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岳

林慧岳,男,漢族,教授,碩士生導師。987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自然辯證法專業研究生畢業,哲學碩士。師從我國著名科技哲學家黃順基、劉大椿教授,並接受了董光壁、韓增錄、鄭航生等著名科學史家、科技哲學家、社會學家的學術訓練。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科學技術哲學學科帶頭人和負責人,其學術與社會兼職有: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外聘教授(2007),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哲學系、莫斯科大學東方系訪問教授(2007),荷蘭特文特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2008),阿姆斯特丹大學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巴黎索邦大學柏林洪堡大學義大利米蘭大學訪問教授(2008)。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文化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湖南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湖南省循環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湖南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三湘循環經濟論壇學術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慧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 性別:男
基本介紹,教學情況,科研情況,研究課題,論文代表作,專著、教材代表作,獲獎情況,

基本介紹

1987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自然辯證法專業研究生畢業,哲學碩士。師從我國著名科技哲學家黃順基、劉大椿教授,並接受了董光壁、韓增錄、鄭航生等著名科學史家、科技哲學家、社會學家的學術訓練。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科學技術哲學學科帶頭人和負責人,其學術與社會兼職有: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外聘教授(2007),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哲學系、莫斯科大學東方系訪問教授(2007),荷蘭特文特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2008),阿姆斯特丹大學、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巴黎索邦大學、柏林洪堡大學、義大利米蘭大學訪問教授(2008)。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文化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湖南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湖南省循環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湖南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三湘循環經濟論壇學術委員。

教學情況

為博士研究生《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碩士研究生《自然辯證法原理》、《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社會學》、《科技發展戰略與科技政策》、《科技與社會專題》,助教進修班《現代西方哲學思潮》、本科生《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哲學》等課程的主講教師。

科研情況

研究課題

主要研究領域為: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研究),主要研究課題有:
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荷蘭技術哲學後現象學綱領與當代技術哲學文化轉向”(2009—2011);
主持國家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當代大學生科學精神現狀、問題及對策”(2002-2004);
參加國家教育部博士點(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科基金課題“科學、技術與市場經濟”(1994—1996);
參加國家教育部博士點(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科基金課題“信息技術革命與中國改革”(1996—1998);
主持“創新過程的知識流動和知識管理”、“高新技術發展的人文環境”、“全球化與科技發展戰略”、“基於循環經濟的交通資源循環利用”等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和軟科學項目8個;
主持長沙市政府:長沙市“十一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長沙市2006—2015能源發展行動計畫的研究。

論文代表作

公開出版專著、教材8本,發表論文50多篇。主要論文代表作有:
論理論評價的真理標準及價值標準,大自然探索,1986年第2期;
科學的自主性,大自然探索,1988年第4期;
論技術轉移系統,科學學研究,1989年4期;
技術轉移的歷史透視,自然信息,1992年2期;
技術轉移的社會學分析,自然辯證法研究,1993年5期;
論科技政策的體系結構與決策模式,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年10期;
科學技術進步與世界觀的變革,教學與研究,1999年11期;
試論智慧財產權交易的市場化,科學學研究,1999年4期;
論知識分享,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8期;
技術創新的知識空間,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年4期;
後學院科學時代:知識活動的實現形式和規範體系,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3期;
基於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活動,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2期;
技術創新的文化考量,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年2期;
從文化的維度破解技術創新難題,自然辯證法通訊,2008年1期;

專著、教材代表作

主要專著、教材代表作有:
科學技術運行論,合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7年;
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社會運行,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自然辯證法概論,研究生教材,主編之一,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博士生教材, 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獲獎情況

湖南省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次、三等獎1次,湖南省優秀自然科學論文二等獎3次,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1次,交通部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次,交通部優秀論文一等獎1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