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林丹(蒙古察哈爾部大汗))

林丹汗(蒙古察哈爾部大汗)

林丹(蒙古察哈爾部大汗)一般指本詞條

林丹汗(1592年-1634年),孛兒只斤氏,名林丹巴圖爾,汗號為呼圖克圖汗,是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1604年-1634年在位),一般認為是蒙古末代大汗(也有人認為額哲是末代大汗)。布延徹辰汗去世後,13歲的長孫的林丹繼承汗位,統轄察哈爾部。即位後初信黃教,後改宗紅教,並興建了都城察漢浩特(今內蒙古赤峰阿魯科爾沁旗)。

林丹汗試圖恢復蒙古的統一,重建成吉思汗的霸業,同時又面臨著新興的女真族的威脅。因此,他對外採取聯明抗金的方針,對內則謀求控制蒙古其他部落,而且他以“攘外必先安內”為原則,優先進行對蒙古的統一,避免與後金正面交鋒。1627年,林丹汗西遷,平定右翼諸部。1632年,後金汗皇太極討伐林丹汗,林丹汗遠遁青海。1634年,林丹汗因天花死於青海大草灘,終年四十三歲。其子額哲於翌年投降後金,蒙古帝國滅亡。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即位之初,崛起壯大,交惡後金,聯明抗金,內部戰爭,西遷右翼,敗亡青海,後代降金,為政舉措,政治,文化,外交,歷史評價,家庭成員,妻妾,妹妹,弟弟,兒子,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即位之初

林丹汗本名林丹巴圖爾,是成吉思汗之嫡系後裔、達延汗的7世孫。布延徹辰汗(卜言台周)去世後,由於其子莽骨速早逝,故由長孫林丹巴圖爾於1604年繼承汗位。林丹汗即位時年方13歲,尊號為“呼圖克圖汗”(明人譯為虎墩兔憨)。
林丹汗繼位時,蒙古汗權不振已經很久了,漠南的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諸部各自為政,蒙古大汗只能支配遼河套的察哈爾部(分為浩齊特、奈曼、克什克騰、烏珠穆沁、蘇尼特、敖漢、阿喇克卓特和主錫惕八個鄂托克),僅被漠南諸部奉為名義上的共主。漠北的外喀爾喀更不承認蒙古大汗為共主,而漠西衛拉特仍然與蒙古帝國為敵。另一方面,東方的女真族正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逐漸走上統一與強盛之路。因此,林丹汗早年的處境非常艱難。
即位之初的林丹汗在明朝大臣的奏文中多次被提到。最早是在1606年(萬曆三十四年)十月,兵科都給事中宋一韓《邊事大略》奏文中稱:“自酉、戌兩殞大師,遼尚可言哉?所幸天厭夷種,土蠻(原指圖們汗,這裡指布延汗)物故,稍稍息肩 。獨凌丹憨新立,眾虜煽惑,都會、歹青等陽順陰逆,安能不相率回響?此遼東之情形也 。”並稱林丹汗為“窮餓之虜”。次年七月,兵部尚書蕭大亨上疏分析邊防形勢,稱“幼憨嗣立,懦弱未威”。1609年遼東巡按熊廷弼也說林丹汗“尚不能統眾”。

崛起壯大

林丹汗即位10年後,其威望與實力逐漸攀升,1612年,林丹汗率軍3萬入侵明朝,但收效不大。到1615年秋,他親率數萬軍隊三次抄掠明邊,自廣寧錦州長達數百里的戰線上頻繁出擊,聲勢浩大。明朝方面驚呼“虎墩兔憨為虜中名王,尤稱桀驁”。到1617年時,林丹汗送還了擄掠的明朝人口,並獲得了與明朝互市的權利。值得注意的是,在1615年的軍事行動中,林丹汗是與內喀爾喀五部盟主卓里克圖洪巴圖魯(明朝稱為炒花)聯合舉兵的,說明內喀爾喀已經伏屬於林丹汗的控制之下。此時,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汗權,如興建都城察漢浩特(意為“白城”,位於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境內),用《圖們汗法典》約束諸部,使漠南諸部重新來向大汗朝覲。他的理想不僅僅是加強察哈爾部的勢力,更是要恢復成吉思汗的霸業。這從他的尊號“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林丹呼圖克圖聖武成吉思大明薛禪戰無不勝無比偉大恰克剌瓦爾迪太宗上天之天宇宙之玉皇轉金輪法王”便可看出。
察漢浩特遺址察漢浩特遺址
1617年,林丹汗在西藏薩迦派僧侶沙爾呼圖克圖的勸說下,由黃教格魯派)改宗紅教薩迦派,狹義上是花教,廣義上與寧瑪派噶舉派皆屬紅教)。此時黃教在蒙古經過數十年的傳播,已經根深蒂固,林丹汗突然改宗,無疑加劇了信奉黃教的蒙古諸部對大汗的離心力,對林丹汗統一蒙古的事業產生不小的阻礙。

交惡後金

林丹汗還沒來得及將統一蒙古付諸行動的時候,東方的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對林丹汗與明朝均構成巨大威脅。努爾哈赤一直在挖蒙古的牆角,努爾哈赤稱汗前後,科爾沁內喀爾喀等部便與努爾哈赤聯姻。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發動侵明戰爭,明朝則在翌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敗北,遼東岌岌可危。這時,明朝想到了林丹汗,早在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九月,明朝遼東經略楊鎬即提出了“制東夷在先款西虜”的策略,“東夷”指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西虜”指林丹汗為首的蒙古諸部。其後戶科給事中應震、山西道御史馮嘉會、兵部尚書黃嘉善等大臣建議“以夷攻夷”,利用林丹汗來對付努爾哈赤,以收“漁人之利”。不過,明朝最先利用的是靠近後金的內喀爾喀,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七月,挾薩爾滸之戰餘威的努爾哈赤率軍圍攻鐵嶺內喀爾喀中最有實力的宰賽(齋賽)率萬人援明,不料抵城時鐵嶺已失守,其後又與後金兵交戰,大敗,宰賽及其二子與巴克、色本、桑噶爾等均被俘獲。八月,明朝另一藩屏葉赫部覆滅,明廷正式將注意力轉移到林丹汗身上。林丹汗與努爾哈赤“素無釁端”,但為了攫取明朝的“賞銀”,壯大自己實力,也意圖採取聯明抗金的戰略方針。
林丹汗林丹汗
1619年秋,明朝派監軍王猷帶著四千兩白銀出使察漢浩特,林丹汗稱病不見,又藉口自己手下沒有懂漢字的人,將明朝使臣帶來的諭帖棄置一邊。然後指使其叔父腦毛大對明使稱“要自舉兵殺奴,然事權在憨,恐難擅舉”,以提高價碼。最後達成協定,明朝每年賞銀4000兩(翌年提高為40000兩),林丹汗協助明軍守衛廣寧城,領銀之處定於廣寧團山、正安堡等處。
在與明朝結盟之後,林丹汗於1619年十月派遣康喀爾拜虎攜國書出使後金,該國書“詞意驕悖”,林丹汗以“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自居,蔑稱努爾哈赤為“水濱三萬女真之主”,警告努爾哈赤不得進犯廣寧。面對這封國書,後金諸臣怒不可遏,一半人主張斬其來使,一半人主張割下其鼻子或耳朵後放回。當時努爾哈赤正以鐵嶺之戰中所俘的“奇貨”宰賽為人質,要挾內喀爾喀與自己結盟,因此無暇處理與林丹汗的外交問題。與內喀爾喀結盟後,努爾哈赤於翌年正月正式回敬林丹汗,在回信中先大肆數落明滅元後蒙古汗廷的困境,又慫恿林丹汗與自己結盟討伐明朝。林丹汗不予理睬,還扣押了後金使臣碩色烏巴什。半年後,努爾哈赤聽信內喀爾喀傳來的謠言,以為碩色烏巴什被林丹汗所殺,便斬殺了林丹汗的使者康喀爾拜虎(後來碩色烏巴什逃回後金)。後金與林丹汗察哈爾部的關係宣告破裂。

聯明抗金

林丹汗忍住了努爾哈赤的斬使之辱,因為他連蒙古內部都沒有統一,更遑論對後金作戰了。儘管如此,為了獲得明朝的“賞銀”,林丹汗必須有所行動。1621年春,後金占領了瀋陽。努爾哈赤留下部分兵力駐守瀋陽,指揮其餘大部分兵力,準備乘勝攻取遼陽。林丹汗獲悉該情報後,令管理蒙古左翼三萬戶的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率領內喀爾喀卓里克圖、達爾漢巴圖爾、巴哈達爾漢等2000騎兵前往瀋陽,營救還在羈押中的宰賽。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所率輕騎到達瀋陽城下,與守城金兵開戰。但蒙古軍隊擔心努爾哈赤的援兵前來增援,便很快撤退。1621年八月,內喀爾喀五部送萬頭牲畜,從努爾哈赤那裡贖回了宰賽。這對林丹汗的威望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
《一代皇后大玉兒》中的林丹汗《一代皇后大玉兒》中的林丹汗
努爾哈赤得到遼、沈以後,圖謀進占廣寧。當時明朝廣寧巡撫是王化貞,他非常信賴林丹汗,以為林丹汗能出兵40萬相助,並對林丹汗許下1萬兩銀子的嘉獎。遼東經略熊廷弼則反對一味依賴蒙古,主張強化明軍自身實力。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大舉進攻廣寧,王化貞倉皇棄城逃竄。林丹汗先出動1萬軍隊援廣寧,還有2萬軍隊因雪阻未至,但此時廣寧已經失陷。林丹汗的軍隊轉而守衛山海關,並繼續與明朝約定奪回廣寧後的賞賜,明朝為安撫林丹汗的花費預計達百萬兩白銀之巨。

內部戰爭

廣寧之戰後,後金對明朝的攻勢暫時停止,而蒙古內部矛盾逐漸凸顯。內喀爾喀與後金通婚、盟誓等事,引起了林丹汗的疑心。他嚴厲指責管理左翼三萬戶的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管束不得力,甚至懷疑他暗中與努爾哈赤已有聯繫,準備對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和其他諸台吉採取必要的措施。這反而加速了蒙古內部的分化。本來從林丹汗皈依紅教後,尊崇黃教蒙古諸部已與林丹汗貌合神離,開始自行其是了。1622年二月,管理左翼三萬戶的特命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與林丹汗發生分歧,遂率領三千多戶,投奔遼陽城,歸順了努爾哈赤。受其影響,1623年正月,內喀爾喀拉巴什希布、索諾木、莽果、達賴台吉等也各率所屬五百戶投奔了遼陽城。此時,烏珠穆沁部翁袞都喇爾子多爾濟車臣濟農與其叔之子塞棱額爾德尼台吉也因與林丹汗不和,率部投奔了漠北外喀爾喀。蘇尼特部素塞巴圖嚕濟農、浩齊特部策凌伊爾登、阿巴噶部都思噶爾札薩克圖濟農各率所部,也投奔了漠北。
面臨來自蒙古內部的危機,林丹汗不得不調轉槍口解決損害自己利益的蒙古諸部。他在自己的貨物被哈喇慎家三十六家多次劫奪並侵占喜峰口插賞貿易的份額之後,“使人講說”,但碰壁的情況下,說:“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邊止我一人何得處處稱王我當先處里後處外。”也就是說,他的當務之急是解決蒙古諸部侵奪其利益的問題。當時,內喀爾喀五部雖與努爾哈赤結盟,卻陽奉陰違,仍與明朝通款,同時努爾哈赤要求內喀爾喀斷絕與察哈爾的關係,亦遭到反對,所以努爾哈赤於1623年四月對內喀爾喀發動懲罰性攻擊,殺死了對後金的強硬派——扎魯特部台吉昂安。內喀爾喀五部盟主卓里克圖派人找林丹汗,希望一起報仇,但林丹汗並未回響。這反映了林丹汗不再正面對抗後金、轉而致力於“安內”的策略。
《美人無淚》中的林丹汗《美人無淚》中的林丹汗
林丹汗要統一蒙古,不能不威脅到蒙古諸部封建主的利益,其中奧巴台吉領導的科爾沁部與林丹汗的察哈爾部關係最為緊張,同時與後金的來往日益密切,到1624年時乾脆拋棄林丹汗,與努爾哈赤結盟。科爾沁與後金的結盟與之前內喀爾喀不同,內喀爾喀是後金脅迫下的“要盟”,而且由於內喀爾喀的反抗而沒什麼效力;而科爾沁則是主動結盟,並明確針對林丹汗,因此科爾沁在林丹汗的統一大業中首當其衝。林丹汗先在1624年十月派綽爾濟喇嘛和奧巴談判,結果不歡而散。十一月,林丹汗率軍征討科爾沁,奧巴不敵察哈爾軍,急忙派人向盟友後金告急。努爾哈赤親率貝勒大臣馳援,抵鎮北堡後命莽古爾泰率兵5000赴農安塔,實際上只是虛張聲勢,並沒有死保科爾沁的意思。但林丹汗得到後金出援的訊息後,不願與後金正面交鋒,於是匆忙撤退,科爾沁之圍遂解。
1626年春,後金在寧遠之戰失敗後怨恨內喀爾喀陰助明朝,乃第二次討伐內喀爾喀,內喀爾喀被打得落花流水,其領袖卓里克圖敗走西拉木倫河時遇到林丹汗,林丹汗嚴厲責備卓里克圖對自己不忠以及內喀爾喀在明朝和後金之間朝秦暮楚之事,並趁機合併了他的餘部,至此內喀爾喀五部之一的炒花部(烏齊葉特)不復存在。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死,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當年十月,皇太極以內喀爾喀五部中的扎魯特部屢次劫殺後金派往科爾沁的使臣為由第三次討伐內喀爾喀,林丹汗再度趁火打劫,攻擊內喀爾喀殘部,“服從者養之,拒敵者被殺”,內喀爾喀五部在後金和林丹汗的夾擊下土崩瓦解,只剩下了巴林部扎魯特部

西遷右翼

科爾沁部已投入後金陣營、內喀爾喀五部覆滅的情況下,皇太極開始向林丹汗的察哈爾部滲透。察哈爾部的八個鄂托克中,奈曼和敖漢夾在林丹汗和皇太極勢力之間,他們為緩解兩者間的對立關係,甘願充當調停者角色,於是在1627年初派綽爾濟喇嘛去瀋陽與皇太極議和。皇太極不僅暗示兩鄂托克歸順後金,還要求直接與林丹汗通使。林丹汗知道了自己的兩個鄂托克通款後金的事實後,不但沒有理解他們的想法,反而討伐奈曼、敖漢,奈曼、敖漢不堪林丹汗的壓力,於1627年六月背叛林丹汗,歸附後金,並與皇太極訂立盟誓。
隨後,林丹汗離開遼河套,踏上西遷之路。關於他西遷的原因,有以下幾個:首先是因為他在左翼已眾叛親離,再加上後金兵鋒正盛,被迫選擇西遷;其次是利用右翼力量薄弱之機,兼併諸部,恢復蒙古大汗的共主地位;第三是當時察哈爾部與明朝貿易的據點廣寧已經失陷,林丹汗想通過兼併右翼諸部以將明朝給右翼的豐厚“市賞”據為己有。1627年十月,林丹汗以察哈爾部八鄂托克之一的多羅特留守故地,率數萬眾西遷。
右翼諸部果然不是林丹汗的對手,林丹汗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擊潰了駐牧於宣府元上都故地的哈喇慎部和定居於歸化城土默特部,很快在右翼立足。經過數次戰役,林丹汗在1628年底平定右翼地區,驅逐了順義王卜失兔(土默特俺答汗之孫),並廢除了濟農額璘臣(濟農是達延汗所設定的代表大汗管理右翼的世襲官職,駐鄂爾多斯,到林丹汗時已實際獨立),結果右翼諸部相繼歸附後金。另一方面,留守於遼河套的察哈爾部也開始瓦解,不僅奈曼、敖漢兩鄂托克投靠後金,阿喇克卓特也步其後塵而降金,浩齊特、烏珠穆沁、蘇尼特三鄂托克則北上投奔漠北外喀爾喀碩壘台吉(後來的車臣汗)處。1628年二月,皇太極一征察哈爾,到九月時吞併了察哈爾及哈喇慎之故地。林丹汗僅據有宣府邊外以西的河套土默川一帶。
《諸侯時代》中的林丹汗《諸侯時代》中的林丹汗
此時,林丹汗與明朝的關係也在惡化中,他西遷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獲得右翼所擁有的“市賞”,但明崇禎帝即位,“盡革其賞”,林丹汗派去索賞的大臣貴英恰也被明軍所殺。因而林丹汗於1628年六月大舉入侵大同,殺死明朝軍民數萬人,差點攻占大同城。明朝本欲以右翼諸部抵禦林丹汗,但到1628年底時右翼地區被林丹汗平定,明朝不得不於次年恢復“市賞”。儘管如此,林丹汗仍於1631年和1632年侵犯明邊。1631年十一月,林丹汗東征西拉木倫河,侵襲已降金的阿魯科爾沁達賚楚琥爾牧地,帶走了塞棱阿巴海的部眾。皇太極親率2000名精銳騎兵趕來,林丹汗早已撤走。此外,他還殺了漠北外喀爾喀諸部派到右翼的使者,引起漠北諸部的恐慌。

敗亡青海

林丹汗西遷以來,雖然取得一些軍事勝利,但卻得罪了大多數蒙古封建主,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離統一蒙古的夢想也越來越遙遠。當時漠西和漠北原本就不臣服林丹汗,漠南諸部則在林丹汗的打擊下紛紛東投後金。林丹汗雖獲得富庶的右翼故地,但因為“塞外霜早, 顆粒無收兼厲疫盛行”,蒙古諸部幾入絕境。而各部的抵抗也大大削弱了察哈爾部本身的力量:“插(察哈爾部)之疲甚、餓甚、窮甚”,其兵員嚴重減耗,“插有馬約備僅收四萬,插眾不滿五萬”。
皇太極看準這個機會,決定發動對林丹汗的決戰,徹底征服漠南蒙古。1631年四月,皇太極就已經準備討伐林丹汗,在科爾沁部的勸說下推遲。1632年三月,皇太極第二次遠征察哈爾林丹汗,傳令歸順後金的蒙古各部速率部來會。四月,科爾沁、扎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喀喇沁(哈喇慎)、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阿蘇特等部的台吉會於西拉木倫河岸,總兵力約10萬。此時,鑲黃旗兩個蒙古人偷馬逃出,將大軍壓境的訊息報告給林丹汗。當時林丹汗駐帳於宣府邊外,聽說後非常震驚,於是率眾西奔。皇太極分兵三路窮追林丹汗41天,五月下旬進駐歸化城,得知林丹汗已渡黃河而去。遂停止追擊,經宣府、張家口返回。途中收攏了林丹汗所遺部眾數萬人。
《綽克圖台吉》中的林丹汗《綽克圖台吉》中的林丹汗
林丹汗亡命青海,逃難過程中部眾大量流失,1633年四月,兩翼大總官塔什海、虎魯克寨桑投降後金。六月,巴達西寨桑等5個頭目率千餘戶投降。同時又缺少糧食,甚至到了“殺人易食”的地步。1633年,林丹汗五次攻掠明邊,1634年,更是連續在三、四、五月出兵,閏八月甚至和洪承疇交手,都是為了獲得糧食。他在青海時,與漠北外喀爾喀的綽克圖台吉(卻圖汗)、西藏的藏巴汗康區的白利土司月頓多吉結盟,因為他們都不信仰黃教,所以被稱為“反黃教聯盟”。林丹汗試圖利用這個聯盟東山再起。可是天不假年,就在1634年夏秋之際,林丹汗因天花死於青海大草灘,結束了叱吒風雲的一生。

後代降金

林丹汗病故後,林丹汗的遺孀們及他的兒子額哲率領餘部自青海大草灘返回河套地區,漠北外喀爾喀的車臣汗碩壘致函額哲,希望他移帳漠北。這時,皇太極於1635年二月命多爾袞岳托薩哈廉豪格領兵1萬,第三次遠征察哈爾。三月,多爾袞在西喇珠爾格地方遇到林丹汗的大福晉囊囊(娜木鐘),得知額哲所在地。四月二十日,後金兵渡過黃河,四月二十八日,後金兵趁著大霧包圍了額哲營帳,並派蘇泰之弟南楚勸降。於是蘇泰、額哲母子奉傳國玉璽出降,蒙古帝國正式宣告滅亡,漠南蒙古也全部收歸後金版圖。皇太極得此傳國璽,又被以額哲為首的漠南蒙古四十九個封建主尊奉為“博格達徹辰汗”,乃於翌年建立大清帝國
後來,清朝統治者將察哈爾部安置於義州,分設左右翼察哈爾八旗,封額哲為親王,並將皇女馬喀塔格格嫁給他。康熙年間,林丹汗的孫子布爾尼舉兵反清,旋即失敗,後嗣斷絕。

為政舉措

政治

林丹汗即位後,面臨汗權衰落、各自為政的局面,著手強化中央集權。據《金輪千福》記載,“他(林丹汗)把八鄂托克察哈爾分置左右各三土綿,在阿巴海哈喇山中建察漢浩特,用六萬戶剛健之軍加以統治,把持著強勢具備的朝政”。也就是說,林丹汗按照北方遊牧民族傳統將察哈爾本部分為左右兩翼六個土綿,即阿哈固山、竇土門固山、高爾固山、哈納固山、中軍萬戶與阿喇克綽特萬戶。
除此之外,林丹汗還利用“圖們大法”約束諸部(即《圖們汗法典》)。任命永謝布部的卻熱斯塔布囊為大汗的代表,管理右翼三萬戶蒙古諸部,任命內喀爾喀炒花(烏濟葉特)部的錫爾呼納克洪台吉輔助大汗管理左翼蒙古諸部,1617年在巴林境內的阿巴嘎哈喇山建察漢浩特(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作為政治中心,令諸部首領到此朝覲、納貢與議事。

文化

林丹汗篤信藏傳佛教,林丹汗一生熱衷於佛教事業,不僅推動了藏傳佛教在左翼三萬戶地區的傳播,而且為蒙古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604年,剛即位的林丹汗就從四世達賴派駐蒙古地方掌管教法的邁達理呼圖克圖和卓尼綽爾濟等黃教喇嘛接受了格魯派(黃教)的法戒。
1617年,西藏薩迦派僧侶沙爾呼圖克圖到達蒙古地區,尋找自己的支持者,林丹汗為沙爾呼圖克圖的法術所折服,並封他為國師,並接受深奧密乘之灌頂,於是林丹汗由黃教改信紅教(狹義上的紅教僅指寧瑪派,廣義上包含了薩迦派噶舉派)。沙爾呼圖克圖為了取得林丹汗的信任,從五台山取來元世祖時薩迦派八思巴喇嘛用千金所鑄的瑪哈噶喇金佛(又稱大黑天,為蒙元的護國神)。林丹汗在察漢浩特修建金頂白廟,將金佛供於其中。林丹汗試圖效仿忽必烈八思巴故事,利用他與沙爾呼圖克圖之間的關係來樹立自己的權威。然而適得其反,這加劇了信奉黃教的蒙古諸部的離心,削弱了林丹汗的號召力。
林丹汗西遷後,召集昆噶敖德斯爾、班第達顧實阿南達顧實為首的33名學者,在1628—1629年間翻譯了108卷《甘珠爾》 (前人已翻譯過其中一部分),並用金字抄寫在藍紙上。林丹汗組織翻譯《甘珠爾》是對蒙古文化的一大重要貢獻。林丹汗把傳國玉璽和瑪哈噶喇金佛、金《甘珠爾》視為三大法寶

外交

林丹汗在1612年與1615年攻打明朝,試圖獲得與明朝的貿易權,最終在1617年如願以償。1618年,後金侵明,林丹汗為了獲得明朝的賞銀,奉行“聯明抗金”的外交方針,並在1619年給努爾哈赤寫了一封言辭傲慢的國書,導致與後金交惡。不過,林丹汗與明朝結盟並未擋住後金對遼東的吞噬,1622年明朝在廣寧之戰敗北,林丹汗的援軍沒起作用,此後兩者間的聯盟冷卻下來。林丹汗也開始實行攘外必先安內(“先處里,後處外”)的政策,開始火併科爾沁內喀爾喀諸部,並且避免與後金正面交鋒。所以林丹汗從未親自與後金作戰過
1627年,林丹汗西遷,吞併右翼諸部(哈喇慎、土默特、鄂爾多斯、永謝布等),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獲得明朝給右翼諸部的“市賞”。明朝不給林丹汗,林丹汗乃發兵進犯大同,明朝不得不恢復對林丹汗的賞賜。後金利用林丹汗西遷之機,吞併了察哈爾本部,並於1632年大舉進攻林丹汗,林丹汗聞訊遠遁青海。他與明朝的關係徹底破裂,明朝甚至將林丹汗遺留的財物及部眾移交給後金。後來林丹汗與西藏藏巴汗康區白利土司月頓多吉和喀爾喀綽克圖台吉(卻圖汗)結成“反黃教聯盟”,企圖東山再起,但很快於1634年去世。

歷史評價

  • 明朝對林丹汗評價較低,稱他“年少嗜酒色”、“沉溺酒色”、“嗜利好色,馭下無法”。另一方面又說他是“虜中名王,尤稱桀驁”。
  • 清朝對林丹汗亦持否定評價。清人魏源稱林丹汗“有宋康(宋王偃)、武乙之暴”。
  • 蒙古傳統史書對林丹汗評價很低,如《水晶鑒》稱其“無道”、《蒙古源流》稱他“心中生嗔,而化六國為烏有”,總之是一個橫行無忌的暴君形象。他與綽克圖台吉、藏巴汗、白利土司月頓多吉被蒙藏史書貶為毀滅黃教的“四惡汗”。這顯然是出於黃教史觀得出的結論。林丹汗得到差評的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損害了許多蒙古封建主的利益,導致眾叛親離,最終歸於失敗,話語權落在了作為勝利者的滿人和蒙古封建主那裡。當時,蒙古封建主紛紛向後金控訴林丹汗的罪惡,其中一個寫道:“因這個罪惡的察哈爾汗性情暴躁,對眾人危害極大,即使是宗族至死至窮絕不會歸附他的緣故就在這裡。”
  • 近現代以來,林丹汗在蒙古的評價得到極大改觀,認為他是一個志在恢復成吉思汗霸業、將一盤散沙的蒙古復歸統一的英雄之主,又堅決不向後金投降,顯示了蒙古民族的氣概。如烏蘭夫稱他為“反抗異族壓迫的英雄”。蒙古人民共和國學者則肯定林丹汗“對滿洲的侵略計畫曾經表示堅決地反對”“企圖對於所屬各部實行強有力的集權,並且建立起一個在他控制下的統一獨立的蒙古”。
  • 日本學者萩原淳平對林丹汗評價較高,認為他懷有富國強兵、復興蒙古帝國的夢想。同時指出“蒙文資料,除有關喇嘛教的以外,就是曾受過林丹汗的壓迫、持有被害者立場的人們所寫的資料。清朝的資料是出自這種立場的資料:即以其與明朝的戰爭為主,使蒙古不妨礙他們的行動,並儘量把蒙古拉入自己一方,以便更有利地貫徹對明朝的政策。而明朝的資料則是反映這種立場的資料,即:在對努爾哈赤的戰爭中將蒙古拉入自己一方,以利於戰鬥,如有可能則挑起努爾哈赤與林丹汗之間的戰爭,使其兩敗俱傷。”總之,反映林丹汗一方立場的史料的缺失是造成林丹汗未能得到正確評價的原因。
  • 中國學者戴鴻義認為“林丹汗對內實行統一漠南各部、重樹宗主大汗的權威,對外實行聯明抗金,以挽救危局,竭力維護北元政權和蒙古民族的利益,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但是,林丹汗辜負了北元人民所寄於的期望……林丹汗統轄的北元地區,以單一的遊牧經濟為基礎,缺乏雄厚的實力,沒有強大的物質力量做後盾,他更無堅實的民眾基礎,‘諸部各自稱雄’‘傲然不理’,在明與後金的進攻面前,其統治區域內毫無任何的防禦部署,只能實行消極的逃跑主義,‘君一怒而失國,眾一怒而破城’,對內對外政策的錯誤,樹敵過多,必然使他的志向未成而‘報恨終身’”。

家庭成員

妻妾

林丹汗的妻妾有“八大福晉”之說,她們分別是:
  • 多羅大福晉囊囊(?—1674年),史稱囊囊太后,是林丹汗的正室,八大福晉之首。博爾濟吉特氏,名娜木鐘,又一名為德勒格德勒,統管阿紇土門萬戶斡耳朵。生林丹汗次子阿布奈阿布鼐)。1635年投降後金,改嫁皇太極。1636年被封為麟趾宮(西宮)貴妃,位居崇德五宮的第三位,為皇太極生下皇十一子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皇十一女固倫端順公主。又撫養一蒙古女,名淑濟(疑為林丹汗之女)。
  • 斯琴圖福晉。統管高爾土門萬戶斡耳朵,故又稱高爾土門福晉。1635年投降後金,改嫁林丹汗屬下寨桑祁他特車爾貝為妻。
  • 蘇泰大福晉,史稱蘇泰太后,明朝譯為“中根兒”。統管哈納土門萬戶斡耳朵,故又稱哈納土門福晉。葉赫那拉氏,名蘇泰,葉赫部德爾赫禮台吉之女、葉赫部末代領袖金台吉的孫女。生林丹汗長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1635年投降後金,改嫁皇太極堂弟濟爾哈朗。她是濟爾哈朗已故繼福晉之姊。
  • 芭德瑪瑙伯奇福晉(?—1669年)。統管竇土門萬戶斡耳朵,故又稱竇土門福晉。博爾濟吉特氏,名巴特瑪·璪(亦作芭德瑪瑙)。1634年八月,她在其部落的一名叫多尼庫魯克的護送下,到皇太極的軍營行幄,表示歸順,並選擇了木湖爾伊濟牙爾地方暫時駐牧。她是第一位投降後金的林丹汗遺孀,改嫁給皇太極。1636年七月被封為衍慶宮(次東宮)淑妃,位居崇德五宮的第四位。她撫養一蒙古女(疑為林丹汗之女,嫁多爾袞)。
  • 蘇巴海福晉,名蘇巴海。所管領的部民不詳。她曾經享受單獨謁見皇太極並被賜予大宴招待。地位應高於俄爾哲圖福晉和苔絲娜伯奇福晉。
  • 烏雲娜福晉,名烏雲娜。統管阿喇克綽特萬戶斡耳朵,故而又稱阿喇克綽特福晉。大臣貴英恰之妹。該福晉被漠北某一部落俘虜以後下落不明。
  • 俄爾哲圖福晉,名俄爾哲圖。所管領的部民不詳。1635年投降後金,改嫁皇太極之兄阿巴泰。疑為阿巴泰時已去世的元配嫡福晉那拉氏(男三坦之女)之妹。
  • 苔絲娜伯奇福晉,名苔絲娜,也稱伯奇福晉。所管領的部民不詳。1635年投降後金,改嫁皇太極之子豪格為其側福晉。

妹妹

  • 兀良哈大公主,林丹汗之大妹,大公主。大公主前夫曾經是林丹汗的重臣、統領察哈爾本部中軍萬戶的貴英恰。
  • 太宗公主(又作泰松公主),林丹汗之二妹,二公主。嫁袞楚克台吉,鐵槊科諾特十蘇木之一。太松公主在林丹汗死後,在1635年與眾福晉一起投降後金,改嫁皇太極之兄代善

弟弟

粆圖台吉,鐵槊科諾特十蘇木之一,林丹唯一還存活的弟弟,下落不明。

兒子

長子,額爾孔果洛額哲,簡稱額哲,生母為蘇泰大福晉。1635年投降後金,皇太極將次女馬喀塔嫁給他,翌年被封為察哈爾親王。1641年額哲去世,無嗣。
次子,阿布鼐阿布奈),母為囊囊大福晉娜木鐘。1635年生,為林丹汗的遺腹子。1645年娶寡嫂、清太宗皇太極的皇次女固倫公主馬喀塔為妻。1648年襲封察哈爾親王。阿布奈對其先人的恥辱耿耿於懷,多年不朝覲。於是被革職下獄。1675年布爾尼之變時被處死。

影視形象

類型名稱出品地區上映時間林丹汗飾演者
電影
綽克圖台吉
1945年
巴特奧其爾
電視劇
中國台灣
1992年
中國大陸
2012年
諸侯時代
2014年
桑布·巴桑吉日嘎拉
中國大陸
2015年
待查
中國大陸
2016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