘖嘖連聲,氣氛十分活躍,可見林府座中無虛士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